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良
【摘要】如何使学生愿意学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笔者回顾二十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深刻领悟到: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师善于创建民主课堂、多渠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何使学生愿意学习,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然而,目前不少教师却忽视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不高。有的课堂,仿佛变成了“优秀生”的舞台,班中的“学困生”甚至中等生如同旁听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有的课堂,不少学生虽然没有听懂老师的讲解,但为了避免被老师责怪,只好跟着随声附和、不懂装懂……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回顾二十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深刻领悟到: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师善于创建民主课堂、多渠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呢?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唤醒学生参与意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可见,教师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对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课堂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老师常带微笑,说话诙谐幽默一些,课堂上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多角度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适时讲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笑话故事;课余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把学生当作朋友……在这种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來,他们就会愿意思考课堂上的问题,敢于和别人交流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呈现熟悉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条件是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时,笔者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前几天,我去集市买安全缆绳,打算买20米长的,商店老板说: “(我)这里有一段19米长的(安全缆绳),可以便宜点卖给你,本来5元钱一米的,算你4.5元一米。”我想,19米长也够用了,就答应了他,于是我赶紧找手机里的计算器,商店老板说:“还算什么啊,少算你5毛(5角之意),给我85.5元就行了。”这时笔者故作惊讶,抛向同学们一个问题:“其实,商店老板跟我们一样,也是平常人,可是他的计算能力这么高,有谁知道其中的秘诀吗?”同学们一听到“平常人”“秘诀”这些熟悉的话语时,探索热情被激发起来了。经过他们的一番共同研究,结论出来了:“商店老板先口算20米的价钱,20×4.5=90(元),再减去1米的价钱4.5元,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无须直接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19×4.5’这么繁琐,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真简便!”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三、搭建平台动手操作,顺应学生好动心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们都非常喜欢动手操作。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让他们经历动手操作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先让每一位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两张可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纸片,并把这两张纸片随意拼在一起,再让每个学习小组选一幅拼成的新图形张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哪些新图形,你们会计算它的面积了?”同学们因为有了操作经历,所以都很容易明白,当拼成的新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长方形)时,他们就可以计算其面积了。最后,同学们都牢牢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 ”,同时也让同学们从中学会了数学“转化”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搭积木比赛》时,根据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不高的情况,教师搬来了一大筐小正方体教具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要求搭一搭,并让他们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搭的依据……因为有玩具供他们“玩”,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四、开展多种游戏活动,满足学生好胜欲望
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欲望,对游戏热爱有加。他们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去玩而不知疲倦。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竞赛或游戏活动,竞赛的方式有同桌之间的竞赛、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竞赛等,这样可使数学学习的“枯燥味”有效减少,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例如,在复习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教学时,教师组织“站位置”游戏。教师先给全班同学编排好座位号,并把座位号卡一式四份发到相应学生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大大的圆圈,并分别在圈内写上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名称,游戏开始,教师叫同学们把各自的座位号以最快的速度贴在相应的圈内,贴完后,让每个学习小组至少派一名代表分别说出这样“站位置”的原因,其余同学对说得好的代表报以热烈的掌声,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些数(如9)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并非所有的偶数(如2)都是合数……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适时给予激励评价,促使学生持续参与
在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持久参与度的“调节剂”。它是孩子们心中的阳光,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学校是成长的乐园;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例如,当教师发现学生有爱动脑筋的行为时说:“你的脑子真灵活!”当发现学生计算很有耐性时说:“你很认真,跟数学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语言准确流利时,可这样评价:“你的表达能力真强,继续努力哟!”而对于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 “偏爱”他们,将一些难度不太高的问题的回答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如果他们积极发言,便鼓励他们说: “其实只要你肯动动脑筋,你也是好样的!”教师“恰当”的评价,可增添他们下次站起来的勇气。所以说,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是课堂的生命,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持续参与学习而乐此不疲。
总之,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是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