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远光
深圳市龙华区松和小学创建于195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公办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现有39个教学班,学生2162人,教职工131人。松和小学原是村办小学,典型的城中村学校,起点低,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复杂,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较差,学校在深圳农村都市化转制中面临巨大困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何突破学校发展困境,实现转型升级?自2008年起,我们开始探索育人新思路,经过11年的探索实践,提出了育人新主张、新理念、新内涵和实施策略,构建了以“涵养生命,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理想、健康、特长、待人、学习、劳动创新”为培养目标,以“涵养四育”为实施策略的育人体系,成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发展的难题,实现了学校农村都市化转型升级。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东方风来满眼春。”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宝安小渔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仿佛在一夜之间蜕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圳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令世人瞩目,特区环境也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嬗变,农村都市化影响着每一个部门,影响着每一个深圳人。松和小学位于深圳市关外龙华区的油松村,是一所典型的村办小学,一所城中村小学,学校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升级进程中困难重重。
首先是学生综合素养较差,涵养不够。学校生源复杂,除本地村民外,9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流动性大,学生大多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不善交往、不爱劳动、理想缺失,常有打架、骂人、逃课、偷盗等现象。这些学生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提出的要求。
其次是家长不重视教育。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少家长只有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甚至文盲,他们虽然随着特区经济改革迅速致富,但对教育不重视。学校召开家长会,往往有一半家长不来参加;我们家访遇到不少家长,他们认为孩子有书读就行了,学习好不好不重要;家长们批评孩子大多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些家庭教育不能适应深圳现代化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是教师不适应。我校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受生源流动性大、学生素养参差不齐,行为习惯差,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困扰,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学方法保守落后,不能适应深圳现代化学校的发展要求。
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一部分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出于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让学生转学。在这样严峻、迫切的形势下,我们提出“涵养教育——涵养生命,立德树人”办学思想,下定决心,不畏困难,努力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农村薄弱学校成功转型的育人路子。
第二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众所周知,办学思想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提炼办学思想是学校建设顶层设计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我们以全局的视角、运用系统的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贯通,对影响学校办学理念與顶层目标实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梳理,提炼出“涵养教育”办学思想,制定育人目标和实施策略。该办学思想体系经省内外10所学校实践运用,取得良好效果。
1.酝酿探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反思现状,找准问题,直面“涵养不够”
我们通过访谈、调研,进行考察、归因分析,初步厘清了村办小学转型中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2008年我们在发表的论文《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探索育人新路径,开始思考“涵养”问题。“涵养”一词本自赋予丰富的内涵,宋代朱熹指“滋润养育、培养”,宋代罗大经指的是“高尚的品德”,这与孔子的“君子”和西方的“绅士”理想人格模型相似。我们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探索自己的“涵养”目标。我们开发了国学课程《经典诗文伴我成长》和德育课程《好习惯伴我成长》《倾听身边的文明小故事》。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用传统文化涵养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体系构建(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理念构建,校本践行,解决“涵养不够”
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实情,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建构“涵养教育”办学思想。我们在发表的论文《涵养教育之我见》《涵养心灵,润泽生命》中规划“涵养教育”理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一个中心,六个基本点”为目标、以“涵养四育”为实施路径的办学思想体系。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课改力度,大力打造特色项目,建立“家校一体”的育人平台。学校积极推进“涵养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开展国学教育、体育艺术等特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爱运动,学会待人。教师、家长教育观念更新,呈现良好态势。
3.深化推广(2014年9月至今):资源共享,交流推广,共育“有涵养”的人
以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完善优化“涵养教育”思想体系,建立评价和保障措施,并将“涵养教育”思想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发展特色项目,并进行推广。我们在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第一小学、兴宁市叶南中心小学、河源市紫金县瓦溪中心小学等10所省内外学校推广实施“涵养教育”,形成良好局面,取得良好效果,引起市内外关注。策略的共享也有力地推动了“涵养教育”的发展。
