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9-09-10 07:22韩江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摘  要: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瓶颈所在。为了解当前农村社区中居民参与的真实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组在河南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总体较低,其中政治参与度处于中等水平、网络参与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参与严重不足。政治面貌、是否担任村干部、居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等因素与居民参与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年龄则与居民参与度呈负相关关系。基于此,应当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和村干部的带动作用、贯彻村务公开制度、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积极鼓励老年人献言献策等途径提升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参与度;影响因素

美国学者亨廷顿(1989)指出“现代化中的国家,政治参与扩大的一个主要转折点是农村民众开始介入国家政治” [1]。在日益强调社会治理创新的当代中国,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必然要提升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水平。作为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广大的普通农村居民是决定农村社区治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基层党组织涣散、务工人口流出、农村文化生活衰落等原因,我国农村社区的居民参与遇到了很多阻碍,还难以满足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與度,课题组在河南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了“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的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所得的数据,本研究从政治参与、网络参与、文化参与等三个层面构建了社区治理参与度的评估体系,并选取了个人基本情况、社区关系、经济活动、居民满意度评价等包含27项具体指标的影响因素测量标准,以期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概况

本研究基于2018年1月至12月间,课题组在河南省的部分农村地区所做的“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该调查共历时一年,涉及河南省77个农村社区,共得到1780份有效问卷,被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见表1。

(二)变量及操作化

研究将自变量即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划分为四个维度,具体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W1)、社区关系(W2)、经济活动(W3)、居民满意度评价(W4)等;将因变量即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划分为政治参与(V1)、网络参与(V2)、文化参与(V3)等三个维度。各个维度的操作化指标如下表2所示。

(三)变量赋值

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示影响居民参与的具体因素,研究整体上采取正向赋值的原则,同时基于统计方法将部分定类变量转化为了定序变量。整体而言,选项的数值越大,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就越高。自变量具体的赋值见下表3。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现状及程度评估

居民参与或者说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参与,指的是社区居民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社区各种事务或者活动当中,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维护自身或本群体利益,影响决策者最终决策的过程[2]。居民参与是社区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是社区居民承担责任和分享发展成果的过程。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居民参与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如果以参与的形式为标准,居民参与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如果以参与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娱乐参与等等。

近年来,关于居民参与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政治参与、网络参与、文化参与等等。如,陈前恒等(2016)基于其农村调查的数据指出,农村经济属性的草根组织会促进居民的政治参与,而娱乐或管理服务类的草根组织没有显著影响[3]。刘春泽等(2017)提出,借助互联网参政议政是农民工群体的理性化选择,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公民权意识[4]。陈庚等(2018)认为,农村的公共文化参与总体上是迟滞的,呈现出参与频率低、时间短、交通成本偏高等特点[5]。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本研究将居民参与划分为政治参与、网络参与、文化参与三个基本维度,并借助16项具体指标评估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

(一)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

研究将16项具体指标相加后得到社区治理参与度的指数,为方便分析,研究将参与度按照“0-10”、“11-20”“20-30”、“30-40”、“40以上”分为5个区间。由下表可知,得分在“0-10”之间的居民达1393人,占比78.3%。得分在20分以下的居民为1703人,占比95.7%。调查结果显示,78.3%的农村居民社区治理参与度偏低,95.7%的农村居民社区治理参与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见表4)。

为了更加精确地分析社区治理参与度,同时对因变量的理论维度进行检验,研究对因变量的指标做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是显著的,P<0.005,KMO=0.764,说明存在因子结构,较适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六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63.472,解释了63%的因变量,这六个因子基本上符合我们的理论维度划分(见表5)。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村民会议参与、文体活动参与、网络互动参与、公益活动参与、民主选举参与、民主监督参与是最主要的社区参与方式。

(二)居民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领域,是最能体现居民参与的社区活动。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农村政策,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政治生活的全方位改善[6]。政治参与包括民主选举、村民会议、村务监督、社区协商等等具体方面。从村委会选举的情况来看,45.4%的居民参与过投票选举,40.1%的居民参与过选民登记,14.5%的居民为选举服务过;从居民在选举中担任的角色来看,普通选民占比74.2%,监委会与选委会共计5.2%;从参与会议的情况来看,参与过村民代表会议的占比18.7%,参与过村民小组会议的占比19.5%,参与过党群议事会的占比10.8%,参加过村庄议事协商会的占比8.6%,参加过村务听证会的占比9.2%,参加过村民会议的占比33.1%;参与过村务监督的占比10.5%;参与过社区协商的占比39.9%(见表6)。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度处于中等水平,村委会选举等方面参与程度较高,村民会议、村务监督、社区协商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偏低。

(三)网络参与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影响到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和内容。借由网上政务公开、网上问政、网上监督平台、微信举报公众号等信息平台或工具,网络参与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居民参与模式,从而形成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居民参与途径。网络参与能够扩大居民参与的时空范围,提升居民参与的效能和热情,是符合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居民参与模式[7]。但现阶段,农村社区的网络参与仍然停留在初步阶段,成效还不显著。数据显示仅有6.3%的农村居民参与过网络互动,几天、几周乃至参与一次的比例达到了60.7%(见表7)。总体上讲,农村社区的网络互动参与方兴未艾,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参与阶段。

(四)文化参与

居民的文化参与主要侧重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文化活动,是居民参与的重要领域[8]。从统计结果来看,参与过文体活动的居民仅占22.2%,且几周甚至几个月才参与一次的比例达到了41.4%,参与过程中单纯扮演观众角色的比例为44.4%;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居民占比20.1%,经常参加的为27.7%;社会组织方面,没有参加任何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为1719人,占比96.6%(见表8)。综合来看,农村居民参与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的比例在20%左右,没有参加任何社会组织的比例高达96.6%,居民的文化参与严重不足。

