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厚
摘 要: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要有问题意识,并且要根据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探究欲,利于保持长久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關键词:情境;创设;时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一双乐于发现问题的慧眼,根据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善于及时地找出学生知识存在的盲区,从而适时适宜地创设恰当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疑惑、惊奇、奋进的情感,唤醒他们的数学发展潜能,促使他们产生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数学课堂教学伊始,如果能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恰当地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开头情境,不但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中,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样学生们就能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从而主动地去发现新的奥秘,确保课堂教学取得极大的成功。
教学《勾股定理》(人教版八下)一节,导入新课时,笔者及时地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暑假伊始,小明一家打算到外地旅游,然而在乘坐飞机时遇到了一个麻烦。按照相关制度规定:旅客所带物品的长、宽、高,都不能超过1米,而小明的玩具长1.6米,这明显地超出要求,然而心爱的玩具,小明舍不得扔掉又不想破坏;如用其他运送方式不合算,时间也来不及。犹豫之中,小明突然发现他们所带的正方体形状箱子,思考了一下,拍着脑袋说:“有法子了。”根据此情境,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你认为小明想到了什么法子?二是箱子的长应为多少?创设的问题,既用到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自然而然地引出即将所学内容,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学生遇到不易理解内容时,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重点,一时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学生一下子不易领悟、接受,这时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大胆地争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在争论中达到共鸣,从而有效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在讲《绝对值》(人教版七上)这个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容易混淆,不易理解,于是笔者适时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a|是一个非负数。当a<0时,|a|=-a,-a是负数,对吗?为什么?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a应是负数,另一派认为-a应为正数。笔者笑而不语,看着学生继续争论,随后适时地问学生:|-1|等于多少?大部分学生说是1,笔者给予肯定。接着,笔者又问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多少,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于是,笔者板书:|-1|=-(-1)=1。最后,总结道:当a<0时,|a|=-a,-a是正数。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三、学生解题处于困境时,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米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能缓解尴尬的气氛,促进人际间的和谐、融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学生掉入解题陷阱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恰当地运用幽默创设情境,这不仅是教师本人独特个性的展现,也是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的体现,它能极大地促进师生感情,让课堂学习氛围变得风趣,充满快乐。学生就会在趣味中轻松地获得灵感,走出弥漫的云雾,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作已知线段a,b,c的第四比例项》(人教版九下)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题目:已知线段a,b,c的数值都很大,求作第四比例项。不少同学懂得如何作图,但因已知条件数字很大,却茫然不知所措。试想在区区小作业本上如何能画得下,看到这样的局面,笔者给了他们一个“出乎意料”的提醒,请看后面黑板上你们地理老师画的“中国地图”:祖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而老师却能在黑板上的一小角画得惟妙惟肖,你们说是什么原因?学生顿时恍然大悟,相视一笑,很满足地说:“老师,我们知道怎么做了。”这样通过巧妙的启发,风趣的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气氛里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创设问题情境
正值成长中的学生受各种情况限制,不可能在每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里,自始至终地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当学生学习出现疲劳现象,注意力不集中时,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场景,灵活地创设一个激发他们兴趣的游戏或竞赛情境,这样就能将枯燥的数学建立在生动、丰富、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就有可能被重新集中过来,从而再次引发学生新的学习高潮。而学生就会在这样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快乐地去体验、提炼、发现、理解数学,自然地课堂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教学《完全平方公式》(人教版八上)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出现了分散,于是围绕所学内容巧妙地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进行竞赛:①让学生快速展开(x+y)5,看谁做得既快又准;②扼要介绍我国数学家杨辉及其著作《详解九章算术》,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要求学生用杨辉三角展开(x+y)5;③总结规律、板书;④套用公式,明确公式特点;⑤继续开展竞赛,最后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设计,情境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了其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巩固记忆。
五、课堂教学结束时,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它能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吊起大家的胃口,吸引大家对事物的关注。课堂教学临近结尾时,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悬念情境,有效地拓展课堂知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课下去找寻问题的真相,这样也会对即将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地思考、讨论、探索、追寻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也很好地为下节即将要学的内容做好铺垫。
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人教版七下)结束时,笔者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它的代数成就主要包括开方术、正负术和方程术。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共买鸡,人出九,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问人数、鸡价各几何?”译文:“假设有几个人共同出钱买鸡,如果每人出九钱,那么多了十一钱;如果每人出六钱,那么少了十六钱。问:有几个人共同出钱买鸡?鸡的价钱是多少?”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试找出问题的解。设置这样的悬念,增加了趣味性,同学们课下就会去讨论、思索、反思,从而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很自然地为下节课堂内容学习做了充分准备。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而心理学研究也再次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的需要。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但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我们还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班情、教情、学情等特殊情形,不能盲目照搬照套;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数量,确保质量。总之,只有在合适的内容找准合适的时机,灵活、合理地创设恰当有效的问题情境,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超.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J].天津教育,2005(2).
[2]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6).
[3]张伟平.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中学数学月刊,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