第三部分:成果的主要内容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新时代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养成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而新时代下的新中国更是把教育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劳动者及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我们认为:“涵养教育”是通过内涵、修养的培植培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学问、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形成美好人格的人。我们培养的有“涵养”的人,是热爱劳动、全面发展、有着丰盈的精神世界的人,是实现生命价值的人,这与国家育人方向是一致的。我们以“培养有涵养的人”为目标,以“有理想,有健康,有特长,会待人,会学习,会创新”为基本要求,构建“涵养四育——环境美育、课程浸育、特色润育、家校共育”协同育人路径,遵循“自主发展、生活践行、教学相长”的原则,制定相应实施保障体制。
1.“一个中心,六个基本点”规划涵养教育目标
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满足于当前的物质生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更谈不上实践创新,他们没有特长,行为习惯差,不喜欢劳动,不少学生不会与人和睦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提出了涵养教育的目标,即“一个中心,六个基本点”,以“做一个有涵养的人”为中心,以“有理想,有健康,有特长,会待人,会学习,会创新” (三有三会)为基本要求规划育人目标。
二、四育协同,优化实施策略
“涵养教育”以“涵养生命,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培养“三有三会”全面发展的“有涵养的人”,构建“涵养四育”范式,建立“环境美育、课程浸育、特色润育、家校共育”全域育人、协同育人途径。只有四育协同,才能把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把教育硬件和软件整合起来,从而有效发挥育人的作用。
(1)涵养路径之一:环境美育,潜而默化
学生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优美的校園,和美地交往,让学生“会待人”,变得温文儒雅,文质彬彬,环境改变着学生的精神面貌,涵养着美好人格。
①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圣地,处处可育人。校园环境除了具有使用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它对受业于斯的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和环境意识均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作用。走进松和校园,处处赏心悦目,国学元素无处不在,到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馨香,“校园八景”让人流连,错落有致的名言、故事夹画呈现在墙壁上、柱子上,格外引人注目。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校园文化所营造的文化氛围、默会知识,充分发挥了“涵养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②和美的交往环境
以真、善、美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协调人际关系、优化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加强文明交往礼仪教育,营造礼仪氛围,打造和美的交往环境。在“礼仪课堂”上,学生站有站样,坐有坐样,文明倾听、作答,学会赞美、赏识他人;公共场所轻声慢步,举止得当,课间玩耍团结友好,互相帮助。通过和美交往环境的营造,让学生把良好行为成为习惯,让学校良好氛围成为风尚。
(2)涵养路径之二:课程浸育,春风化雨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学科门类的设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优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1”,开发具有“涵养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N”,“1+N课程”两者互动,增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既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又实现了合力育人的效果。
优质落实“1”课程
我们严格执行国家基础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突出强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涵养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重在激发、唤醒,从“预学—互学—导学—拓学”层层深入,培养“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催生了各学科“涵养”教学模式。
建构优化“N”课程
①开发拓展型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涵养美好人格
我们编写了《 诵读经典,润泽人生》《经典诗文伴我成长》《莘莘儒雅人》《我们的节日》《中华二十四节气》五套国学教材,让学生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会待人”的谦谦君子;我们组建“科学实践室”,让学生动手动脑,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编写《漫画话安全》《好习惯伴我成长》《倾听身边的文明小故事》等校本教材并投入实用,引进《大猫英语分级阅读》《趣味数学》。这些教材实用性、趣味性强,让学生增长见识,明白事理。充分利用常规德育活动、校园文化、社会资源、日常生活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集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法制安全、环保教育、禁毒教育等,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②丰富特长型课程,在自己喜欢的社团里习得特长,充满自信
学校设置了科技发明、动漫设计、民乐、篮球、乒乓球、啦啦操、合唱、书法、美术等30个社团,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培养特长。人人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艺术技能;开展厨艺坊活动,让学生学会烹饪技能,培养劳动自豪感;开展科技制作活动,让学生发明创造,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尤其重视师资培养,唤醒教师课程意识,让广大教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开发者和有效实施者。我们研究课程纲要和教科书,重新叙写课程总目标与内容标准,开发“主题课程指导纲要——按照年级和学期开发课程资源”;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围绕“解释问题、制定方案、亲历实践、交流分享”的步骤和要素展开,创造“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实践探究课”“展示交流课”“动手操作课”等课的形态。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积极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结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致力于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并坚持在生活中践行、创新。我们实现学科跨界大融合,每个学科互相渗透、影响,发挥学科综合育人优(下转第7版)(上接第2版)势,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3)涵养路径之三:特色润育,润物无声
在“涵养教育”办学理念指引下, 从本校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整体出发,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处理好特色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稳定的整体性的特色模式。我们的特色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社团,做到全面普及、全员推广,真正做到人人有选择,实现“涵养教育”提出的人人“有特长”,人人“有健康”。
