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旅游规划方法探索与实践

2019-09-10 00:55郭培周晓路张川
小城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武进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

郭培 周晓路 张川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但现阶段,传统风景区旅游模式无法适应现实发展需求,已有的相关规划建设实例也仍处在“百花齐放”的个案探索阶段,以全域旅游为导向的乡村旅游规划尚无成熟的系统理论和技术标准。本文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乡村旅游规划的实例出发,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全域旅游导向下适应地方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文章通过分析武进区的地域发展特征,提出在城镇化水平较高、资源有限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思路:将旅游作为武进区乡村二次振兴的突破口,以全域整体优化提升为战略目标,以资源评估、体系设计、“适游性”引导为技术手段,形成适应武进区地方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对同类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产生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资源评估;体系设计;适游性引导;武进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012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7-0082-0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ural Tourism Planning Method under the Guidiance of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Tourism: A Case Study on the Rural Tourism Planning in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GUO Pei, ZHOU Xiaolu, ZHANG Chuan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untry’s vigorou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wide tourism,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common concern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However,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traditional scenic spot tourism model cannot adapt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existing releva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examples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case study, and there is no mature systematic theory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he region-wide tourist-oriented rural tourism planning. Based on the case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in Wujin District of Jiangsu Changzhou City,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method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gion-wide tourism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By analyz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Wuj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ideas of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n areas with high urbanization level and limited resources: taking tourism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second revitalization of Wujin village, taking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whole region as the strategic goal and taking the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atic design and "suitability for tourism" guidance as the technical means to form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tourism that adapts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Wujin, and to produce draw lessons from and enlighten mea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similar areas.

[Keywords] holistic tourism; rural tourism;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 design; tourist guidance; Wujin District

1 我國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定义与特点

乡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风光和环境为基础,以存在于乡村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可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2]。

1.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中国乡村旅游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90年代的倡导发展,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大力发展阶段。从发展内涵来看,整个国内的乡村旅游又可总结为经历了四个时代:1.0时代——乡村旅游的萌芽时期;2.0时代——乡村休闲时期;3.0时代——乡村度假时期;4.0时代——全域乡村旅游时期。

1.3 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乡村旅游(以下简称全域乡村旅游)概念解读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3],预示着旅游业的发展将呈现出新的态势:在发展模式上,从单一景区景点建设走向把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在行为方式上,从游客观光旅游转向全民休闲旅游;在消费模式上,从异地长途旅游迈向在地生活旅游。在此背景下,乡村地区以优美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恬静安谧的乡土生活为核心吸引物,契合全域旅游所倡导的全新的资源观、时空观、产业观,已经是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最容易实现全域旅游的地理空间[4]。

1.4 全域乡村旅游的实践模式与存在问题

我国乡村地区因其特色资源、区位环境、交通等先天特质的差异,全域旅游发展也有不同的路径和特征。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乡村旅游建设情况,从不同视角可以总结出几种发展模式。从区域资源特色角度可分为依托大中城市的城乡互动模式、依托大型景区的联合开发模式、依托特色村庄的社区参与模式;从旅游产品项目的角度可分为主题公园与农庄发展模式、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体验模式;从开发与经营管理主体的角度可分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多元主体(政府、公司、农协、农户)共同参与模式等。

然而,目前全域乡村旅游规划尚没有成熟系统的理论支撑、技术标准与可供参照的范本,更无法直接套用传统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以上几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还停留在局部片面的探索阶段,距离全域旅游还有很大差距,实际建设过程中已暴露出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追求城市化,失去乡村本色;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缺少精品;各种专项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不到位。

面对新时期的战略环境,地方如何根据现实发展需求,探索一条乡村旅游全方位升级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破局之路,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重要命题。而如何借助规划手段与技术方法实现全域乡村旅游,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2 全域乡村旅游规划的系统性思考

2.1 全域乡村旅游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全域乡村旅游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其核心理念为:突破“单打独斗”式的个案营建或“遍地开花”式的造村运动,把整个乡村地区作为一个综合的旅游吸引物进行开发和建设,通过全域空间整合,从产业、交通、服务、景观等方面构建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促进产业联动、设施改善、全域品质提升,引发乡村生产生态生活方式的整体改变,进而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2.2 体系构建

全域旅游时代,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应该重整思路、精准定位、因地制宜,着重构建五个具有关键意义的体系,即:科学的规划体系、完整的产业体系、全方位的保障体系、独特的吸引力体系和成功的品牌体系[5]。其中,规划体系决定整体空间和环境品质、产业体系维系健康活力、保障体系支撑持久发展,这三者是决定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是否走入良性轨道的基本条件,而吸引力体系和品牌体系则犹如加分项,决定着全域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价值实现(见图1)。

2.3 规划方法

全域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乡村全域,而研究主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规划相比,偏重产业策划与营销,与传统旅游规划相比,则更注重空间、实施与成效,可以说是综合乡村规划与旅游规划的一种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跨领域、多专业融合的特征。

对应全域乡村旅游的五大体系,分解落实为规划层面的三个系统,即,资源评估系统——在深入了解乡村特色资源、区位环境、建设条件等基础上,精准识别与挖掘乡村资源价值;空间设计系统——通过格局重构、资源重组、空间重塑,实现整体空间与重点区域品质的全面提升;多元策划系统——包括产业与项目策划、管理策划、营销策划等,为全域乡村旅游的实施管理与品牌营建指明方向。

3 常州市武进区全域乡村旅游的规划实践

3.1 对规划区的理解

武进区的城乡关系是中国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经历高度工业化和高速城镇化之后,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乡村地区的首次振兴源于改革开放之初蓬勃的乡镇企业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资源条件均已不复昔日,城镇高度发达而乡村逐渐凋敝、传统鱼米之乡的农业空间被大量压缩、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乡土文化日趋式微。在此背景下,武进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就成为实现乡村转型和二次振兴的抓手之一,是推动乡村多元化综合发展、促进发展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和再平衡、助推武进区整体发展跃升与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

