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帆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一个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听课、课后沟通、资料收集等方式,深入了解美国三所音乐院校视唱练耳专业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特色后,发现其用更加现代的音乐作品,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音乐类型的课程安排,以及多样唱名法的采用、实际音乐作品的大量引用、多声部训练内容的安排等教学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视唱练耳课程安排教学特色
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音乐学院有不同的研究方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015—2016学年,笔者有幸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深入了解了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音乐学院、巴特勒乔丹艺术学院音乐系、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學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的音乐技术学院。
这是三所各有特色的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音乐学院是美国的一所传统音乐学院,招生范围从本科到博士,专业排名在美国始终位居前五,拥有超强的师资力量,以及从世界各地招收的优秀音乐人才,是很多音乐专业学生向往的艺术殿堂。巴特勒乔丹艺术学院是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一所私立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其音乐系虽然不大,但私立高校的背景决定了它拥有优秀的师资和生源。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的音乐技术学院是一所更加有特色的学院,它以音乐治疗、音乐技术(软件)为学科重点,并于2016年首次申请到了音乐技术专业的博士点,这是音乐技术专业一个很大的突破。他们的学生具有理工科背景,结合音乐专业学习音乐技术。笔者通过走进课堂、课后交流、资料交换等方式,和这三所院校的教师、学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深入了解了三所音乐院校视唱练耳专业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特色。
一、课程安排
(一)课时安排
三所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均为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周期为3到4学期,和国内音乐院校学习周期大致一样。
比如雅各布音乐学院,其视唱练耳课程的课时安排如下:一周两次大组课,每天一节小组课。作为一所专业音乐学院,本科的每一届招生人数大约为200人,他们分为两个大组上视唱练耳理论大课,由音乐理论教研室的教师以及博士生担任授课教师。课后由研究生分小组带学生进行训练,每天均有视唱练耳课时的安排,学生可自由组合、自选时间,但一组不超过20人。由此可以发现,虽然它的教学周期只有4个学期,但是课时和训练时间大大超过了我国的普通音乐院校。巴特勒音乐系的视唱练耳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每个班大约20人,每周2次课,修满4个学期。而音乐技术学院的视唱练耳课程虽然只有3个学期,但是每周2次课,每次课仅有5到6名学生,平均训练时间并不少。
(二)教学目标
三所音乐院校每学期都有非常细化的视唱练耳教学目标。
第一学期,重点在于对自然音阶音乐作品的掌握,培养基本的视唱、练耳、键盘技能,掌握对实际音乐作品(主调音乐)的分析、听辨能力。具体内容为:自然音阶旋律与和声听记(大调与小调);大小调作品视唱能力的培养;简单节拍与复合节拍的训练、键盘和声的练习,二声部作品的演唱和演奏。
第二学期,慢慢脱离主调音乐语言,建立基本的音乐色彩的感知能力,学习副属和弦、半音音阶、不规则节奏和基本的转调等相关内容,并需要进行实际作品听记以及进一步提高键盘演奏技巧。学习重点是要掌握不同的分析材料的方法。
第三学期,主要是19世纪音乐的学习以及复杂节奏型的掌握。作为一名学习音乐的学生,无论以后成为音乐评论家、即兴创作人、作曲家还是音乐教师,都需要拥有读谱、记谱、纠错等能力。本学期的重点就在于通过视谱演唱、听谱记谱以及键盘演奏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
第四学期,提高演奏能力、即兴创作能力以及读谱、唱谱能力,最终能够敏锐地分辨20世纪与21世纪的音乐风格,听辨、掌握相关音程、音阶、音高模式、节奏、节拍与12音体系,并掌握一些后调性作品的键盘技巧。
相比国内依旧以大小调体系为主的视唱练耳教学,美国已经迈开了步伐,关注更加现代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类型。视唱练耳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器乐、作曲等专业课程。如果仅靠传统的视唱教学,当学生演唱或演奏21世纪音乐作品、无调性音乐、12音体系等新音乐作品时,他们会因为没有视唱练耳的学习基础而觉得无从下手。
二、教学特色
(一)唱名法的多样性
多样的唱名法是笔者在三所音乐院校听课时感受到的最直观的教学特色。而且,三所音乐院校竟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唱名法进行教学。
除了我们熟悉的固定唱名、首调唱名,雅各布音乐学院还采用了一种数字唱名法。据了解,费城的天普大学音乐学院也采用这种唱名法。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数字唱名和简谱并不是一个意思,而是真正用数字来演唱音高。图1所示是一首儿歌的谱例片段。