①诵读经典立自信。我们的校园文化规划、校园环境建设无不体现浓郁的国学氛围,“经典诵读”系列课程《诵读经典,潤泽人生》,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我们的节日》《中华二十四节气》以及武术、书法、国画、民乐等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增长见识,涵养品性,树立文化自信。(上图为千人诵《大学》)
②一校多品有特长。在特色教育中,大多数学校开展“一校一品”,我校从“涵养教育”的核心理念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创设条件,实行“一校多品”。大力开展合唱、校园舞蹈啦啦操、篮球、啦啦操、乒乓球特色项目,每周一节篮球课,一节乒乓球课,大课间跳啦啦操。每学年的全校班级合唱比赛、班级啦啦操大赛、班级篮球赛、班级乒乓球赛,成了历练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
(4)涵养路径之四:家校共育,共享共赢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培养学生品性上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优秀文化的根源在“家”,离开了“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了根基、平台,学生优秀的品性,一定要在家里面培养。同样,学校也是家长学习提高的摇篮,是与家庭、社会沟通的桥梁。“涵养教育”提出的“家校共育”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我们建立“家校一体”的育人机制,有意识地引领家长共同参与教育,培养孩子,让家长有意识和学校合作,一起解决育人问题。我们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搭建起“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平台,让这种协同育人途径成为“涵养教育”的重要保证。
①家长垂范手拉手
家长协理。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如学生午餐午休、社会实践活动承办公司招标等,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家长轮值。组建家长义工队伍,邀请家长轮流参加厨艺坊活动,协助学校管理校门口安全工作、参与重大活动后勤服务工作等。
家长传道。邀请家教突出的家长进行讲座,分享成功教育心得,促进家长们提升教育水平。
通过家校链接和“小手拉大手”,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动态,激发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热情,培养了教育觉悟,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质量,为学校“涵养教育”融入活力,为培养有涵养的人补充动力。
②社会生活来践行
学校积极协调所在社区的各方面力量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利用社区大剧场邀请家长、学生观看“预防校园欺凌”话剧展,利用社区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等,从而形成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参与的协作育人环境。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道德,讲文明,守秩序,保护环境,有社会公德。我们尤其重视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在学校、在家里都要积极参加劳动,打扫教室卫生、做家务活,把在学校厨艺坊学得的烹饪技术拿回家做饭菜给家长吃,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立体评价,促进素养提升
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围绕“涵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评价体系,实现学业水平和道德品质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自评与他人评结合。这样的评价体系,倡导正向激励,形成正面评价的机制,通过指标引领让学生往好的方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肯定,从而给孩子规划更为准确的教育方案,更大程度激发学生成长动力。
3.三项原则,保障教育实施
(1)自主发展。“教育即生长”。学生如同一粒粒生长的种子,我们除了给种子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让学生自由生长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唤醒学生的生长自觉,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增强他们的生长自信,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立自强,达到“涵养生命”的境界。
(2)生活践行。我们的“涵养教育”强调“知行合一”,知必行之,行必反思,良好的习惯要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实践中,没有脱离生活的纯粹的涵养。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进行涵养,使得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营造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又在发展中生活。
(3)教学相长。师资水平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培养有涵养的学生,首先得培养有涵养的教师。我们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引领和帮助教师通过不懈的专业提升、成功的专业建设,成为专业过硬、同行服气、家长信赖、专家认可的仁者之师。教师的专业发展着重放在课堂能力提升上,突出课堂主旋律,坚持课堂主阵地,强化学生主地位,彰显课堂主效应。学校制定了《松和小学教师管理制度》《松和小学教师专业培养制度》《松和小学科研管理制度》《松和小学教师考核制度》等,有校地保障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涵养教育”的实施。
4.成果的创新之处
本成果创造性提出小学育人体系的新主张、新理念、新内涵,探索形成了“涵养教育”下系列化的、有效的育人实施策略,为村办小学实现城市化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不仅实现了物质的转型,制度的转型,更实现了精神文化的转型。其特点体现在:(1)思想上的突破创新。涵养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本色教育,我们从“理想、健康、特长、待人、学习、创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做一个“有涵养”的人,重在激发、唤醒,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的转型,发展壮大了养成教育的内涵,实现思想提高与行为塑造的结合。
(2)机制上的突破创新。我们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动的立体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国学校园,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传统文化登上现代文明的列车,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使现代文明获得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3)举措上的突破创新。我们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默会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涵养;加大课改力度,加强课程建设,优质落实“1+N”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隐性默会与显性培养的结合。
(4)评价上的突破创新。我们坚持国家育人方针不动摇,结合学校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现状,提出有特色的(一个中心,六個基本点)育人目标和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保障措施,推进“涵养教育”有效实施,实现统一标准与特色发展的结合。
