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静
摘要:隨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成为必然。这种转型不单是战略性的、全方位的、复合型的,还必须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方能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媒体:战略转型
新媒体时代,固有的媒体市场格局分化,以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市场萎缩,发展乏力。在这情况下,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全面审视新媒体条件下广播媒体的现状,果断实施战略转型,以全新的姿态角逐竞争,不断赢得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内容转型
纵览国内诸多广播媒体的转型实践和经验,新媒体背景下,媒体竞争制胜的“武器”依然是“内容为王”。如此,谈及广播媒体的转型,必须以内容转型为突破口,以此引领广播媒体的全方位战略化转型。
近年来,依赖技术、资源等诸多优势,新媒体所呈现的节目形态和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常常在市场上刮起一阵“现象”旋风。相比之下,广播节目的创新明显滞后,节目形式老化,内容索然无味,与受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即便是涌现一两个叫得响的广播名牌节目,又成了诸多广播媒体竞相临摹的“标本”。归根结底,就在于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广播节目内容创新的意识不强、方法不多、效果不好。
新媒体条件下,必须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广播节目内容的创新,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对广播节目内容予以大力度的创新,使之契合受众的需求。首先,从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在不折不扣地做好政策宣传的基础上,少办或不办大而全的广播节目,推出一批精细化、小视角、定位准的广播节目,实行个性化推送、私人定制,以个性化的节目粘合个性化的受众。其次,从“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现实出发,创新广播节目理念,让广播节目有高度、有深度、有观点,全方位满足受众的审美情趣需求。再次,从融合新媒体的需要出发,放开视野,强力整合新媒体内容资源,让广播节目“舒筋壮骨”,实现和新媒体“相存共生”“共存共荣”。
二、人才管理转型
新旧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媒体时代,需要的是全媒体记者、复合型人才。传统广播媒体受体制因素的影响,造成内部人员身份千差万别,人员流动不能有序开展,难以在管理机制上做到公平、高效、统一。人才激励机制不够灵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以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因此,在新媒体条件下,广播传媒必须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冲破传统机制的牢笼,实施人才管理转型。应当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在加快引进急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措施鼓励干部队伍知识“提档升级”,强化人员培训,尽可能多地培养全媒体记者、复合型人才。其次,积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在做好人员队伍思想稳定的前提下,打破身份界限,让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现人才资源进发。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从政治待遇、工资薪酬等方面予以倾斜,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近年来,许昌广播电视台针对人员身份复杂的情况,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合理照顾相关特殊岗位的基础上,冻结人员身份,出台了统一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和薪酬分配方法,激活了人才队伍,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纷纷加盟,领办、创办了一大批“王牌”节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产权理念转型
其实,一档优秀的广播节目必然是“一招破题、满盘皆活”,一旦有一个节目取得轰动,马上就会成为临摹、模仿的“靶子”。前几年,广播电台仿佛一夜之间都创办了舆论监督类节目《行风热线》,节目编排流程、运作模式大同小异。这种随意拿来、随性剽窃的抄袭现象挫伤了创新者的积极性。新媒体条件下,必须从保护知识产权的高度出发,强化广播节目创编的产权意识,构建完备有效的产权维护体制,从根本上堵住被剽窃的漏洞。同时,可以实施版权输出,收取版权费用,既带动了整个广播传媒节目质量的整体提升,也增加了自身收入,为扩大节目再生产、更多更好地创新节目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近年来,许昌广播电视台相继出台了节目交流、行业自律等制度,叫响广播节目原创口号,规范了广播产业活动,维护了自身的权益,推动广播传媒事业实现了良性发展。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既给广播媒体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先机。对此,广播媒体必须顺势而动,以创新者的姿态,苦炼内功,挖掘潜力,循序渐进地推进内容、人才、体制等多方面的转型。唯有如此,才能在和新媒体的融合中深度融合,才能在和新媒体的竞争中深度竞争,迎来广播传媒发展的第二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