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探究

2019-09-10 07:22信军郑末李娟
农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成果转化案例分析

信军 郑末 李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文章简述了获得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的重大科技成果典型案例及其推广成效,表明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办法,提高农民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承接成果转化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业;国家“三大奖”;案例分析;成果转化;科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9030029

0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各时期在“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指引下,紧密结合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但是成功有效转化的成果仅占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5%的水平,影响了农业快速健康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

1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获奖情况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领域对研发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国内农业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201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认的科技成果超过5万项,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约1.3万项,其中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的重大科技成果达1988项,其中种植业1233项、林业333项、畜牧业294项、水产业128项。

在国家“三大奖”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l项,即: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1项,其中特等奖1项,即:籼型杂交水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5项,其中特等奖42项,即: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ABT生根粉。这些成果项目均属国内外首创,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技术水平,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

这项技术理论与生产结合,率先提出并建立了高效精准的设计育种体系,示范了高产优质为基础的设计育种,培育出20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面积达23万hm2。该项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示范了高产优质为基础的设计育种,攻克了水稻高产优质协同改良的科学难题,引领了水稻遗传学的发展;同时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1.2 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籼型杂交水稻研究

1964年袁隆平开始杂交水稻探索,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对广西农学院田间试验小区测产验收,增产十分显著,宣布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1975年先后考察了湖南、江西等四省区双季晚稻现场,并鉴定93hm2早稻的生产表现,宣布杂交水稻试验研究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水稻发展史上一个新飞跃,不仅为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为自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闯出了新路,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学理论。

这一重大科技成果1976-1998年全国累积推广面积2.2万hm2,增产稻谷约3亿t。进入21世纪后,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而杂交水稻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57%,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

这项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工作基础上,进入80年代中期,针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沙薄等限制农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研究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等理论和观点,作物布局、商品粮基地选建决策;水盐监测、农田防护林、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农田灌排技術、经济施肥培肥、土壤改良技术、中低产田改造等重大关键性技术,并建立了12个科技先导型农业综合试验区,为大规模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先进实用配套技术。

该项目历经超过20年协作研究,“七五”期间取得81项科技成果,应用推广面积720万hm2,累计经济效益74.15亿元,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4%—20%。该成果在理论上和关键技术上均有许多重大突破性进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1.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ABT生根粉

这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自1989年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以来,从扦插育苗、播种育苗、苗木移栽、飞机播种到农作物、蔬菜、果树、药用和特种经济植物应用,都能普遍提高成活率,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累计在农林业上推广面积达200万hm2,增产粮食11.2亿kg,林业育苗101亿株,己覆盖全国80%的行政县(市),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贡献显著

2.1 “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在党的十八大和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十二五”期间国内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的增幅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连续十一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己达到56%,这标志着国内农业发展己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

2.2“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0%以上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2017年根据国家科技部资料,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己达到57.5%,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预计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60%以上。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农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从1979年的27%,提升到“十三五”时期2017年的57.5%。2013年首次粮食总产突破1.2亿t大关,2014-2017年连续4年稳定在1.2亿t以上,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主要经济作物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保持较高产量水平,全国肉类总产量和水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水平低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对服务“三农”,实现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有农业科研机构1220个、高等农业院校67所,约12万科技人员,每年承担各类科技课题约2万个,年产超过7000项科学成果,其中获各类奖励成果约2000项,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将达到60%,而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仅为30%—40%,远不及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这种高产出、低转化科技成果状况致使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处于低水平。

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时效性较差

现行制度下,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主体大部分为各大科研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成果研究中,缺乏相应的中间试验与工程化的能力和条件,实践性不强,也无法和市场发展需求适应,致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时效性差。

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经费十分缺乏

国内的农业科研经费大部分依靠政府拨款,经费比例占农业总产值的0.2%~0.5%,而一些发达国家达到近4%。在原本经费比重就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再加上现行科研项目评价指标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不够重视,科研人员在研发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经费用在项目的申报、检查、验收及论证,而对于科技转化与推广的经费预算和投入几乎没有,然而经费支撑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较难开展。

3.4 农民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低

农民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最直接的受体,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经验依赖性较强,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能力有限,也不愿意负担转化科技成果所需要的前期生产成本等。农民对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低,接受科学种田的意愿也不强,对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造成极大的阻碍。

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建议

4.1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

大力提倡各大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横向加强合作与研究,发挥各自优势,整合有利资源,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平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多成分、多功能的农业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

4.2 创新农业科研项目质量评价体系与激励办法

科技成果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评估。优质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对于中国现代农业增速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衡量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杠杆。因此应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成效纳入到科研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中,并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构建禀赋结构完善、整体素质过硬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进而形成“点对点”、“面对面”的网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办法,激发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3 提高农民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承接成果转化的积极主动性

引导农民树立和形成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让农民认识到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成果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通过对技术成果推广进行补贴,提高农民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積极性。

5 讨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保障全国人民丰衣足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一位变革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促进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要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能够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使得中国农业向中高端迈进。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成果转化案例分析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河南科技推广体系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