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特色发掘的五个维度解析

2019-09-10 00:55陈杰赵楠杨一帆赵骞
小城镇建设 2019年7期

陈杰 赵楠 杨一帆 赵骞

摘要:小镇的特色建设之路始于对小镇特色的发掘与解读,对特色理解上的偏差和矮化容易导致小镇规划设计的生硬堆砌和邯郸学步等误区。然而,设计师如何在规划设计之初针对这一重要命题开展工作,一直以来流于“意会”,难于“言传”。本文从小镇特色的功能特色、产业特色、结构特色、载体特色和模式特色五大维度层层递进,就每一维度的思考要素和工作要点进行阐述,并将五维度对应于规划设计的五个基本环节,具有层次分明且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旨在为广大规划师在进行小镇特色发掘工作时提供一条切实可依循的参考路径。同时,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妙西镇规划设计实践为例,对前述特色发掘的五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展示了以此工作方法呈现出丰富的小镇设计特色。

关键词:小镇规划;特色发掘;五个维度;妙西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013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7-0089-08 文献标识码:A

Fiv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own Characteristics: Taking Huzhou Miaoxi Town as an Example

CHEN Jie, ZHAO Nan, YANG Yifan, ZHAO Qian

[Abstract] The road of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begins with the exca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The deviation and dwarf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istics easil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mall towns. However, when planners and designers work on this significant proposi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t has always been a matter of "understanding" and difficult to"preach". Summarizing as five dimensions of function, industry, structure, carrier and mod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possible elements and working points of each dimension, and corresponds the five dimensions to the five basic link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which might be a practical reference path for planners and designers to follow. Taking the author’s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in Miaoxi Town of Hu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five-dimensional method in this project, and shows the rich design features presented by this method.

[Keywords] small town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exploration; five-dimensional; Miaoxi Town

引言

2018年8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文件《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这标志着自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和住房城乡建設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发改规划〔2017〕2084号)以来,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多发的概念不清、盲目发展及房地产化苗头等问题得到一定纠正,对其发展的理性刹车及清理整顿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巩固纠偏成果,有力有序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针对新一轮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建设的探索工作逐步展开。

特色不仅能够丰富小镇内涵、反映当地文化,更具有经济学意义——它无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产业因素。凭借特色,“同一类事物中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条件的不同对象,以它们的多样性特征满足了具有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意识和生活情趣等不同的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以丰富多采的审美享受。”[1]在浩如烟海的小镇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中,特色是其发展的生命。

关于小镇特色挖掘这一议题,笔者就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针对特色挖掘的研究关注点主要包括文化、风貌、产业、模式等方面,如刘贺针对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进行阐述,认为其关键在于以产业特色发展拉动就业,并适应本地城镇化模式,从而实现城乡一体[2];李硕扬等从产城融合的视角,以产、城、人、文四个功能为主,分析了特色小镇功能定位的模式[3];王业强等主张以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强调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对小镇未来发展进行长期规划,选准发展定位,彰显特色文化[4];陈立旭认为需要把强化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通过培育和发展创业创新文化,强化“镇民”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增强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的吸引力、向心力[5];陈晓刚等认为将乡土文化保护与客属地域小镇建设有机融合是客家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所在,旨在以传承客家乡土文化为切入点,改善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千镇一面”“建设性破坏”等现象,并以此推动客家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为人们营造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家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6]。夏晶晶等重点关注与小镇风貌塑造相关的空间要素[7] ;吴忠军等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侗寨的旅游特色小镇创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空间重构,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和健康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环境,从而造就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路径与模式[8];李清文等则侧重于发展模式方面的探索[9]。

总体来看,主流研究多是针对影响小镇特色发展的单一“要素”或几个“因子”进行挖掘和探索,在经验借鉴方面系统性相对较弱,同时可能导致特色小镇立意上的矮化和概念上的局限化,例如前一阶段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建设中主要出现的两大误区,可能与过分关注风貌这一单一要素有关:一是“媚俗改造”(Kitsch),即是以“风貌保护”为名进行的仿古装饰[10],古建筑要素的滥用与生硬堆砌现象并不鲜见;二是大拆大建,生造特色,各个小镇出现雷同的商业街区、无地域特征单体明星建筑等,甚至出现与本土文化毫不相关的外来设计语汇。另外,小镇特色的各影响要素与因子如置于孤立的语境进行研究,并不利于各要素与因子间彼此交互、产生协同,实现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效益的最大化。据此,本文旨在通过建立一个更为系统性、框架性的“小镇特色挖掘路径”,为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在进行特色挖掘与定位这一关键环节,提供切实可循的规划设计方法层面的参考。

