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男
【摘要】:中日两国传统戏剧中作为代表之一的京剧和狂言 ,无论是在表演形式还是文化理念上都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存在。本文从历史起源、表演形式等方面比较其风格特点,探寻其背后蕴含的中日两国在戏曲方面所存在的文化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戏曲;京剧;狂言;比较
狂言是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原是两场能剧中穿插表演的一种滑稽剧。狂言以中世时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题材,运用或写实或夸张的幽默演技,通过展现其表演角色的人性本质,来描绘一个时代的人间百态。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艺术。其起源可以追朔至清乾隆年间,距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其表演形式融合了唱 、念、做、打于一体,是独具一格的综合性的戏曲艺术,被誉称为中国的“国剧”。
一、表演形式
1.舞台
鉴赏狂言表演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其和京剧截然不同的舞台设置。狂言和能剧的舞台一样,成四方形,各有四根柱子支撑,三面露出,剩余一面画有一株老松,叫作镜板,这是整个舞台唯一的布置。舞台斜后方设有一座斜桥,通向镜间[ 镜间:演员对镜整装做出场准备的地方],是演员上场的通道。
京剧舞台也很简单素雅,只有一张红木桌和两把椅子,它能够随着人物的出场,变化出不同的环境场所。舞台虽小,但表演空间却广阔自由,台上演员用想象演戏,台下观众靠想象看戏,用空白填补余韵。
2.人物
狂言和京剧中登场的人物角色众多。狂言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太郎冠者一角。据统计,有太郎冠者出场的狂言作品已经超过100多部,占总数的一半之多。其次还有太郎冠者所侍奉的身份高贵的主人、唠叨善妒的妻子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狂言中即使是女性角色也都是由男性演员来扮演,给人营造出反差和荒诞的幽默感。
在京剧中,角色则分为生、丑、浄、旦四大类。生,主要由脸涂白,眼周和唇涂红的男性演员扮演;丑角则是只涂白脸中间部分的滑稽扮相;净,一般为画着脸谱的代表强大力量的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与狂言中登场的善妒易怒的女性角色不同,京剧中的旦有着各式鲜明的个性,例如广受欢迎的年轻貌美的花旦和善武的刀马旦等。
二、文化理念
狂言和京剧在文化精神和理念风格上是各有特色的。狂言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奈良初期,中国唐朝的散乐传入了日本。其实散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戏剧,它相当于杂技,是一种极具庶民色彩的民间俗乐。日本人学习吸收这种艺术形式,并将其融入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即将孕育出的戏剧提供了各种多彩的元素,成为狂言诞生前的土壤基础。
到了平安时代,民间艺人在散乐中加入了一些引人发笑的模仿,表演的中心也由杂耍魔术转移到了滑稽逗乐上,变得如同猴戏一样,逐渐形成了“猿乐”,也就是狂言的前身。猿乐又由单纯的片段模仿逐渐地开始向有故事情节的戏剧转换。慢慢的开始被邀请到寺院和神社等宗教场合进行演出,与宗教产生了联系,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到了南北朝末室町初,狂言和能剧才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江户时代迅速发展成熟。
狂言作为猿乐的派生物,兴起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平民艺术形式。它主要的目的是娱乐,因此属于滑稽剧。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是通过在现实世界中取材的人物或事件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对武士和其他贵族阶级的讽刺,展现一个时代的平民百姓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以至与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狂言的舞台上,获得真实感和共通感。而日本这种自古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融合,进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态度和精神,既体现在戏剧中,也渗透进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民族文化的一个特质。
日本学者认为狂言起源于中国唐代流传过去的散乐,但现在呈现在舞台上的表演 , 却与中国戏曲异大于同。其背后的原因应是两国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了两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各自的特征。
中国的京剧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 但其蕴含的中国戏曲文化却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1790 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将当时民间的各种声腔和地方戏进行了改进创造,直至1840年才演变出了京剧。同狂言一样,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京剧博采众家之长,又吸取杂技、打戏等多种艺术要素 , 逐渐形成了以唱 、念 、做 、打为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这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 正是中国戏曲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而择善而从,兼收并蓄的精神文化则是中日戏剧发展过程中的相似之处。
京剧的唱词通俗易懂,故事反映各阶层的生活,被广大的普通民众所接受,和狂言一样带有通俗性和娱乐性的色彩。但与狂言写实性的演技不同,京剧还具有一种中国所有艺术文化中都包含的特性——写意性。这种写意性讲求“神似”,而不强求“形似”。例如在京剧的舞台上,利用台上“一桌二椅”的不同组合与摆置, 就可以让观众领会到角色所处的环境,例如楼船、群山等。除此之外,演员的一个跨步动作就可以让观众领会到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中国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三、总结
中日两国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戏剧艺术上,两者既有表演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也有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但在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两国都存在着很多还在解决的问题,如何使这些国粹能够延续下去,保护本国特有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崇涛,中国戏曲本质论——兼及东方戏剧共同特征[J],戏曲艺术,2000-08
[2]苏冬花,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比较研究[J],戏曲艺术,2005-01
[3]翁敏华,中日古典戏剧形态比较——以昆曲与能乐为主要对象[J],文学评论,2010-06
[4]李红梅,东亚文明与东亚三国“国剧”艺术[J],北方音乐,2013-08
[5]谭春,浅谈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的异同[J],黄河之声,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