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洋佟 田靓 赵亮 单彦名
摘要: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区划背景下,北京传统村落逐渐显露出典型的地域特征和特殊的文化底蕴,其包含的价值存在于多个维度,对其价值体系、价值构成要素及典型特征的综合判断与研究,是立足地域优势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传统村落文脉传承与传统风貌延续的首要前提。研究基于传统村落价值特征的实地调研,尝试运用K-modes聚类方法,对北京44个传统村落样本进行聚类研究和校核分析,拟划分为综合服务型、生态农业型、休闲度假型、文化遗产型及特色民俗型五种类型,并依据分类型属性及实际发展诉求,提出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价值评估;分类型保护策略;K-modes聚类模型;北京市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00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7-0022-08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Value Evaluation and Protection Strategy of Beij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K-modes
LI Yangtong, TIAN Jing, ZHAO Liang, SHAN Yanming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division form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 gradually reveal typ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values they contain exist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their value system, value components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mprehensive judgment and research is the prim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heritage and traditional sty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ield research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empts to use the K-modes clustering method to cluster and analyze the 44 traditional village samples in Beijing. It is divided into comprehensive service typ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ype and leisure vacation type.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haracteristic folklore, and propos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subtype attributes and actual development demands.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value assessment; type protection strategy; K-modes clustering model; Beijing City
引言
伴隨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村落已经成为寄托乡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近年来国家对其保护发展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的逐年增加,加之“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规划与建设”浪潮的兴起,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更具现实意义和需求深度的挑战,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基础性研究内容。为规范和引导北京市传统村落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弘扬古都传统文化,完善目前国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体系,研究提出对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不应局限于局部或个体立场和视角的价值判断,而应基于系统思维对传统村落本体价值及形态表征价值进行理性、量化的综合评估与动态跟踪研究,在挖掘北京传统村落的多维度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当前不少学者已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就已有成果来看,主要包括以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为目的,探讨与研究价值评价的意义与作用、评价方法和价值评估[1-2],以及以传统村落发展与利用为目的,进行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与整体性发展利用的实践和思考[3-4],如邵甬等基于价值要素对传统村落综合评价的特征和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价值评价、保护措施评价和监测预警评价的动态评价体系[5]。现有成果成为后续传统村落研究的重要基础,但纵观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多维度价值评估及其分类型研究成果仍较少,由于情感因子交杂,且研究者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分类依据亦因人而异,结论则相对主观。因此,本次研究拟尝试将K-modes聚类方法运用于北京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及其保护策略研究中,较客观地反映现存传统村落的本体及附属价值,通过系统挖掘北京传统村落的多维度价值,并结合现实需求和地方诉求,为其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1研究区域及样本概况
1.1研究区域概况
北京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区约占总面积的62%。古有《幽州赋》称:“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千年文明的积淀与融会,形成了文化古都北京,亦在朝代的更替与都城的建设中培育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传统村落,形成民族聚居、传统农耕、渔猎、交通贸易、政治军事等多种社会形态,体现出北京农村社会活动与周边自然环境共处、共生的历史过程。但在北京现有的3938个村庄中,仅有44个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且面向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工作多集中于村落区域分布与特征、建筑修缮与利用等方面,在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方面缺乏系统调查与思考。
1.2研究样本概况
截至2018年11月,北京市已评选出首批国家级和市级传统村落44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21个,市级传统村落23个,以上村落将作为该研究的主要样本构成(见图1)。
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来看,北京传统村落除因农耕而聚居的自然村落外,多数是沿主要道路、长城走向、水系流域分布,与其周边的山体、河流、田园等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依存。除此之外,位于西北山区的传统村落大多依水、傍湖、沿沟,一些传统村落还具有传统“四神砂”结构(特指龙山、虎山、朱雀和玄武诸山)和“了望庇护”景观结构,形成与山地自然环境协调完整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6],如延庆区岔道村、门头沟区水峪村等(见图2、图3)。位于平原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保存较好,基本保留原有村落的格局肌理,民居以合院式建筑为主,村落院落形式较为规整。而位于山地环境的传统村落空间则更注重“山形水势”,形成适应于区域微环境的山地建筑类型。笔者将北京市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各区分布进行了统计(见图1、表1)。
从传统村落保护情况来看,村落保存与空间格局相对完整,但相对于城市生活条件,传统村落中原有历史建筑在居住功能、使用性等多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不足以满足原住居民持续居住生活的需求。同时,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中逐渐泯灭。一方面,由于村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文化习俗及乡规民约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影响而自然消逝,无传承人继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发展与振兴工程中,对优秀历史文化挖掘与研讨的缺失,更多的重心投入到乡村发展与旅游建设中,以求创造更高的经济红利,而忽略了文化基因才是振兴传统村落的根基,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才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从传统村落发展利用来看,部分传统村落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总体仍存在定位不准确、村落价值整合不清晰的情况。尤其是在引入专业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整体开发运营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等症状,或因资源型产业关停引起经济发展停滞,存在一产粗放、效益差,三产低端、模式单一的问题。传统村落是否存续,关键在于社会对其多维度价值特征的认知和重新整合。