1特色发掘的五个维度

小镇特色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且小镇具体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法则,但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总有某些维度是小镇特色的普适性发掘思路。结合设计实践经验,从设计程序的角度出发,小镇功能定位、产业选择、空间结构、建筑与景观形象、发展模式五个重要的设计阶段均为特色发掘的重要环节,城市特色也因此可以归纳为功能特色、产业特色、结构特色、载体特色与模式特色五个主要维度。

1.1功能特色

“功能定位”是基于小镇特色主题的深化与细化,是小镇长远的发展愿景[11]。功能定位前置于小镇空间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空间特色的方向。小镇功能特色的发掘应建立在背景分析(包括项目背景、政策导向、相关规划、场地区位、区域竞合关系、限制要素等)、自然禀赋(包括气候特征、山体、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历史人文(包括历史沿革、文物分布、民风民俗等)等重要基础信息之上。扎实全面的调研、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将直接导向一个合理而独特的功能研判与定位。

1.2产业特色

特色小镇培育建设首先是一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问题。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产业的正确定位和科学规划关乎着一个特色小镇的发展命运[12]。产业的选择应与功能定位相互匹配,以功能定位作为研究前提,进而研究小镇的发展模式,制定小镇的发展策略、明确小镇的发展路径,最终结合小镇自身的产业、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构建出核心的功能体系,从而推导出核心产业及特色。

1.3结构特色

结构特色是小镇的空间骨架,也是场所精神的重要来源[13]。对小镇结构特色的发掘关乎对空间总体序列与节奏、视线通廊、用地与建设现状、交通系统、公共设施设置与开放空间系统等因素的全面认知,小镇结构特色是上述因素的综合叠加。

1.4载体特色

载体特色是小镇特色的直接外在表现形式。在满足小镇居民产业、居住、游憩等功能的基础上,更强调的是精细、美观而具有地域辨识性,它是城乡空间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产物[11]。载体特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建筑载体特色与景观载体特色。对建筑载体特色的发掘建立在对场地建筑权属、建筑高度、建筑群体组合模式、建筑单体风格与形式语言、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要素的综合分析上;对景观载体特色的发掘建立在本土植被调查、景观材料、特色小品等要素的分析上。通过本土化、个性化、精细化的设计语言塑造载体特色,使小镇的载体特色与结构特色互相联动,传递出神形兼备的场所特征。

1.5模式特色

小镇模式特色影响着一个鲜活空间的培育历程,在规划设计层面主要体现为小镇更新与建设的模式。小镇的规划设计,不拘泥于传统规划对片区整体风格、结构的打造,而是针对地块不同现状条件和未来功能需求采用因地制宜的改造更新手法。顺势而生的再生策略,保存并激发了由时间沉淀下来的城市空间和文化[14]。这种模式的确立主要指如何在逐步实现小镇未来功能定位的过程中,结合小镇现有的空间特征,有目标、有重点地选取更新与建设的对象,设定合理的建设时序。

2特色发掘的五个维度应用——以湖州妙西镇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2.1项目概况

浙江省湖州市妙西镇城市设计范围包含现有镇区建设用地与未來待发展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70公顷。妙西镇自然人文条件优越,为未来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基础条件,政府拟对镇区进行更新改造并置入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整合镇域旅游资源与提升镇区经济活力和空间品质的目的。

2.2功能特色:区域性旅游度假区综合配套服务基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

妙西镇功能特色的发掘建立在扎实的综合分析之上。就项目背景而言,湖州作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着力建设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以滨湖度假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两大抓手,妙西镇的生态旅游属性是决定性的。交通区位上,在高铁客运专线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湖州已经融入长三角城市集群高铁时代、沪杭宁1小时经济圈。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鼓励“周五下午与周末”2.5天休假的政策,妙西的重要发展方向是近郊旅游升级与模式创新。从区域竞合关系来看,妙西镇域内分布着西塞山省级旅游度假区与白鹭谷、妙峰山、霞幕山三大景区,又先后开发了多个分散独立的度假项目,然而与丰富的发展资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镇域内旅游资源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经济集聚,并且缺乏统筹性的旅游综合服务。因此,未来这个重要职能将落位于妙西镇区。综合上述信息,规划将妙西镇总体功能定位为:太湖南岸旅游度假区综合配套服务基地。