在他们的课堂上,如果你简单地认为“do re mi fa sol la ti”分别对应了“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那就错了。首先,老师会带大家分析调式调性。这是一首C自然大调的作品,主音为C,唱“one”,所以C自然大调的音阶就可以唱作“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one”。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数字唱名法”,其实和首调唱名法有点类似,但用法并不一样。在数字唱名法中,所有的大调音阶体系中的主音都用“one”来演唱,那么顺下来的各个音就是“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在这点上,它和首调唱名的用法并无两样。但是,对小调音阶体系中的所有主音他们依然采用“one”。这也就是说,数字唱名法其实可以理解为音级唱名法。这里的“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其实对应了大小调体系当中的Ⅰ、Ⅱ、Ⅲ、Ⅳ、Ⅴ、Ⅵ、Ⅶ级,包括在和弦的演唱上,也是用数字来演唱。这样的唱名法,虽然在刚接触的时候学生不太习惯,但是熟练掌握以后,对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作曲等科目的学习都有更加实用的意义。
巴特勒音乐系也选用了一种特殊的唱名法,这种唱名法旨在体现音符的音级以及该音符与主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比如图2中,除了7个基本音级以外,每个音因为升高或降低和主音产生了不同的音程关系,从而诞生了不一样的唱名。当音符升高后,唱名中的元音就变成“i”;而当音符降低以后,唱名中的元音就变成“e”(发“ay”这个音),ьd这个音变成了Ra。这样的唱名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不同音高的音的演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视觉音高印象,让他们在不需要写出实际音符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音程距离的概念。也就是说,当学生看到不同的唱名时,就能在脑海中勾画出它们在五线谱上的距离远近。
(二)实际音乐作品的大量引用
巴特勒音乐系的教学大纲中写道:音乐理论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我们理解所听到的音乐(One of the goals of music theory is to understand what we hear )。在笔者接触到的这三所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课堂上,教师均利用大量音乐作品作为训练内容,尤其是在练耳部分。教师会播放一段符合本学期训练内容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听完几遍之后回答相关问题,如:作品的速度(广板、行板、快板等)、作品的节拍类型(单拍子、复合拍子等)、作品的调式调性、第一段旋律进行的特征、听记作品第一段主题节奏型、作品类图2型(复调、和声)、作品中出现的乐器有哪些等。这样,其实是把练耳放到了更广义的训练层面。
事实上,钢琴作品的演奏,需要良好的听觉来纠错、分析声部等;良好的声乐演唱,除了要求演唱者注意作品本身音准节奏之外,还要注意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的把握,注意和伴奏之间的配合等;创作音乐作品,作曲者的创作过程就是把内心的音乐写成曲谱的形式,他们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调式调性、音型节奏型等,勾画出风格不一的音乐作品。而这一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视唱练耳训练目标——“内心听觉”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多声部训练内容的安排
我们现在的视唱练耳训练,一般是遵循“单声部→二声部→多声部”这样的步骤。但美国大学的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没有按照这样的步骤,甚至会在第一学期就安排四部和声的听记内容。他们认为,多声思维的培养是视唱练耳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多声部训练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实用,在合唱和合奏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了多声思维和多声部听觉,学生在合唱和合奏中才能够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通过倾听其他声部,相互配合,完成整部作品的演唱或者演奏。所以不管是视唱或是练耳,都应该把多声部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多声部训练完全可以从视唱练耳训练的一开始就介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始终带着多声思维进行视唱学习,建立一个完整的内心音响构架。
例如,第一学期时让学生进行四部和声的听记,不要求学生能够完整记录四个声部的音高,而是能够听记出两个外声部的音高,或者记录下低声部的和声进行。课堂上,当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听记时,教师会说:“你们可否根据合理的和声,猜出遗漏的音或者音级数呢?”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和声的进行与连接方式。在视唱部分,第一学期就会涉及二声部的视唱,除了进行二声部节奏训练以外,教师会选择《卡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有时候是二声部,有时候是多声部,在曲目中設定几个切入点,让学生选择任意接入点演唱。
通过和美国视唱练耳教师交流,笔者发现,视唱练耳课程对于美国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一门可以轻松掌握的科目。有些即使专业演奏或者演唱技能已经很优秀的学生,也存在视唱练耳较差的情况,而这门科目的“短腿”确实影响了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理论的分析研究以及作曲等专业课的学习。所以,视唱练耳的教师都在为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