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竞争观点”,就是和特定论点属于同一话题而又和该论点相对立或并列的观点。考察“竞争观点”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开放和进取。在写作中,考察“竞争观点”可能使原来的论证得到加强和走向辩证,也有可能会带来革命、受到颠覆。由此也说明,写作是一种探索,是用思维的工具和语言的触角勘探存在。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写作竞争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进取的思维,它不满足现有论证,总是力图寻找“最优”;而因为进取,批判性思维又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在不同观点和论证的比较中,才有可能找到暂时的“最优”。批判性思维和洗脑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多元意见的包容,这尤其体现在考察“竞争观点”上。所谓“竞争观点”,可以理解为同一话题的对立观点或并列观点。“竞争”,就体现在听取或读取论证的人,会对相互竞争的观点进行自由和理性的裁决。让学生去假想这种“竞争”和“裁决”,他们自然会强化、改进自己的论证,使文章的思想走向稳固、辩证、圆融和开放,甚至实现自身的革命。
一、“竞争观点”可能使论证得到加强
“竞争观点”之所以能使论证得到加强,主要在于“竞争”和论辩对思维的砥砺。
以一则“养牛人和养鸡人”的材料及相关分析为例,看看“竞争观点”对思维的砥砺作用。这则材料如下:养牛人和养鸡人赶往一年一度的市集去卖一头牛和一只鸡。需乘舟渡河,渡口无舟。恰逢苏格拉底的船经过。
养牛人呼喊:“苏格拉底!今天是市集最末一天,我们必须卖出我们的牛和鸡。求您改变行程带我们渡河。我将和您平分卖牛所得的钱!”苏格拉底应允。
来到集市,一头牛的市场价是1000元,一只鸡的市场价是15元。
养牛人一头牛只卖10元,但有个条件,必须一起买养鸡人的价格为1000元的鸡。结果很快就出手。养牛人给了苏格拉底5元。关于养牛人是否诚信,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认为养牛人不诚信的理由是:(1)骗了苏格拉底;(2)事实上违背了承诺,因为他故意违反了对“卖牛”的钱的一般理解,把卖牛的钱调换成卖鸡的钱。
认为养牛人并非不诚信的理由是:(1)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确实把卖牛的钱的一半给了苏格拉底;(2)想方设法给了钱,心里是有约定意识的,否则不必费事,索性一个子儿也不给。
可见,双方在交锋对峙中强化着自己的论证。如果不是来自对立观点的“威胁”,双方的理由可能都只是相对肤浅的第一个。
当“竞争观点”只是“看似有理”时,学生其实就拥有了一个“做强做大”自己的论证的机会。在科学史上,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天王星轨道一度与天王星实际轨道并不一致。一部分人开始怀疑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但坚信万有引力定律的勒维烈、亚当斯却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当时未知的星体——海王星——的存在,完美地解释了天王星的运行轨道。这件事被恩格斯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巨大胜利”。
科学史中,一个假说被承认为理论的过程,就是它和“竞争假说”角逐并胜出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论证写作也是有启示的:击败一个“竞争观点”,甚至像“发现海王星”那样把对方的证据变成自己的证据,往往要比自己引用再多的道理,寻找再多的论据更有效力。
例如,在以“做事要把握好度”为论点的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我曾让学生思考“追求极致”的说法,以及我国三国时期司马懿对诸葛亮采取的疲军之术(想方设法变慢)和日本战國时期织田信长对今川义元的“斩首行动”(不顾一切求快)这两个相反的示例。
一开始,学生提出,这说明讲究度也不是绝对的,也要看情况。随着探讨的深入,学生认识到,这其实和讲究度并不矛盾,这两例是讲究度的特殊情形。于是,一个看似有力的“竞争观点”和两个看似有巨大破坏性的示例,实际上却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固有论点的认识:度,只有在对事实的准确把握中才能寻得。不能简单地认为不过头、不张扬、不激进就是掌握了度;更不能机械折中,来个最高值加最低值再除以2。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境找到最好的分寸,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佳的力道,根据形势需求找到最适宜的节奏。织田信长率2000人于2万敌军中斩取今川义元的首级,靠的就是快。为了快,他冲出城时带的第一批勇士竟不足10人,他只是一心想快一些再快一些;他知道,只要慢半个时辰,一切都可能反转。而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曾国藩(曾国荃)围困金陵城,却耐心十足,从不感慨时不我待,也不担忧天不假年,即使朝廷一催再催,他们也得沉住气,火候未到,绝不真正出手。把握度,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徐飞.以逻辑应对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8):12。这一番对“竞争观点”及事例的辨析和化解,要比讲更多关于度的道理、举更多关于度的例子,更具决定性作用。