第四部分:效果与反思
“涵养教育”探索实施的十年历程中,我们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从五六百上升至两千二百人;教师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为有着先进现代教育理念、水平过硬的“仁者之师”,学校吸引大量985硕士毕业生加入育人队伍;学校成功实现转型,实现优质化发展,吸引家长为孩子争先报名入学,甚至产生“学位难求”的情况。“涵养教育”成效显著,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综合素养稳步提升
“涵养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了“有涵养”的人。2015年12月,深圳市第三轮第八批“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活动在我校举行,市委领导、新闻媒体记者、市民代表走进校园,感受松和小学“涵养教育”形成的焕然一新的校园风貌,感受松和小学学生突出的“涵养”。深圳市办学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松和学子阳光自信,明德知礼,科学素养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课堂上展示出自主合作探究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99%以上的家长对孩子的综合素养成长表示非常满意。”
我们的国学课程被评为深圳市“好课程”,国学论文获得省、市论文大赛一等奖,我们用国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深化文明素养的形成。我们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保障学生全面提升,“涵养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礼仪”“四项基本能力训练方式”“立体评价”等,形成一道道独特的课堂风景线,培养了大量“有理想”“会学习”“会创新”“会待人”的学生。我校学生学业成绩大幅度提升,六年级学生参加龙华区教学质量调研,连续多年名列全区优秀行列,为中学不断输送优质生源,2012年深圳市中考状元龙华中学王可心同学(900分),2013年龙华区中考状元新华中学的宁雅贤同学(870分),2014年龙华区中考状元龙华中学的吕俊同学(793分),三位市、区中考状元均为我校毕业生。2018年我校再次收到新华中学的感谢信,新华中学中考400以上学生中我校毕业生人数和比例名列第一。我校学生近三年参加区级、市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10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有8金5银6铜,市级一、二等奖30多项,区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学校还涌现了一批批“深圳市优秀少先队员” “深圳市美德少年”“深圳市优秀少先队员”,还有帮助走失幼儿寻找父母的林爱丹,拾重金6000元归还失主的一年级学生翟俊智,我们的小品获得深圳市法治情景剧评比特等奖。这些突出事例都说明了“涵养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2.基本实现学生各有所长
“涵养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独辟蹊径开创“一校多品”,保障每一个学生有特长。我们建立了包括体育、艺术、科技创新、厨艺坊、演讲、写作等在内的30个社团和兴趣队,实现全面普及、全员参加,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项目,实现人人“有特长”,人人“有健康”。学校重点打造篮球、乒乓球、合唱、啦啦操项目,兴趣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多,级别高。我校文学社学生参加现场作文比赛连续8年获得龙华区特等奖、一等奖,深圳市一、二等奖;参加深圳市童话节连续四届获得金奖和最佳组织奖;合唱队连续5年获得省、市合唱比赛一等奖,啦啦操队近5年包揽深圳市啦啦操大赛团体冠军。2017年获得全国啦啦操大赛冠军;篮球队、乒乓球队近6年获得省、市冠军30多项。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学校”,学校飞马俱乐部被评为“全国啦啦操四星俱乐部”;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我校被龙华区教育局评为“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国学教育和体育分别被评为龙华区“传统文化教育特色项目”和“体育特色项目”。
3.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涵养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学校在短短5年迅速实现了区、市、省一级学校“三级跳”,先后被评为“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学校”“全国中小学篮球教育示范窗口学校”“广东省少先队日活动十佳学校”“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德育绩效示范校”“深圳市文明学校”“深圳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学校”“龙华区首批体育特色重点项目学校”、龙华区十佳“文明创建先进学校”、龙华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
现代教育报、深圳教育报、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松和小学的“涵养教育”成果作了一系列的报道,引起了外界关注。《基础教育参考》《特区教育》《师道》等杂志刊载了相关论文。近三年,我校成功举办了三次龙华区国学教学成果展示,一些市区乃至省内外兄弟学校前来参观交流学习“涵养教育”经验。2014年至今,我校先后与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第一小学、兴宁市叶南中心小学、河源市紫金县瓦溪中心小学、龙华区墩背小学、宝安区冠华育才学校等10所学校建立了“涵养教育”联盟友好帮扶关系,我们在联盟学校中开展专题讲座,积极推广应用“涵养教育”成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我们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在深圳市教育局举办“十万教师阅读行动”高端论坛中、在2016广东省健美啦啦操联赛开幕式上、在龙华区教育工作大会上、在河源市体育骨干教师代表团培训会上分别做题目为《提高自身涵养,提高职考成功机会》《诵读经典,润泽人生》《普及校园啦啦操、促进学生健康体质水平提升》《同心同德做教育,无怨无悔写春秋》《体以载道,幸福成长》的报告,其中《体以载道,幸福成长》报告发表在《广东教学》报刊上,再一次引起了教育界对“涵养教育”的关注。
龙华区教育局领导在松和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总结会上深情地说, “松和小学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办学质量一流的学校,是一所值得期待的品牌学校,其‘涵养教育’初成体系值得好好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深圳市教科院专家高度评价:“松和小学‘涵养教育’卓有成效,几年来合唱女篮啦啦操等品牌成绩斐然,位于深圳市前列,不愧为一个村办学校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松和小学着力顶层设计,以“涵养教育——涵养生命,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涵养四育”为实施策略,构建教育谱系,为学校开辟了独特的育人路径,使养成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壮大,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学校在都市化进程中破解发展困境、均衡发展困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坚信:“涵养教育”成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优质教育成长路径,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让“涵养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