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寒冷地区绿地系统活力提升模式探究

2019-09-10 00:55崔思达
小城镇建设 2019年7期

崔思达

摘要:本文从寒冷地区冬季由于气温低、日照短、风大等因素造成的绿地系统使用率降低、城市活力大幅下降等问题入手,将“城市双修”理念作为指导,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为例,探寻提高城市生态宜居性、改善城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在城市发展中生活质量的规划策略,利用规划手段对空间资源进行再分配和要素的再塑造,试图归纳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论,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双修;寒冷地区;绿地系统;活力提升;沽源县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01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7-0097-07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Pattern of Improving the Vitality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 in Cold Regions under the Concept of "City Better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aking GuYuan County, Zhangjiakou City as an Example

CUI Sida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decrease of green space system utilization rate and sharp decline of urban vitality in cold regions in winter due to low temperature, short sunshine and high wind, taking the concept of"City Better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a guide and GuYuan as an example. Explore plann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urban ecological livability,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s’ living quality in urban development. Redistribution of space resources and reconstruction of elements will b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planning.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a set of methodology with pertinence, universality and operabilit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lanning.

[Keywords] "City Better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ld region; green space system; energy boost; Guyuan County

1背景

1.1“城市双修”理论认知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从大刀阔斧突出增速发展模式步入转型期,注重生态文明、低碳集约的新理念也应运而生。2015年12月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通过实施城市修补,促使城市魅力重現、焕发活力”“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旨在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等,从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城市双修”理念和随后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预示着城市建设和发展都将面临重大转变,其中改善民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特色活力被纳入了双修工作的重点。

河北省张家口市已于2017年3月被列入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地区。

1.2我国寒冷地区定义

寒冷地区是建筑气候区划的概念,建筑气候区划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将我国分为7个主气候区。寒冷地区主要指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宁夏、陕西大部、辽宁南部、甘肃中东部、新疆南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及西藏南部等地区,面积占我国领土四分之一,是中原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也是我国人口最稠密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我国有近40%的人口居住在寒冷地区。寒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0~1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为90~145天,气候特征主要是:冬季较长,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日照强度大,降水集中,春秋季短,气温浮动大。所以在盛夏和秋冬季,人的户外休闲活动显著减少。

1.3绿地系统功能

本文的切入点“绿地系统”是自然生态、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最重要的载体,可以说是落实“城市双修”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最核心的抓手。绿地系统是城镇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等级的绿地组成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强调其生态景观功能,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的休闲、文化、娱乐功能。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小城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日益改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也被列入到重要的工作范畴,经过较系统化的绿地系统规划指导和相关部门实践落实,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均绿化面积严重不达标、绿地布点不成系统的现状,使小城镇环境品质和景观风貌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原有的绿地系统规划更多的考虑到量的改变,虽然通过服务半径和“点、线、面、环”不同层次绿地形式的系统布局,基本解决了居民可达性的问题,但仍对更细层面的舒适度、使用率等方面考虑不够,也就是说,并不能真正做到满足人的休闲、游憩功能。

1.4城镇活力概念

人的活动是城镇充满活力的前提,行为学家扬·盖尔将人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后二者受外界自然条件和物质环境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当绿地空间质量良好时,才会引发各类丰富多样的活动,这类活动才是城镇活力的来源。

归根到底,绿地系统并非只当植被为绿色时才有价值,绿地系统更多的是城镇公共开敞空间,是居民游憩、娱乐、聚集活力的重要载体。当寒冷地区盛夏热辐射过于强烈和秋冬季树叶落尽后如何使绿地系统提高使用率,消除季节性障碍,让居民一年四季都愿意进行室外活动、享受城镇公共空间,使寒冷地区一年四季都能更好的保持活力,居民身心健康也得到改善,是本文研讨的意义所在。

2影响绿地系统活力的主要因素

2.1气温

气温是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过冷过热都会使人体感到不适,迫使人们户外活动减少。人体热感觉可划分为九类、四个级别,其中让人感到舒适并不会产生生理应激反应的温度为19.1~26℃,12.1~19℃为轻、中等冷应激反应水平范围,26.1~34℃为轻、中等热应激反应水平范围,也就是气温在12.1~34℃范围人体感受舒适或比较舒适,可以得出结论,寒冷地区秋冬季大部分时间和部分地区盛夏季节日间气温都会给人们户外活动造成较大不适(见表1)。

