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里》纪录片

2019-09-10 07:22张蝶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叙事结构艺术价值

张蝶

摘 要:生离死别并不是人生的主题,而坦然面对,有尊严地离开,才是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纪录片《生命里》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人民对于临终关怀这个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影片开头并没有灌输死亡是痛苦的,而是着重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关怀,描述了病人们在最后时光中的豁达、平和、深邃。

关键词: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后期剪辑;艺术价值

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电视艺术形式”,运用影视艺术对真实素材进行加工,着力展现纪录片的真实,从而深化引发人们思考。纪录片以一种真实的叙事,在不经意间促使观众深陷其中。

一、贴近自然的叙事结构

《生命里》是关于临终关怀的一部纪录片,以一种贴近自然的叙事逻辑,片中人物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知道自己即将死去,这是他们最后的宝贵时光”。当代中国老龄化严重,临终关怀已经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片讲述了上海临汾医院的“安宁病房”的老人们临终的那些日子。沁人心脾的画外音,感人至深的镜头,难过到泪流满面的故事时时刻刻牵动着观众的心。

影片开始,万茜富有故事感的声音就从画外传来,临终病人的分镜头在我们面前展现,交代了纪录片的主体人物、时间和地点。在刻画医院的时候用了医院走廊的几个分镜头,安静的病房走廊通向一个个临终的老人,体现了“从这里展开”的故事性。故事性是这类纪录片的重要部分,但影片并没有把人物当做主线去细致的刻画临终的时光,而是将许多病人的生存状况作为片段拼接在一起,以拍摄的时间作为轴线展开。影片并没有给我们一种没有重点的感觉,而是详略得当,一些护士之间,医护之间的对话的处理,涵盖在整个故事线里,这样我们反而忽略了人物的细致刻画,并没有对那个人物有特殊的感情,而是对“临终关怀”这件事的理解加深。万茜在其中的一句旁白:“对于临终,有的病人坦然接受,有的病人无法面对”作为点题和转折,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面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活着反而比死亡更难,死也要死的有尊严。通过与主人公对话,我们看到了仅有的时间在他们身上飞驰而过,对临终关怀这件事似乎是我们自我探究而非被动灌输的。简单的几笔对主人公的刻画就能感受到她的过去和心态,这样层层递进的叙述手法也是片子追求的方式。

二、客观的叙事角度

本片以一种客观的角度,一种限制性视角,采用一些纯粹旁观记录的隐知视角,依靠“旁观者”和“局外人”视角的距离感和疏离感来保持记录对象的逼真性和还原性。万茜的画外音的讲述让观众对影片观点有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认知,以观众在观看记录事件的发生与进程时的感受过程为核心,与观众达成共鸣。

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人物各自的状况不同,观众就像身临其境,在医院直接面对这些不同的病人。这正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有的人不想死在女儿家,转到病房之后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医护感恩备至;有的人想要站起来,这样就也许能多活几天,也许能看到女儿出嫁;有人的不想要接受治疗,希望最后的日子可以活的有生活质量……在安宁病房的人无论病情轻或重,他们都有一致的愿望:那就是体面的死去,安静的死去,开开心心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比起平铺式的人物专题叙事手法,这样的时间线索显得更为客观,有更多空白留给观众思考,而不是站在全知的视角。我们从这个病房穿梭到那个病房,在形形色色的病人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亲人的影子。总体来说,第一集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开篇,为观众大致交代了影片的背景,介绍了医院和临终病人的情况,有着统领全片的作用。

影片中一些人物以着个性化的语言和对生活细节的描述,往往能够还原医院病房的氛围,给观众真切的现场感,拉进万茜与观众的距离。这类限制性叙事方式优势比较明显,拍摄对象的叙述既成功地减弱了局外人对事件主观介入的干预度,又保留了叙事必要的信息交代。

三、故事性的后期剪辑

纪录片的特点是没有人为设计的情境,一味的追求真实情境的展现,这更需要剪辑保持叙事完整,增强影片的故事性。我们只有打破传统讲述手法,在时间前进也要打破常规,打破传统叙事模式,打破所谓的标准原则,重新对画面进行组接和叙事,才能达到本片的效果,影片拍摄3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影片真实记录了四十多位临终者的故事,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从而散发独特的魅力。

纪录片的要点就是素材的真实性,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对现场环境进行干预。由此,拍摄过程中必须注意镜头的景别、构图、角度等问题,全片的拍摄摒弃了推拉摇移的渲染方式,基本都是固定机位拍摄,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机器的原因,干扰到病人及家属,医护的情绪和生活,也不会让观众感到作品刻意渲染了人们面对死亡的痛苦与难堪。因此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更强调纪录片的画面性。

片中有一位68岁的老人,她叫鲁胜兰,身患乳腺癌,但她看起来却和普通老太太没什么两样,忆往事就像是拉家常。她的乐观豁达更是给予了这部作品非常多鲜活、温暖、有趣的画面,这种克制冷静的风格与题材的凝重形成巨大反差,这也是剪辑的一个亮点,并不是一味地烘托悲情。合理地蒙太奇组接,旁白,字幕,对话,音乐的桥,巧妙融合,两次空镜头,一次满地的落花,一次满地的落叶,其间又暗藏着隐喻。

影片对于细节的剪辑,人物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的细微变化,环境特点,生活氛围都是自然地贯穿。本片在声音,解说词与画面的处理上,剪辑点选择的恰当,更好的实现了声画的统一。

四、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这部纪录片,当你细细品味将带给众生启示:“我们无法战胜死亡,但为了更好地体味活着,我们必须要舒缓死亡带来的巨大压力。因为,生与死的意义,都在生命里,这是本片所要追求的艺术价值。”

人们已经习惯于去关注美好的事物,开始的好奇、新生的喜悦;却往往忽视了结束的仓促、离去的悲凉。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生与死,始与终,人的一生只有到了死亡的时候才真正圆满。总制片人蔡懿鸣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比起起步晚,‘临终关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社会偏见问题。希望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享受当下每一天的生活,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

阿图·葛文根在《最好的告别》中说,“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我们既然没有办法去选择生命的起点,但我们可以温和又体面地走向终点。

作者简介:

張蝶(1998.08-);性别:女;籍贯(具体到市):山东省济宁市   民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艺术价值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