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加强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而21世纪初开始的非遗保护,其工作重点就是保护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使优秀的中国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关键词:文化自信;非遗保护;传统文化
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为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具体而言就是,第一,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第三,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对非遗保护的理论指导、政治保障,以及非遗保护对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增强影响、扩大群众基础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自信对非遗保护的理论指导和政治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
而在中国非遗保护的现状中,很多非遗项目代表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一些作品技艺精湛,但没有市场。一方面,非遗手艺人要静下心来,克服浮躁与急功近利,真正维护好“非遗”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企业家应该重新认知“非遗”的价值,认真挖掘“非遗”与人们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非遗”在一定程度上實现商业化,让它流转起来。因此,“非遗”手工艺可以商业化,但手工艺人却不能商业化。企业与手艺人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既能保证“非遗”手艺人的纯粹匠心,又能使得“非遗”手工艺品在市场流通,对其传承与保护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非遗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文化自信相关内容时,也提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
(一)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秀丽瑰宝,是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载体和高度浓缩。种类繁多、囊括生活各方各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利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加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进而丰富文化自信的内涵。种类众多、历史悠久、极具魅力的非遗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能够直接增加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形式,而且也能丰富、提升其内涵本质。
以非遗中的昆曲为例,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同时,在中国也掀起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学习、了解昆曲的热潮。
(二)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
为了解决在中国经济走出去之后,中国文化如何更好、更快地走出去的现实问题,中国迫切需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而非遗,尤其是世界非遗正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首先,在世界非遗申报过程中,中国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和成员国代表来华进行参观、审核。这就向世界直观展示了中国文化精品,对外弘扬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次,中国还会与周边国家共同申报,如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共同申报了蒙古长调民歌项目,和中亚国家共同申报丝绸之路的世界非遗项目。第三,世界非遗举办的各种国际展览,能够使西方世界中的广大民众有更多机会了解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非遗走向世界的时候,不仅讲述了中国故事,也讲出了全人类对美的共识,它不但有全人类可以接受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有全人类可以欣赏的审美价值。中国非遗能够成为继孔子学院、汉语课堂之后,中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外文化自信的又一有力抓手。
(三)扩大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要实现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创造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而非遗一方面来源民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代表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非遗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满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需求,而且也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本国的信心。
综上所述,新时期提出的文化自信与非遗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自信的提出,为非遗保护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更好的发展;同时,文化自信也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政治保障。受到良好保护的非遗能够丰富文化自信的内涵;非遗保护工作可以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尤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遗保护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扩大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出版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2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
作者简介:
朱丹(1986年4月),女,汉族,重庆云阳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