2.2太阳辐射

寒冷地區冬季充沛的日照可以很好地优化和调节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可以说,人们的舒适度直接与接收太阳辐射热的多少成正比,太阳辐射对老人和儿童尤为重要,而老人和儿童相较上班族,有更多时间可以支配,有更多享受绿地空间的需求。当太阳高度角变小,日照时间缩短,对于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由于建筑密度大,强度高,建筑物阴影拉长,更大程度上减少了珍贵的太阳辐射,是绿地系统中起到毛细血管作用的街头绿地、带状绿地规划的一大难点。

2.3通风

寒冷地区冬季西北风强劲,风寒效应明显,加剧人体室外活动的不适感,如遇到建筑物组合布局不当形成涡流,或公园开阔地、水面周边寒风强劲,都会大大降低人们在绿地空间内的舒适感,从而降低使用率和地区活力;另一方面,夏季较炎热时段,良好的通风对维持空气清洁度和降低体感温度都有极佳的效果。

2.4场地布局和设施

场地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从空间尺度控制、视廊视线规划,景观和活动节点空间的设置,再到构筑物、小品的设计,便民设施配置、树种配置,都决定着绿化空间的适宜性和人们使用的舒适度;如缺乏局部开敞节点的设置,人们在绿化空间内将以通过性为主,使得交流和活动功能缺失,仍无法做到提升活力;缺少座椅,或座椅材质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人们无处休息,则会减少在绿化空间内的停留时间;同时还需注意美学特性,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的空间环境,尤其不能忽视冬季绿化空间的景观效果,这样才能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更多人群驻足活动。

3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3.1沽源特质

沽源县位于冀蒙两省交界处,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北部,距北京市260公里,距张家口市区176公里。从自然地理上看,沽源县处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坝上地区的核心,按照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划分属于7大类中的寒冷地区,具有典型寒冷气候区的特点。

从自然区位上看,沽源县位于十五英寸等雨线上,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的敏感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天数117天。

沽源县境内地形相对平缓,地表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天然湖泊、河流,全县有大小河流15条,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三条河——滦河、白河、黑河的源头。同时河流的形态灵动自由,没有激流险滩,与占全县总面积25%共计907平方公里的草场相结合,形成了稀有的湿地草原景观,是距离北京最近、保存最完好的湿地草原,其中闪电河景区于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属河北省首家。县城城区内有葫芦河由南向北贯穿经过,并在城区北段形成青年湖水库,是城市中极其宝贵的景观资源。

3.2问题识别

沽源县城内绿化空间单一,绿地系统不完善,只配置有三处城市级、区级大型绿化空间,缺乏片区级、社区级公园和广场、街头绿地等小尺度绿化空间,造成城镇活力局限于个别节点地区,城镇整体范畴内活力不足。同时通过多次调研走访发现,沽源县具有典型的冬夏两季绿化空间使用率明显下降现象,说明现存绿化空间规划布局和细部设计存在漏洞,亟需调整改善。

3.3研究意义

通过城市双修理论的有效落实,一方面能够因地制宜地完善城市内、外一体化的绿地系统,提高绿地空间的使用率,有效塑造绿地景观的丰富性、维护城镇生态健全度,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于户外活动的需求,改善居民户外活动的舒适度,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融合,激发城镇活力,从物质和人文双重层面促进城镇良性发展。

4沽源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城市双修包括了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概念。其中,完善绿地空间体系规划,增设街头绿地、带状绿地,对广场、城市公园整治和改造,新增绿地的细节设计等,从而增强绿地空间的利用率和人们活动的舒适度,主要侧重于落实城市修补理念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青年湖和葫芦河湿地景观的治理、改造和维护,使湿地景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同时提升人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主要落实生态修复理念的相关内容。

4.1城区绿地空间修补

城区内部的绿地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到达、使用率最高的绿地空间,提高这类绿地的数量、可达性和可用性,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空间在城镇活力提升中的作用。

4.1.1基础条件

目前沽源县城范围内城市公园只有人民公园一处,水城广场和人民公园北侧广场因为面积大、尺度感差、缺少绿化和设施、缺乏亲和力,所以使用率很低;同时由于社区级绿地和街头绿地严重缺失,居民日常鲜有机会使用绿地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冬季调研发现,人们在道路南侧建筑阴影下行走由于缺乏太阳辐射并且风势强劲,总是行色匆匆,相较道路北侧阳光下行人相对从容,可见对于寒冷地区,冬季维持太阳辐射和阻挡寒风对提升城镇活力十分重要。