二、“竞争观点”可能使论证走向辩证
在写作中,材料的观点,或者学生确定的习作观点,都需要应对“竞争观点”的挑战。应战的结果,很有可能使论证走向辩证与圆融。仍以“养牛人和养鸡人”的材料为例说明这一点。
这则材料的观点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理智实现个人的利益。并且还隐含着一个前提:这不仅换来个人利益的实现,还带来团队利益的增进。关于这个观点和隐含前提,有无“不同观点”呢?学生对此进行反驳,出现两种视角。
一种是利益视角。这种视角又分两种类型:(1)用材料推演来反驳。比如,假设养牛人和养鸡人对利益分配方案产生争执,假设两人下次再遇到困难将得不到苏格拉底的帮助。(2)用理论分析进行反驳。囚徒困境(来自电影《美丽心灵》主人公原型约翰·纳什构建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模型)证明了有些情况下个体的理性的利己行为不仅不能带来团队的收益,甚至还会造成个人的损失。当然,生活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
一种是超越利益的视角。认为除了利益,人生还有许多值得追求,如感情、道德和生活本身的乐趣。比如,一位学生说:“如果我遇到苏格拉底,我不会考虑牛和鸡的问题,我会向苏格拉底要一个签名。”
梳理以上质疑和思考,又得出两个观点:(1)社会需要有人超越个人利益。(2)除了利益之外,精神生活也值得追求。
这时候,进一步追问学生:是不是用这两个观点代替或否定材料的观点?
学生发现,三个观点各有合理性,也各有局限性,综合在一起才相对妥当:(1)肯定敬畏规则的同时运用理智追求利益的人。不肯定合法利益,社会生产缺少普遍性的动力,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首先把材料的观点写进去)
(2)赞美能超越自身利益思考和行事的人。所谓“无恒产者有恒心,士也”,没有这些人,团队会瓦解,市场会失灵。
(3)欣赏有时能超然于功利和算计之外,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如果一切思想和活动都围绕利益,社会很压抑,生活也无趣。[扣住材料的观点把自己的思考写进去,(2)与(3)可择其一。]徐飞.举证与质疑——例谈批判性思维在叙事性材料作文立意中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4):11。就这样,在持续的对“竞争观点”的考察中,论证逐渐变得开放、辩证和圆融。在批判性思维领域得到广泛认同的论证模型“图尔敏模型”,其精华在于“自我辩驳”徐飞.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融合——以高中语文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8(7):63。。而所谓“自我辩驳”,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构造“竞争观点”。国外的一些批判性思维写作理论甚至近乎“八股”地规定:把阐述不同观点并做出回应作为论文写作的一部分。比如,畅销英美的逻辑学教程《推理的要素》认为,“论文的中间部分”(即主体部分)的首选模式是,“首先提出支持论文论题的某个特定论据,然后评论并回答针对该论据的反对意见”,此外并不再需要其他环节。另一常见模式是,先“评论反对论题的论据,给出拒绝这些论据的理由,然后提出支持(自己的)论题的论据”〔美〕罗纳德·芒森,安德鲁·布莱克.万千教育·推理的要素:第七版[M].孔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288-289。。
三、“竞争观点”可能带来论证的革命
不妨让学生把某个论证的“竞争观点”、质疑、反例笼统地看作是自己论证的论敌。这个论敌,可能看似有理,那么对它成功的回应会证明自己的强大;也可能有一定道理,那么吸纳它的意见会使自己的论证更加全面;但也有可能真理就站在它一方,那么经过理性地考察、确认后,向它靠拢才是明智的选择。
因此,“竞争观点”并不总是加强和丰富固有论证,也有可能是颠覆原来的观点。如果这种颠覆是基于证据和逻辑的,那就是必要的。苏格拉底的詰问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就拿他和美诺的对话来说。美诺是塞萨利亚的一名贵族,他偏执地相信: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十分富有,贫穷的原因是个人有缺陷。苏格拉底遇到美诺,二人展开了对话:美诺:苏格拉底,一个有美德的人就是有许多钱买得起好东西的人。
苏格拉底:所谓好东西,是不是指健康、财富之类?