3.2 理念与目标:重新定义乡村旅游的地位与价值

规划将旅游作为武进区乡村二次振兴的突破口,以增强乡村全域适游性为目标,从生态、生活、生产三类空间入手,通过织补与修复乡村空间网络格局,提升乡村环境品质,提高乡村整体的旅游质量与价值。

3.3 技术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与目标,武进区乡村旅游规划确定了以“目标—评估—拓展—重构—行动”为脉络的技术路线(见图2)。

3.4規划方法探索

3.4.1资源评估:引入旅游规划潜力分析方法,识别乡村旅游建设的可为与不可为空间

规划首先从乡村地区旅游资源面广点多、品质参差不齐的现实条件出发,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从景区关联度、资源禀赋、建设基础、基层意愿、区域规划支撑等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旅游潜力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武进区旅游发展的潜力空间进行梯度区分,对应确立乡村旅游重点建设区、一般建设区和环境协调区,以从整体上避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遍地开花、无序盲目建设等问题,确保投入有重点,集约发展;建设有层次,弹性引导(见图3、表1)。

3.4.2全域体系设计:引导乡村旅游从“点状游”向“全域游”升级转型

(1)格局重构。通过系统梳理,整合分散的特色村落、休闲农庄,织补和修复观光田园、湿地丛林、山水景园,并通过河道水系、道路通廊串点成线、聚园成面,构建城镇—景区—乡村多层次互动发展的乡村旅游空间体系(见图4)。

(2)资源重组。规划对武进区乡村“山—林—田—湖—村”等资源要素进行梳理和整合,根据不同的资源本底条件和发展可能性,注入不同的“旅游+”的营销概念,实现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的双赢(见图5)。

(3)空间重塑。规划通过乡村旅游链接城市与乡村要素流动,营造全域生态友好与环境友好的适游空间,从旅游交通、服务配套、景观序列、特色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构建步移景异、随处可游的整体系统,实现武进区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走向空间品质的均等化与局部个性特色化、从压缩城市到舒缓乡村的渐变,为实现武进区域整体发展转型创造条件。

(4)完善旅游产品谱系。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多元需求,规划力图构建并完善“吃住行游娱购”消费链,实现武进区乡村旅游的供给侧优化调整。主要方案包括:一是提升既有餐饮品质、打造地方特色美食品牌;二是提升既有观光游服务水准和环境品质,形成口碑美誉度,补齐出行短板,让消费者“愿意来”;三是加强“住”“娱”“购”项目设计和建设,重点引导乡村民宿、农业休闲、土特农产品伴手礼等方面的开发,让消费者“留得住”。

(5)镇村明确分工协作。在旅游资源潜力评估和旅游空间体系规划的基础上,规划对区域内涉及的城镇和乡村聚落进行顺势而为的引导,明确其在武进全域乡村旅游中的主导方向和发展特色,避免个体发展中的同质竞争与投入浪费,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加速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与系统化整合完善(见表2)。

同时,根据不同规划功能区的主题特征和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村庄的发展意愿与实际可操作性,规划确定了武进乡村旅游多元化的建设实施模式,以期打通城乡物资交流通道,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见图6)。

3.4.3适游性引导:以“适游性”理念实践可落地的乡村旅游规划

规划以发展全域旅游的目标为统领,整合武进涉农乡村建设的资金、力量和资源,在乡村建设的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对农村水利建设、土地整治、村庄建设、林业绿化、农路建设、农业规划等提出分项的“适游性”规划设计指引,植入配合旅游发展所必须的支撑性要素(见表3)。例如,在满足水利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驳岸生态化设计指引、水域空间的景观化处理、水利设施结合科普休闲服务功能等;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对有条件的区域进行农业大地景观塑造;农业种植规划有意识引入农特产品,通过旅游业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农特产品加工、农民就业增收等。通过落实“适游性”建设,也进一步提升了乡村建成环境的管理运营水平,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与人文生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发展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保护与传承地域乡土文化、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然而,乡村的特点决定了乡村旅游与传统风景区旅游在发展思路与模式、活动形式与特点、规划体系与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全域旅游”的理念由此日益受到认可和重视。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乡村旅游与以往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和以改善乡村“三生”环境为目的的“美丽乡村运动”都有所区别,同时,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旅游发展水平、乡村特质等条件不尽相同,也决定了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本文以武进区乡村旅游规划为例,探讨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且在规划实施管理层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乡村旅游只有采取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行动,才能在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的大环境、新理念下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8-162.

[3]李金早.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R].海口:全国旅游工作会议,2016.

[4]杨小兰.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发展之路[R].甘肃:旅游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班,2016.

[5]黄莹莹.全域旅游视阈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6(5):76-80.

[6]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336-339.

[7]朱世蓉.以“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整合农村产业结构的构想[J].农村发展,2015(6):79-81.

[8]周格粉,肖晓.全产业链模式:我国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选择[J].广东农业科学,2013(3):234-236.

[9]黄华芝,吴信值.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兴义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27-30.

[10]赛江涛,乌恩.试论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本质属性[J].河北林果研究,2006(1):101-105.

[11]宋增文.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217-220.

[12]王一茜,张艺.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溧阳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4):102-103,105.

[13]王莉琴. 全域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17(24):32-33.

[14]贺小荣.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0-94.

[15]熊凯. 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70-73.

猜你喜欢
武进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破解”方案设计类问题
夜空T台
The Mice Marry off Their Daughter老鼠嫁女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