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星平
摘 要:研究生研究技能的培养包含研究生课程与导师指导两个平等的环节。在当前我国研究生学历教育进入规模化培养的背景下,研究生课程的质量在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六个方面展开改革尝试,以研討与案例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教学过程、融合理论自学提问式的预习环节、以改进为目的案例互动教学、以课题探索为方式的实践教学、与具体设计相结合的实践后期自主探索。从而弥补研究能力培养时间有限、导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对于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研究技能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7-0065-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skills includes two equal links: postgraduate courses and tutor's guidance. At pres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wher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entered large-scale cultivation,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six aspects of 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attempts includ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teaching with discussion and cas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the fusion theory of self-study questions type of preparation link, interactive teaching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case, the practice teaching to the subject of exploring, specific design practice in the late of self-exploration. Therefore, it can make up for the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training time for research ability and uneven quality of tutors, which have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ability.
Keywords: postgraduate courses; research skills development; teaching reform
引言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内,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早期基于学术精英培养的“大师指导模式”,以德国为范本;另一种是基于工业化产业模式的“导师指导与课程培养并重模式”,以美国为范本[1]。在上世纪国内大学建立初期,随庚子赔款资助的学子陆续学成归国执教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沿袭美国模式,重视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其中强调:“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2]
按照我国教育体制的层级划分,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经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一些教育者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强调课程培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通过教育部《意见》的表述,可以明确看到研究生课程建设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价值。在当前我国研究生学历教育规模化的进程中,对于研究生课程的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对于我国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意义
基于学术精英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立足于工业化早期较小的人才培养规模,以及欧洲国家早期工业化时期的科研机构组织体制和学徒制人才培养传统[1]。工业革命以后,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导致工程类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规模化,随之而来的是生源和师资的普化过程,研究技能的培养不再是面向极少数精英的行为,而是成为工业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导师数量和个体指导人数的暴增,使单纯的师徒制已无法适应工业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规模化要求。与学术精英导师指导的个性化相比,课程教学更适合教授标准化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我国本科教育目前依然是以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为主要培养目标,相当数量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尚未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意识,也未掌握有效的研究技能。而待第一年的课程教育结束后,再由导师指导学习科学研究技能,在现行2.5至3年的研究生学制下,时间进度过晚,效率不高,影响学生对于课题的探索。
而探索在课程教育阶段,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将课程理论教学与专业方向通行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培养相结合,使得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技能培养与导师研究指导相结合,从而有效缓解研究能力培养的矛盾。既解决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时间有限的问题,又避免了导师个体素质差异造成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具有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生课程研究技能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
在研究生课程教育阶段,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技能,并不能简单地在课程内容中加上研究方法内容,而是需要将研究的过程和任务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空间和时间受限
研究生课程通常开设在一年级,学生在这一阶段尚且处于培养自主探索能力的摸索时期,需要适应过程。在这一年,通常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选择研究课题,并撰写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有时还需要当助教或者帮助导师完成很多事务性工作和基础性实验工作,十分忙碌。能用于课程学习和技能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较为有限。
(二)生源知识和技能的差别大,课程教学的期望值高
当前的研究生生源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职生源、跨专业生源和生源院校教学力量的差别使得研究生入学时在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巨大,这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因此,在研究生课程教学阶段需要同时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研究技能培养和科研素质提升,以期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技能。研究生课程教学承担了巨大的教学任务压力,被赋予了较高的期望值。
(三)教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把握的偏差
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通常同时承担着若干门课程名称相近的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其中能够认真思考两个层次课程教学的差别并区别准备的却寥寥,其差别更多的是补充学科科研进展内容。这一方面是受到不同来源或跨学科的研究生需要补充本科阶段知识的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却如教育学者薛国凤所说是存在着“把研究生看做可填充与可控制‘容器’的现象……束缚着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教学。”[3]
在此背景下,教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把握的往往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偏差。包括,一方面,由于除部分公共课程外,各类研究生专业课程并无统一标准,二级学科设置的专业课程往往局限于某个较窄的专业方向,缺乏现代科研体系所需的学科知识广度;另一方面,受教师认知与个人能力的限制,课程内容局限于教师及其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再一方面,课程教学缺乏对学生研究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三、研究生课程研究实践型改革的探索
针对前述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研究技能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包括六个方面:研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教师共同参与成长的教学过程、融合理论自学的提问式预习环节、以改进为目的的案例互动教学、以课题探索为方式的实践教学、与具体设计相结合的实践后期自主探索。
(一)研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教学
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因此,在西方国家,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常用的研讨课程(Seminar)的类型展开教学。研讨课教学的特点在于模拟科学研究的交流过程,模拟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组织教学过程,教师在讲授学科前沿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科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参与指定课题的研究和交流。研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压力平缓、且成败无虞的参与研究过程的机遇,同时具备了拟真实际研究过程,且随时有教师引导把控的特点。研讨课程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学生以主讲人的身份进行研讨,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激励和启发。对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研究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
(二)教师共同参与成长的教学过程
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兼顾知识传授和科研能力培养,教学质量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诠释、个人的专业能力密切相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科学问题的探索尝试,培养研究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再探索的螺旋上升研究实践中共同成长。课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带领学生实践特定的研究课题,从而获得研究的经验与能力,教师也同时提升自身,拓展专业发展空间,教学相长。
(三)融合理论自学的提问式预习环节
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不仅是知识传授,而是需要整体掌握知识体系构成和技术发展脉络。理论传授可以采取在整体理论框架讲授的基础上,具体理论内容以提问式预习环节为指引,学生课前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师生间对预习的问题展开探讨,讨论理论的脉络与因果,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通过融合理论自学的提问式预习环节,构成研讨式学习过程,掌握技术发展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交互的思考和质疑掌握核心内容。
(四)以改进为目的的案例互动教学
传统的案例教学通常以重现经典实验为基础,其实验的背景、过程与结果清晰且可预测。但实际科学研究的结果却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同时有些学科,如设计类、技术前沿类、文科类课程,一方面严格来说并不存在完美的案例可供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分析案例与理论的关系,分析它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此,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并了解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案例教学的应该是以改进为目的的案例互动教学。
(五)以课题探索为方式的实践教学
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重复既定的操作和现象,从而加深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阶段,实践教学不仅需要重现某种现象及其理论,还需要提供一个探索研究的机会。选取的实践课题一方面应当是学科方向的典型性代表,能较为全面的反映理论的应用环境;另一个方面从可操作性角度考虑,不应选择最前沿的课题,课题必须控制在有限的课时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索路径,以便于学生掌握课程理论范畴的基本技术思路和科学思想,触类旁通。
(六)与具体设计相结合的实践后期自主探索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课程实践课题的探索,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能力,但受学时的限制,也只能入门而已。因此,在课程实践的后期,根据学生的进展和兴趣,引导其自主选择具体的探索方向,进一步深入的实践,从而掌握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在实践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引导研究生将探索方向与论文研究课题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个体能动性。
四、研究生课程研究实践型改革效果
通过六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研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教师共同参与成长的教学过程、融合理论自学的提问式预习环节、以改进为目的的案例互动教学、以课题探索为方式的实践教學、与具体设计相结合的实践后期自主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将专业方向通行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培养与课程教学过程相结合,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实践指导与导师研究指导相结合,解决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时间有限的问题,又避免了导师素质差异造成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具有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红梅.基于对教学意义重新认识的研究生课程改进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37-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文件(教研[2014]5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2014.12.05.
[3]薛国凤.从几种新方法看研究生课程的教与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12):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