2北京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结合传统村落的价值内涵及文化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两个方面,该研究将传统村落的多维度价值特征进行重新整合,即包括物质形态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使用价值等)、非物质形态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情感价值等)。可见,传统村落的价值构成是多维度、系统性的(见表2)。
参照薛林平、王云才、赵之枫、邱扶东、张大玉等学者基于北京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结合田野调查及分析结果可得,北京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形成,主要受地理环境[7]、地方文化及建筑营造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域内多为平原与山地,地形特征相对明显;村落禀赋的不同资源决定了其产业类型、村落不同的选址位置影响其区位条件、聚落形态的差异、街区内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划分、建筑风貌保存的完整度水平;传统建筑占总建筑的比例、历史年代及历史职责的差异、民俗文化活动主要类型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遺产级别、社会结构的差异等(见表3)。
3价值评估方法选择与结果分析
3.1价值评估方法——K-modes聚类
在系统地归纳整理了已有研究对传统村落价值评估方法,包括加权平均、因子分析、条件价值法(CVM)、雷达图法和熵值法、K-modes聚类等多种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使用情景及适用条件,最终确定采用能够系统处理分类型属性数据的K-modes聚类评估模型进行北京市传统村落价值分析与评估[8](见表4)。
3.2北京传统村落价值评估聚类划分及特征分析
3.3北京分类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保护策略
基于K-modes的聚类结果和校核分析,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北京市44个传统村落所具有的5大价值构成类型,并结合北京市传统村落的区位条件、历史延续脉络、地形地貌资源、交通情况、主导产业基础、生态基础、村落格局形态保存完整度、建筑及文化遗产资源、社会结构等条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可将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综合服务型、生态农业型、休闲度假型、文化遗产型及特色民俗型五种模式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见图4)。
3.3.1类型一——综合服务型
综合服务型传统村落,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及基础设施,临近城镇(近郊型)、风景区周边,以第三产业为主,辅以现代农业生产,有提供相关的公共服务基础及客群的村落可侧重于综合服务发展模式。此类村落应依托自身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合理开发村庄观光体验、家庭休闲农场、家庭农庄、乡村度假、农品采摘、山野拓展等多元化服务产品系列,提升村庄综合服务吸引力。
3.3.2类型二——生态农业型
生态农业型传统村落,拥有丰富、地域化的生态农业资源,生态农业景观是组成村落风貌的重要元素,能够将自然环境要素转换成产业优势,并将传统农业逐渐向生态农业转型升级。适当引导和培育乡村农品特色品牌,鼓励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同时,不建议盲目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建设,尽可能恢复村落文化风貌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活态传承。
3.3.3类型三——休闲度假型
休闲度假型传统村落,强调其生态本底及静谧的村落生存环境,以农游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对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有着较强的依懒性,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客群“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同时着眼于“休闲度假”创新,打造度假、游乐、文化、标志性景观、独特的传统村落格局及建筑景观等,形成核心吸引物,通过引入一些新的休闲度假项目引导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3.3.4类型四——文化遗产型
文化遗产型传统村落,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生态资源,位于城郊,传统村落的历史脉络较为清晰,村落整体风貌格局保存完好,街区内建筑文保单位级别、文化遗产级别较高,组成一个活态的“历史空间”,是古城文化遗存保护与延续的重要载体。着重以第三产业为主,具备较高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并把旅游业作为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中遗存的古都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古都文化品牌。
3.3.5类型五——特色民俗型
特色民俗型传统村落,此类村落依旧保存着完整的原始風貌,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特征,文化形态丰富,能够吸引艺术家、作家等高素质人群参与到文化产品保护、挖掘、传承和创新中来,使文化产品成为村落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的村落可侧重于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应有效地挖掘多元民族的地域文化,将无形文化转化为有形资本,通过民俗传承与创新、互联网+文化、多民族融合发展等方式,促进文化的创新利用和文化产业化。
4结论与思考
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打造世界级人文城市在乡村层面的重要抓手,为系统厘清传统村落优秀的地域特色要素和价值构成,文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传统村落价值评估和类型划分的依据及研究成果,构建了北京传统村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即包含经济价值、环境价值、使用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六个维度价值。研究拟尝试运用K-modes聚类方法,对北京44个传统村落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北京区域文化、地理空间布局特征和主客体需求,对传统村落类型进行校核,最终得出北京传统村落具有五大类型,即推演出综合服务型、生态农业型、休闲度假型、文化遗产型及特色民俗型五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之分类型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利用策略,进而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活态传承。
该研究尝试在技术方法上填补北京传统村落系统调研的空白,建立传统村落价值评估技术体系,是对其本体价值及形态表征价值进行理性、量化综合评价的创新探索,以及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体系的关键技术保障。同时,针对北京44个传统村落的聚类划分结果,可见传统村落是由多维度的价值特征与差异化的社会人文资源构成,决定了传统村落价值要素组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中类型属性中仍存在定性或情感判断要素,本研究所得到的类型划分结果仅为阶段性的探索。与此同时,随着北京传统村落的评选与样本累加,对其价值维度、价值构成要素将得到科学性的判断和模拟调整,以期得到更为详细且准确的分类型结果。
注:
①SV-K-modes聚类即对集值属性的分类型数据的聚类。
参考文献:
[1]张建.国内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综述[J].小城镇建设, 2018,36(3):5-10,31.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3.001.
[2]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4(2):156-160.
[3]时少华,汤利华,李芳.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4,56(12):166-172.
[4]李霄鹤.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142-149.
[5]邵甬,付娟娟.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2,36(2):82-88.
[6]王云才,郭焕成,杨丽.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6):735-742.
[7]郭阳.北京地区传统村落分布与特征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8]张佃伦,江峰.K-modes聚类初始类中心选择算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3):94-95.
[9] Huang Z. Extensions to the K-mean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Large Data Sets with Categorical Values[J]. Data Mining Knowledge Discovery, 1998,2(3):283-304.
[10] Huang Z. Ng M K. A Fuzzy K-mode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Categorical Data[J]. IEEE Transaction on Fuzzy Systems, 1999,7(4):446-452.
[11]Mardia, et al. Multivariate Analysi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