美诺:我的意思是包括获得金银,以及城邦的显要职位。
苏格拉底:你心中的好东西只是这些?
美诺:是的,我指的是一切诸如此类的东西。
苏格拉底:你在“获得”一词前面要不要加上“正义、正当”的字眼?如果是不正当地获得的,你还称之为美德吗?
美诺:当然不是啦!
苏格拉底:那么,看来“正义”“正当”,或者其他的美德应该加在“获得”这个词前面。事实上,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只有用不正当的手段才能获得金银,因此使人缺少财富,那么这匮乏本身就是美德。
美诺:看起来是这样。
苏格拉底:那么拥有这些东西并不比缺少这些东西更能体现美德……
美诺:看来是逃不出你的结论了。就这样,美诺明白了,金钱、权势本身并不是美德的要件。
现在来看以色列空军飞行教学的问题:以色列空军中的飞行教官拟定了这样一个方针,在新兵出色地完成一次任务后热烈地表扬他们,同时对很差的表现也会进行严厉的批评。他们发现新兵在受到批评后很容易进步,在受到表扬后实际做得更差。学生一开始得到的结论,是对案例的一个常规解释:表扬容易使人退步,批评使人进步。我让他们试着反驳上述结论,最有力的反驳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教官一直批评,会不会使学员成绩直线上升呢?随即,就有学生想到技能的掌握和发挥会有一个上限,当然也会有一个底线,会有自身的规律,会有周期性的起落……如果有周期性起落,在起到高点时教官会怎么样?一个表扬……在落到低点时会怎么样?一个批评……这时候,不少学生突然想明白了!批评和表扬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大,只是很多时候恰恰与飞行员的状态耦合:人总有状态起伏,飞行员也是如此,状态处于波峰时更容易得到表扬,处于波谷时更容易得到批评(如图1)。而所谓的表扬之后的退步、批评之后的进步,都是向平均水平的回归而已。
这样,学生写作的思路可能就是:以色列空军训练的故事似乎反映了“表扬容易使人退步,批评使人进步”。
质疑:难道表扬和批评有这么“灵”吗?
考察“竞争观点”:表扬和批评(等外界干预)的作用往往没有想象中大。人或物的发展有其规律,罔顾规律,人为干预,最终会无功而返甚至适得其反。
要尊重规律。
(不,还没有结束……)
再质疑:那是不是就不要干预呢?
再考察“竞争观点”:要!
分清楚规律性起伏和其他因素干扰。
如果是前者,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顺应性地做一些工作,在波峰给予警醒,在波谷给予支持……
如果是后者,就要充分发挥制度惩罚与激励的功能……这个例子同时说明一个观点:写作是一种探索,写作是用思维的工具和语言的触角勘探存在。不宜再让学生一味沉陷在鸡汤味、文艺腔以及不分青红皂白的励志狂欢中了,这样下去,对语文有害,对社会无益。学校和社会都需要质朴的分析、刚健的说理、雄浑的思辨,更需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