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9-10 09:36李立军
现代盐化工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校

李立军

摘   要:基于食品安全问题形势的日益严峻,培养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是高校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如何在职业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深化专业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教学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校企合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而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的主要场所。本研究立足于大数据视角阐述当前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论述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对策。

1    大数据视角下高校食品质量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高校适应食品问题而设置的专业,最早于2001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设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侧重理论研究与教学,在实践技能培养上比较薄弱,导致食品质量与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食品问题的日益严峻及食品管理工作新特征的出现,高校必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应用,要求高职院校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大数据背景下加强食品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1)随着大数据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高校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食品管理模式,例如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原材料加工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可以随时掌握食品原材料的质量,进而实现对食品的全程化监管。相应地,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将大数据应用技能纳入其中。(2)大数据技术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是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打造绿色生态食品链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食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而食品专业则是该方面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3)人才培养也是填补食品质量与安全岗位人才缺口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食品行业企业的用人缺口仍然比较大,尤其是食品检测方面人才缺口比较大。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尽可能为食品企业提供相应的人才,缓解人才缺口大的问题[1]。

2    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与引导性,研究表明:只有紧紧围绕社会、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升学生就业率,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随着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高校不断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特色

基于食品安全行业人才缺口大的现实因素,高校增加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的设置。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定位不清晰、食品教育体系缺乏特色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在食品质量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存在人云亦云的现象,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查,高校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存在千篇一律的特征。例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往往是根据其他院校的经验,而缺乏对对手市场的调研。例如,当前食品检测人员缺口比较大,高校却没有将问题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考虑范畴,结果导致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是以传统的模式为主。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缺乏本区域特色,导致其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本区域食品行业岗位的要求。职业教育是服务本区域经济的,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与本区域食品行业的对接,导致其缺乏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

2.2  教学内容单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只有构建符合人才需求的教学内容,才能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的质量。根据调查,目前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内容滞后、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尤其是忽视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融入。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學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实践工作中的方式方法。然而,根据调查,目前高校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基于时间的因素,教学内容比较滞后。以“食品检测”课程为例,食品检测技术几乎每年都会有创新和发展,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学生所掌握的一些方法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得以应用。(2)高校课程安排不合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涉及的课程比较多,包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环境学”等。每个课程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合理安排课程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是目前由于课时限制,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例如,近些年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将实践课程放在第一学期,结果导致学生还未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开始接触实践课程,学习效果不突出。

2.3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课证赛”一体化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的新模式,课证赛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要求学生从事该行业必须要具有相应的资质。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培养存在:(1)校企合作力度不够,企业难以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不高。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但是在实际运行中,高校的做法是:经过短暂的课堂学习之后就将学生推向企业。企业只为学生提供一般性的岗位,没有为学生提供全面检验其能力的岗位,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以食品检测实习为例,很多检测机构只是为学生提供整理资料等基础且繁琐的工作岗位,没有让学生真正接触食品检测工作,导致学生难以学习相关的实践技能。(2)高校在教学中没有与职业证书、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大赛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仍然局限在大学,学习内容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

3    优化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

基于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立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岗位的大数据化特点,遵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原则,高校必须要深入剖析人才培养现状,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的,突出区域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高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一方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必须要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及食品安全研究与技术管理的能力,系统掌握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知识体系,能在食品加工、流通与行业质量监管领域从事食品安全管理、质量安全检验、安全监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必须要提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工匠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必须要结合本区域的食品领域特色。高校是服务本区域经济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结合本区域经济的特点,根据本区域食品行业的岗位要求设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针对当前三门峡湖滨区大力打造特色蔬菜产业的特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必须要结合该产业特点,加大蔬菜检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率、满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3.2  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安排

首先,高校必须要结合食品领域的发展特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必须要立足于实践调整教学内容。一方面,高校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兴趣不高,尤其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反馈书本知识难以吸引学习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将社会中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剖析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技术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参加实践工作,而食品岗位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食品企业的沟通,及时将食品岗位的最新技术、方法等融入到课堂中,缩短就业岗位与学生的距离。其次,高校必须要优化课程安排。针对高校理论课与实践课安排不合理的問题,高校必须要在深入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例如,高职院校在总课时无法增加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度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安排[2]。

3.3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课证赛”一体化模式

校企合作是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基于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人才缺口比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难以在短期内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矛盾,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一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要拓展合作方式。长期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是简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高校负责提供理论教学,而企业只是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但是二者往往会沦为提供与被提供劳动者的关系,不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通过深入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课、证、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课证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的实用性原则,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必须要强调职业大赛与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通过课证融合、课赛融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按照食品专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组织教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大赛。通过职业资格大赛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学习。

4    结语

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责任重大。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地方高校只有不断更新理念,开拓创新,准确定位,努力打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培养更多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应用型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需求,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高校最初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史小峰,张小庆,曹 莹,等.“新工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三融合一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J].现代食品,2019(7):13.

[2]关天琪,郭艳红,魏 林,等.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农产品加工,2018(13):101-103.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