4.1.2“城市修补”实施途径探索

(1)完善绿地系统规划

通过沿街带状绿地和点状街头绿地,连接起城市公园和青年湖、葫芦河湿地,形成鱼骨状点、线、面三级绿地空间体系和具有连续性的网络,促进植物群落健康发展(见图1)。

除了拆除建筑质量差的房屋腾退出绿地空间以外,沽源县现状主街并不过于狭窄拥挤,街道两侧存量开敞空间资源丰富,考虑到冬季日照的重要性,宜着力打造东西向主街北侧空间,尤其是北侧空间现状进深较大的地块,如桥西路与新城北路交口以西路北,现状面宽300米进深超过30米的开敞空间闲置,可改造为优质带状绿化空间(见图2)。

(2)绿地设计

植被配置本土化。太阳热辐射是柄双刃剑,在冬季,寒冷地区太阳辐射强度高的地区,决定着人们愿意到那里进行户外活动;相反在夏季,太阳辐射强度高,反而抑制了人们户外活动的意愿。这时候就需要种植落叶乔木来平衡,夏季树冠茂密可供居民遮阳,冬季树叶落尽不影响太阳辐射带来温暖。建议种植银棕杨、赤峰杨、家榆、大叶垂榆、旱柳、北京楊、河北杨、新疆杨、白桦等落叶乔木。

另一方面,除了高大的落叶乔木以外,还需在场地北侧种植常绿小乔木,下层种植密度较高的灌木,三个层次的绿化围合,冬季可阻挡寒冷强劲的北风,减少风寒效应。

可考虑在重要绿化节点,如人民公园北部空旷广场,局部布置绿植顶棚等创意性景观设施,形成景观地标。绿植顶棚为临时设施,可使居民行走在多种大型树木和天然绿植下方,顶棚内包括一个集成的喷雾系统,能在为绿植屋顶浇水的同时冷却下方空间。白天为游人遮阳,夜间成为精彩的夜景照明系统,供人们拍照游玩。亦可通过扫码支付等方式让市民参与绿植顶棚组件的制作,如草皮植入、造型装配和体验式维护,在增加趣味性、提高参与度的同时便于收回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

小品设计人性化。座椅是绿化空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是人们愿意长时间驻留的先决条件。座椅宜布置在树下,材质采用木质,不仅用色和造型上与周围绿化景观比较协调,形成良好的休息场所,避免冬冷夏热给使用者带来不适。

在场地中布置适当运动设施,亦可增加场所趣味性,吸引人的驻足和活动;运动提升人体热量,在冬季也可延长人们在室外的活动时间。

提供WiFi可以吸引具有“手机依赖症”的现代人停留和交流,也可作为提升场所舒适度的一种方式。

同时可设计具有冬季挡风夏季遮阳功能的小品,营造舒适的局部小环境,既可以供人们休息,也可以实现景观效果。这类小品宜布置在绿地空间北侧,避免形成阴影影响活动区日照。

4.2生态绿地空间的修复

城市中的湿地区别于一般城市公园,同时具备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其中更偏重于生态属性,往往面临诸多生态问题。除了湿地的水位变化、自然退化等因素,人为破坏也是使得生态问题加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已有湿地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湿地面积,稳定生态环境,进而为退化的湿地重新注入活力,是湿地公园规划的重要环节和建设基础。

4.2.1基础条件

沽源青年湖和葫芦河湿地景观属于城市滨水型湿地景观,这类湿地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同时因为处于现状大型水系当中,自然秉性良好,地貌丰富,空间富于变化,淤泥长期囤积形成水下浅滩面,适宜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所以生态属性更为突出。这类湿地可用于布置游线的岸线进深通常较短,在人类频繁活动的作用下,也饱受河滩陆地化、硬质化、湿地面积缩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威胁。

4.2.2指导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在部分消失再部分形成的循环之中达成一种稳定平衡,而人为干预如果过度,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湿地的消减加剧,所以湿地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平衡点,遵循生态性原则。需根据湿地现状情况,以生态敏感度为依据进行功能分区,而后加以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利用。

寒冷地区由于气温和湿度全年变化大,植物配置和绿化景观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季节植被的观赏度问题,避免秋冬季呈现一片荒芜;另外由于湿地系统季节性水位变化,岸线组织和路网规划要考虑到枯水期丰水期的弹性布置,提高适应性。

4.2.3“城市修补”实施途径探索

(1)明确动静分区

根据湿地公园不同片区的生态敏感性不同,以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进行划分,形成动静分区,并对动分区在湿地公园中所占比例进行合理控制(见图3)。