三、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

(一)社区治理参与度的测量

研究将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Y)视为因变量,其又包括政治参与(V1)、网络参与(V2)、文化参与(V3)三个维度变量。为了探究影响居民社区治理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采取Y=V1+V2+V3的计算公式,得出统一的社区治理参与度指数Y。其中: V1=Y1+Y2+Y3+Y4+Y5+Y6;V2=Y7+Y8+Y9;V3=Y10+Y11+Y12+Y13+Y14+Y15+Y16。结果见表9。

(二)关于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分析

基于调查所得的数据,研究构建了农村居民社区治理参与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将自变量划分为四个基本维度,分别是个人基本情况(W1)、社区关系(W2)、经济活动(W3)、居民满意度评价(W4),共计27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拟数据结果的决定系数为0.740,P值=0.000<0.05,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从表10统计结果来看,共有5个变量与社区治理的参与度相关,分别是年龄、政治面貌、担任村干部情况、居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其中,正相关的有4项,负相关有1项。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論:(1)年龄与社区治理参与度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参与度越低;(2)政治面貌与社区治理参与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党员的参与度高于普通群众;(3)担任职务与社区治理参与度呈正相关系,村干部的参与度高于普通村民;(4)居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与社区治理参与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居民对村务公开越满意,参与度越高;(5)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社区治理参与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居民的社区认同感越强,越有可能参与社区治理。

另一方面,研究假设中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时间、打工时间等因素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所调查的农村居民基本上都是长住在农村的居民,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外出务工群体的研究。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些因素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使用如Logistic等其他方法进行检验。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社区治理参与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将因变量进一步整理成为二分变量。根据因变量的区间分布,我们以社区治理参与度的中位数6为界点,小于6视为“参与程度低”,大于6视为“参与程度高”,从而得到了新的因变量即社区参与的强度N。模型2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数据模拟的结论和线性回归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此次调查,可以认为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总体较低,78.3%的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偏低,95.7%的农村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村民会议参与、文体活动参与、网络互动参与、公益活动参与、民主选举参与、民主监督参与是最主要的社区参与方式,方差解释率为63.472%;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度处于中等水平,村委会选举等方面参与程度较高,村民会议、村务监督、社区协商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偏低;农村社区的网络参与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参与频次较低,参与的形式与内容匮乏;20%的农村村居民参与过文体活动或公益活动,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比例高达96.6%,居民的文化参与严重不足。

关于居民社区治理参与度的影响因素方面,可以认为民族、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对家庭年收入的感知、 宗教信仰类别、过去一年参加过多少次宗教活动、宗教的重要程度感知、是否接受过社会救助、过去一年接受的社会救助金、有几个月用于从事自家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从事非农工作、过去一年共有多少天用于打工、打工收入是否是主要收入来源、对组织和个人的满意度等因素与社区居民的参与不显著相关,或者说相关关系不明显。政治面貌、是否担任村干部、居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等因素与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年龄与社区治理参与度有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参与程度越低。

(二)针对性的建议

从居民参与的影响因素来看,政治面貌和干部身份、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社区认同感、年龄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参与度。因此,应当重点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从而改变农村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现象。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和村干部的带动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基层党员或村干部的社区治理参与度要明显高于普通农村居民,这可能跟他们的日常工作性质与工作任务有很大的关系。但也应该意识到,农村社区治理不能仅仅依靠基层党员和村干部,广大普通的农村居民更应当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和参与者。为此,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和村干部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的普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来。其次,要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研究结果表明,村民对村级事务公开的满意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参与度。村务公开制度是农村居民了解社区基本情况,从而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窗口,村务公开制度落实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参与信心。再次,要增强农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社区认同感指的是农村居民对所在社区的人和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等复杂的感情,只有具有社区认同感的居民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的建设中去。最后,还要积极鼓励农村老年人献言献策。由于中青年人口常年在外务工,农村社区遗留下了大批的留守老人。而这些老人往往因为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条件不好、难以适应现代科技产品等原因而疏离与农村社区治理之外,造成了年龄与居民参与度的负相关关系。但是,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加剧,农村社区留守老人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也会不断增多。因此,通过各种途径积极鼓励老年人献言献策,应当成为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

[2] 袁方成.增能居民:社區参与的主体性逻辑与行动路径[J].行政论坛,2019,(1):80-85.

[3] 陈前恒,魏文慧.草根组织经历与政治参与:来自中国村庄选举的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6,(1):38-50.

[4] 刘春泽.政治认同视域下的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4):39-43.

[5] 陈庚,崔宛.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特征、影响及其优化——基于25省84个行政村的调查研究[J].江汉论坛,2018,(11):153-160.

[6] 王志强.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4,(4):25.

[7]李欣欣.80后新生代社会建设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13,(5):8-14.

[8]陈波,丁程.中国农村居民文化参与分析与评价:基于场景理论的方法[J].江汉论坛.2018,(7):139-144.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HAN Jiangfeng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building,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bottleneck of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ru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earch team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some rural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particip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generally low, in whic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t a medium level, network participa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cultural participation is seriously inadequate. Political appearance, whether it is a village cadr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village affairs disclosure,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identity and other factor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ag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village cadres, implementing the open system of village affairs, enhanc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dentity of residents, and actively encouraging the elderly to offer advice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ident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来稿日期:2019-03-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SH041);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韩江风(1993-),男,河南遂平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评估、农村社区治理。

联系方式: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南开大学新校区。邮编:300350。收件人:韩江风。邮箱:1120180716@mail.nankai.edu.cn

联系电话:17320210968。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