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

2019-09-10 07:22陆绯岱甘亦农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课运动

陆绯岱 甘亦农

摘要: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在体育课程标准指引下构建的体育课程体系,涵盖体育课、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群体活动,以及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内容。实践中,采用教师走班和学生走班相结合的形式,尝试“基于体能的体育课”“基于运动项目培育和锻炼的体育课”“基于体育文化常识的体育课”三种课型,实现“平均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人至少参与一个运动项目”的显性目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体育工作区域推进

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其基本任务是:(1)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2)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3)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4)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的体育工作,却缺少了几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少了对体育课程建设的整体规范性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的定位局限于“学校体育组的工作”。第二,没有要求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和具体策略,只是从学校内部提出规范要求。第三,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人员单一地定位于体育教师,学校体育领导工作也只是强调要以分管副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让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效应,江苏省常州市提出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概念,并进行区域性的实践与推进。

一、实践样态

(一)概念建构

学校课程,是指在学校的“场域”之下,以国家课程领域为基本逻辑,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位一体和统筹整合,具有整体性、融合性、系统性的特征。因此,我们提出的“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在体育课程标准指引下构建的体育课程体系,涵盖体育课、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群体活动,以及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兴趣性、选择性等特点。

(二)目标达成

课程目标分为身体发展目标、动作技能目标、认知发展目标和情感发展目标,是课程编制的起点,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归宿。

1.增强身体素质。

我国的体育大纲、体育课程标准以及学校体育卫生条例,都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第一条,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2.提高体育素养。

现代体育课程不能只注重暂时的体育实践效果,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目前学校专设的每周2—3节体育课,时间有限,不仅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限,而且很少能够给予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这些专业知识和方法,就是体育素养。体育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各项体育运动,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目标。

3.培养终身体育思想。

健康身体的获得,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的锻炼,换言之就是终身体育。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关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以及独立锻炼身體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也是各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

4.促进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标准在确立课程目标时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课程”就是要配合立德树人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把体育与德育、美育,以及培养和锻炼团结互助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的意志,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结合起来,使体育更加丰富多彩。

(三)行动纲领

第一,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通过体质健康检测数据反映出来)。每一个学生有终身锻炼的意识、方案和能力,每一个学生喜爱1—2个运动项目并参与锻炼,全市学生平均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至少提升10%,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激发内心“敢拼搏、勇超越”的体育力量。

第二,每一所学校要突破师资、场馆、经费、课时、时间、资源等困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课程保障六个方面,构建普惠每一个学生、有着学校鲜明个性的“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方案,实现“平均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人至少参与一个运动项目”的显性目标,形成“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创新区域推进“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良好机制。由教育局体卫艺处、教科院体育教研组、体育局教体结合处组成联合领导小组,交流共享,协作共建,“让行政插上专业的翅膀”“让学校体育背靠体育局的丰富资源”“让学校成为优秀运动员成长的摇篮”。

第四,形成共同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社会氛围。“学校体育课程”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成立家长志愿者队伍,通过“爸爸妈妈课堂”,引导家长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规范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共赢合作,丰富学生的运动锻炼项目;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体育专业人士参与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加快优秀学生的成长;采用“和爸爸妈妈一起运动”的社会运动项目,倡导全社会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内容

整体架构体育课程内容(如图1),以日常体育锻炼为根,以平均每天一节体育课为主干,以大课间、班际和校际体育联赛、优秀学生业余体育训练、体育文化体验、体育卫生渗透等为支撑,培养具有良好的运动兴趣、自觉参与锻炼、注重锻炼卫生、体魄强健的学生,并通过体育活动,体验体育文化,涵养体育精神。

二、推进策略

(一)丰富课堂样式

体育课是实施“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平台,但其样式发生了改变——通过长短课、融合课、游戏课等的有机结合,尝试实行三类课型:(1)基于体能的体育课。实施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的相关内容以及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的“跑、跳、投、滚”等教学内容。(2)基于运动项目培育和锻炼的体育课。小学低年级(一至二年级)尝试教师走班,提供20个左右的项目让学生体验,培育兴趣;小学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尝试学生走班,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的活动之中,提高运动技能,提升运动兴趣,感受运动项目的文化等;进入中学,根据兴趣爱好,采用走班制,全面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3)基于体育文化常识的体育课。通过各级体育联赛,学生了解队徽、队歌、参赛礼仪、安全常识、健康教育等知识,获得较好的体验与感受。其中,基于体能的体育课每周三节,基于运动项目培育和锻炼的体育课每周两节——这两节课是连排的,一周中没有这两类体育课的那天,就安排一次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都动起来。而下雨天等不能进行室外活动的日子,便安排基于体育文化常识的体育课。

(二)建构评价体系

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基于“证据”评价学生的体质发展,建立“参与体育、爱好体育、获益体育”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标准(如下页图2)。其中,“参与体育”,要求不同年段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爱好体育”,要求学生从小学低年段起逐步培养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从而积极参与到运动项目的锻炼之中;“获益体育”,就是要获得体质健康和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充分体验,让体育运动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学生体能发展,创新评价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方式。比如,以前只是强调给大课间时空,而没有顾及每个学生参与运动的效率,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体育运动中各项指标的准确数据,用技术设备弥补经验行动的不足。

(三)合理配备师资

科学配置教师资源是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参与“学校体育课程”的师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1)专职教师。主要承担体育课程内容的专业教学任务。这其中,可以在学校内选聘一些体育素养较好的教师参与,但须做到兼职教师专职化,即要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同时要参与体育组的教研活动。(2)特聘教师。主要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指导工作。这些特聘教师,可以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也可以是学校外聘教师,但他们都必须有相关的资质,并有其他教师来协助管理。(3)“整合”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是学校的其他教师,主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体验。

(四)注重内驱发展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不是自上而下地层级推进,而是以专题研讨和培训为切入点,通过现场感悟,以及校外领导、专家和学校的校长、教师展开多轮的观点阐述和思想争鸣,促进价值认同,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改革的愿望。

“学校体育课程”的推进,尤其是实验学校的选择,没有运用行政命令,而是采用双向选择与协商的方式。各级学校在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提出申请,设计方案并与项目组多轮协商论证,成为实验学校,开展课程实踐。另一方面,校本构建与区域推进同步进行,校本方案为主,区域推进为辅,通过各种形式的推进会、现场会等,展示成果、分享经验,学校与区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在实践与推进过程中,我们结合常州地区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课程规划,创新课堂机制,边实施、边研讨、边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炼优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组织区域性的研讨、观摩与评价,促进区域与学校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形成多样化的成果,加大成果辐射的力度,整体提升常州市中小学生体育课程研究与教学水平,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落地生根,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与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课运动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运动
体育课上的“意外”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正经运动范
讨厌的理由
呆呆和朵朵(13)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