现状硬质率较高且与城市建设地块连接紧密地区,体现湿地公园的社会属性,即“动”分区,主要承载人类活动和城市活力。沿道路游憩活动区,主要供人们休闲、娱乐、游赏,注重游人参与度和舒适度,将规划较多开放空间和便民设施,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通过小品、雕塑等设施体现沽源县城镇特色;沿岸布置少量木栈道、亲水平台等,禁止车辆进入,不鼓励大量游人活动,注重景观塑造,成为城镇主干路两侧和滨水居住区的重要景观资源和城镇名片。

生态条件较好、湿地景观清晰明确的地区,将采用最小干预策略,作为湿地展示区,即“静”分区,主要体现自然属性和生态活力。可利用现有河滩丰富岸线变化,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展示湿地自然风光为主,允许但限制人的进入和体验,景观设施不宜过多。

(2)完善细部设计

内部道路分层布置。青年湖和葫芦河湿地公园沿岸进深较短,路网主干走向宜沿岸线方向布置,配合纵向枝杈道路,形成网状道路系统,提高游览便利程度;同时考虑到季节性水位差异,内部交通采用不同材质分层布置,从水面到城市道路沿高度逐级递增,使丰水期不影响可达性的同时,枯水期景观观赏性不受影响(见图4)。

植被配置格局多样。一般城市绿地公园的植被配置主要以观赏性植物为主,维护方式主要为人工维持,不同于一般城市绿地公园的是,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该更加注重营造湿地生境的稳定性和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选择地带性、维持能力高、再生能力强的植被种类,按照自然分布特点进行配置,维护则以植物群落的自我更新为主,减少人工维护的投入。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多样性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实现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在空间组合上,充分利用湿地植物划分空间,横向上形成组团式种植,灵活运用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利用构筑物、雕塑、场地高差、景观小品等丰富景观层次。乔灌木的配置可以丰富湿地景观竖向变化,形成景观的同时可以起到隔离视线和污染的作用。为维持冬季植被景观,实现四季有绿,应适当搭配种植不落叶常绿乔木,以及白桦树、芦苇这类冬季可以增添场地色彩的植被。

小品设计注重体验。考虑到防洪需求,用可移动的轻钢骨架构筑物代替永久性建筑。按照500米左右的服务半径设置供游人休息使用的亭、廊等开敞型设施外,额外增加适应寒冷地区冬季的玻璃或拉膜结构的温室等公园绿地配套设施,温室内通过设置绿植与座椅,丰富寒冷地区公共空间的休闲体验。

5结语

相比于大城市,小城镇对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运用和落实更具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本文将视角投射于寒冷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不足,秉承“城市双修”理念,将提升寒冷地区绿地系统活力作为目标,着眼于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存环境,是城市双修理论在寒冷地区绿地空间建设中的初步应用,试图从实处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带来有效提升,也为寒冷地区城镇相关建设发展做出指导。

参考文献:

[1]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J].规划师.2017,33(3):31-36.

[2]黄瑛.“以人为本”视野下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新探[J].小城镇建设,2012,30(10):75-79.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2.10.062.

[3]张晓佳,瞿志.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10(3):6-8.

[4]丁奇,孙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河北省怀来县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12):59-63.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12.008.

[5]郑英.寒冷地区住区户外空间环境设计——以西安地区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2.

[6]段国强,王奕,邵旭.寒冷地区居住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7(4):135-137.

[7]王文超.夏热冬冷地区绿地率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J].福建建设科技,2017(5):59-60.

[8]夏丝雉,陶德专.城市双修视角下生态空间活力提升模式探究——以南京市象山湖片区设计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 2017(7):12-17.

[9]左晖.哈尔滨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

[10]张忠国,张刚,张应鹏.小城镇公园文化内涵植入策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7,35(12):64-70.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17.12.009.

[11]黄骁.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激发要素营造原则[J].中外建筑, 2010(2):66-67.

[12]杨震,于丹阳,蒋笛.精细化城市设计与公共空间更新:伦敦案例及其镜鉴[J].规划师,2017,33(10):37-43.

[13]王丽洁.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09,27(2):28-29.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9.02.006.

[14]王沛,王伟,黄国胜.人性化城市设计的源头——结合我国广场建设谈卡米诺·西特的意义[J].国外建材科技,2006(6):74-77.

[15]廖远涛,肖荣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级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2,28(3):46-54.

[16]吴波.道路两侧绿化带控制相关思考——基于无锡市惠山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道路兩侧绿化带控制分析[J].江苏城市规划,2015(9):35-39.

[17]郭榕榕.“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空间更新——以石家庄市滹沱河城区段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7):98-99.

[18]吕雪静,马晓琳,郭玲.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全域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以巴林左旗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6):24-2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