《湖州市妙西镇镇域总体规划》将妙西镇的旅游总体发展定位为:“陆羽故里,生态妙西”,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高度概括了妙西的独到之处。自然禀赋方面,妙西镇作为国家级生态镇与中国绿色名镇,以其“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著称。全镇域拥有山林面积11万亩,山塘水库140座,群山环抱、绿水相映、幽雅清新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妙西镇独有的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方面,帝以东方有妙喜佛国。上溯至秦代,妙西集镇乃山货集市,本名妙喜,以寺观得名。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24岁与杼山妙喜寺诗僧皎然结为“缁素忘年之交”,僧儒道合一,诗茶禅一体,杼山上存有重建后的陆羽墓(见图1)。综上所述,妙西镇最重要的特色一是在于其山水林田之清雅与隐逸,二是在于妙西镇得名缘由之“妙喜寺”,三是茶圣陆羽留下的历史遗迹与茶文化之意象,三者共同构成了妙西镇的生态文化与禅茶文化之魂,良好的生态本底与“禅茶”文化资源奠定了妙西镇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地位。

2.3产业特色:资源产业化,产业链条化,链条产品化,产品空间化

妙西镇的产业特色挖掘与提炼,以其功能特色作为前提。妙西镇突出的区域性旅游度假服务基地的属性,决定了妙西镇的旅游服务属性与原本镇区的原生态生活属性的二元交融,以旅游服务为特色,联动镇区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功能,最终确立“服务先导、镇区联动、消费繁荣,实现产镇融合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发展策略。

在妙西镇产业资源基础的分析中得以明确,妙西镇镇区与镇域内白鹭谷、妙峰山、霞幕山三大景区的竞合关系是决定其产业特色的基础,要以妙西镇自身优越的自然生态本底为依托,以独一无二的禅茶文化资源价值为基础,与周边景区的“比较优势依赖”走向自身的“创造性竞争优势”。将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两大资源禀赋融合构建出独特的产业体系,实现“资源产业化,产业链条化,链条产品化,产品空间化”的产业“四化”特色(见图2)。

在搭建生态文化度假空间、文化传播展示空间、创意文化交流空间、文化休闲娱乐空间和生态农业体验空间全产业链条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与文化要素的活化与产品化。将自然生态与禅茶文化意象作为项目的文化基础,通过文化产品的确立、体验方式的设计和需求范畴的分析,细分出相应的旅游产品(见图3)。并且在业态遴选上,有别于单纯的售卖茶类商品的做法,将茶与文化、艺术、健康等概念联姻,通过产品细分,衍生出禅茶文化博物馆、陆羽茶室、皎然茶园、茶艺艺术家工作室、茶主题精品民宿等多元相生的商业文化项目。

最终,将文化体验、旅游服务、健康颐养、原真居住和综合服务五大功能落位于镇区内特色各异的五个空间组团。文化体验板块在空间上依托历史风貌突出的镇区老街和妙西港水系两岸的滨水空间,以禅茶为灵魂,恢复妙喜盛世景象,旨在构建未来湖州文化新据点,主要业态包含茶文化博物馆、陆羽茶室、皎然茶园、非物质文化展馆、风情美食街、滨水酒吧街、艺术家工作室集群和浙商回乡创业中心等。旅游服务板块位于镇区西南侧交通门户,以“江南好风景,妙西又逢君”的南郊新客厅形象示人,打造区域协作式现代综合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景区管理处、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特色餐饮和精品民宿客栈等旅游服务功能。健康颐养板块选取基地北部近山处,在群岭起伏、茂林修竹、别有洞天的景致中,将山林新能量具象化,打造名山福地,修养圣土,以锦绣苑、福养山居和茶文化主题酒店作为该板块旗舰项目。原真居住板块位于基地西部,以山脚下的生态颐养社区及其配套商业和浅山区乐活休闲园为主要功能载体,构建富于乡愁的乐活家园,实现有故人,有旧景,有本土记忆的人居新理想。综合服务板块依托现状镇区建成居住区与相应配套,在设计中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串活魅力社区,营造充满动感与趣味的情境式消费空间(见图4)。

2.4结构特色:尊重城镇生长历程

妙西镇的建立,依杼山而起。夏王杼巡猎至此,山故而得名。秦朝聚集起山货集市,形成集镇。唐贞观六年,移妙喜寺于杼山,因“喜”与“西”音近,乃妙西得名之始。陆羽与妙喜寺诗僧皎然结交,著《茶经》。清末妙西港河道变更,黄浦桥破坏,逐渐于近代形成现状的老街,又于之后沿老街自东向西逐步扩张,生长出新的镇区。

为充分反映妙西镇的结构特色,在规划设计时,首先,将并存于妙西镇的三种不同时代的空间肌理予以保留与展示,形成有趣的对比,真实再现妙西镇的空间生长历程(见图5);其次,对原镇区总规中严重破坏老镇肌理的路网予以优化,并将原总规中旅游服务中心的位置调整到顺应城镇生长法则的位置;最后,以山体、水系与开敞湿地系统作为天然的空间廊道,将妙西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既予以划分,又有机地交织为一个空间整体(见图6)。

2.5载体特色:历史空间的再现与本土符号的再演绎

作为重要的场所意象与文化符号,已经消失的妙喜寺是最能体现本土特色的空间载体之一。根据颜真卿《湖州乌城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与陆羽《杼山记》中对妙喜寺空间形态的描述与记载,再现其山、寺、桥、亭的空间组合关系与尺度比例(见图7)。

针对老镇内日渐破败与模糊的建筑立面,通过制定街区控制原则:(1)为确保街道立面的丰富与变化,具体改造时,同种连续立面模式不超过5栋建筑,且连续相同立面面宽不超过25m(适用于单栋建筑面宽较宽的情况);(2)为避免街道立面过于杂乱跳跃,不建议频繁切换立面模式(尤其是逐栋变换立面模式);(3)避免街道建筑立面出现均分的模式。并设计四种具体的立面改造模式,对本土建筑的立面构成、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等符号进行再演绎,为老镇的风貌更新提供合理的依据(见图8)。四种立面改造模式在有效控制引导老镇建筑风貌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立面形象可能性,使建筑作為城镇空间的重要载体,呈现出多元、有序、趣味盎然的特色。同时,在妙西镇景观载体方面,从风貌控制目标与控制要点两个方面对妙西港沿线滨河景观带与散布其中的若干滨河游园进行环境整治引导,针对地面铺装、公共设施、环境照明和绿化种植等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

2.6模式特色:有序更新,合理培育

在模式特色维度,规划设计明确了未来建设的先期战场。以妙西镇的结构特色为依据,选取了主要结构骨架两侧的区域,拟新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重建妙喜寺与老镇中若干居民院落,以点带面地辐射整个镇区,带动其进行全面的更新与建设。

妙西镇最重要的空间单元是院落,老镇中的日常生活围绕院落展开,街道也因院落模式的持续发展变得多元与丰富。因此,在模式特色层面,妙西镇城市设计主要采取的更新建设模式为院落式更新,一方面维护了原生空间单元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新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规划设计明确了改造院落的商业业态,使其符合第一维度的功能特色定位,并合理选取本土材料、运用本土建造技艺对院落的建筑形象进行改造,充分反映出妙西镇的载体特色(见图9)。

3结语

本文以提升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特色”之理解的层次与内涵为出发点,综合各特色要素与因子,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并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五个维度工作框架,并以湖州妙西镇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以特色发掘的五个维度的运用为主要创新点,使“特色”二字不再流于抽象与感性,从功能特色、产业特色、结构特色、载体特色和模式特色五个维度对妙西镇的特色进行综合发掘,注重小镇各要素与因子互相形成合力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最终实现五个特色维度协同交互、逐级落实,未来将使妙西镇焕发出立体而饱满的特色,以期实现妙西镇规划和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武定.论城市特色[J].城市规划,1990,14(1):31-33.

[2]刘贺.从试点剖析角度探索特色小镇产业特色创建——以江苏省全国及省试点特色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5):18-2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5.003.

[3]李硕扬,刘群红.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研究——以南昌太平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2):168-172.

[4]王业强,张璐璐,孙硕.特色小镇及其文化资源作用——以达沃斯小镇为例[J].开发研究,2019(1):108-114.

[5]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5):14-20.

[6]陈晓刚,王苏宇,张元富.客家特色小镇的乡土文化及其景观建设路径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18,25(11):130-134.

[7]夏晶晶,田文洁,张晓巍.山水城市理念下的川东北特色小城镇规划浅谈——以达州市罗江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8,36(7):105-112.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7.015.

[8]吴忠军,代猛,吴思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3):133-140.

[9]李清文,陆小成,资武成.新时代特色小镇建设的绿色金融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10):114-118.

[10]张轲.标准营造:“微胡同”[J].北京规划建设,2016(1): 13-15.

[11]宋维尔,汤欢,应婵莉.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6,34(3):34-3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3.009.

[12]唐慧.國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3):11-14.

[13]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4]安诣彬.城郊地带可持续的有机更新实践——以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4(3):72-74.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6.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