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看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失败

2019-09-10 20:25孔园园李文倩
青年生活 2019年7期

孔园园 李文倩

【摘要】: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艰难,走向现代政治的道路更是屡受挫折。在洋务运动丧失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机遇之后,严重的危机促使民族救亡意识的觉醒,康、梁维新派力求改革图强为晚清带来了一次政治改革的机遇。本文基于现代化理论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背景,分别从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两个角度,探析晚清政府两次政治改革的兴起和这一次改革机遇的丧失。

【关键词】:近代社会性质 政治现代化 机遇断送

社会性质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状况,也就是基本国情。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这个国家才可以进行一系列社会、政治政策的调整,甚至变革。政治现代化就是传统的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一个过程。所以说,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与晚清政治现代化关系密切,为晚清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动因,同时,也成为晚清政治现代化失败原因的根源,使得晚清政府失去改革腾飞的机遇。

一、从社会性质看晚清政治现代化的条件

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动因也可以说晚清政治改革机遇的到来。“半殖民地”的社会是促使晚清走向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使得“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社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冲击中的中国被不自觉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轨道,使其传统的社会运行轨道发生了偏差,在不利的国际背景下,晚清政府的衰败和解体,需要寻求新的生存形式,去实现“自卫”、“求存”甚至“图强”。“半殖民地”虽然给晚清带来了深重的危机,但同时也为晚清走向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第一,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的传播为非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传统国家带来了比之进步的现代政治因子。西方文化、价值、态度、宗教信仰传入中国。换个角度可以说,西方主流政治发展的研究主张世界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相同的目的,这条道路就是西方国家所走过的道路。

第二,外力的压迫和剥削促使国民意识的觉醒,有识之士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新共识。鸦片一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步步加重的剥削着社会底层人民,促使国民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认识到了“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挨打,所以更落后。”其次,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要打破封建束缚。

第三,帝国主义可以容忍殖民地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变革。作为殖民国家的西方列强,在腐朽落后的晚清社會,为了保障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反而希望晚清政府有限度的变革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传统和专制统治使得中国社会无法从内部产生现代化因子,反而这样的封建政治会扼杀一切新的发展因子,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阻碍。殖民入侵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的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半封建代表着封建社会整体的崩溃。与现代社会相比,半封建社会是现代化的巨大阻力。从国家和民族出发,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体现了一点,即国家危亡。“救亡图存”就使得晚清“半封建”有了社会进行政治现代化的必要:

社会的整体崩溃,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生存空间。晚清从闭关到开放,洋务运动对“器物”的学习,客观上为晚清政治现代化创造了基本条件。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发展的教育、经济为晚清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近代以来,随着半殖民地程度不断深化,救亡图存成为必然。列强一开始入侵便不会轻易结束,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许多利益和尊严,继而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耻辱刺激了国人,进而关注于国家危机,因此,救亡图存成为了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第三,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具有向政治现代化转变的属性。封建社会高度的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皇权至上的权威都有利于进行现代化资源的整合。尽管晚清社会的政治体制受到西方冲击,但是在整个国家而言,仍然是国家的核心。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大一统”思维惯性,可以形成晚清社会追求民族独立的现代化变革的强大动力。封建君主的权威领导提供了有序稳定的现代化条件,一旦中央权威丧失,社会必然混乱,更不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晚清的政治体制的权威具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政治现代化的能力。

二、晚清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依赖

按照罗荣渠先生现代化运动的划分,晚清中国作为晚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晚清洋务运动虽然已经意识到历史机遇,但是由于其局限性,机遇终究丧失。甲午一战,北洋军舰的覆没,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也昭示了世人:以“中体西用”为中心的不触及封建制度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必然失败。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需要另觅出路,也就是政治改革。戊戌变法开始晚清政府拥有一次通过政治制度改革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机遇。

(一)晚清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大部分晚发现代化国家的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之间有着较大的冲突,依靠自身内部无法产生现代化政治,因此晚清社会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主要受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影响。早发现代化国家由于现代化的成功为晚清中国起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对晚清中国来说,既是现代化的动力和目标,也是压力。

资产阶级维新派选择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有:首先,考虑到晚清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君主的权力是进行政治变革的核心。通过利用晚清皇朝的中央权威,可以自上而下统筹控制全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总的来说就是可以借助君主立宪制进而过渡到民主共和制。最后,近代日本与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相似,日本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和国力的强大,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形成巨大反差,为维新派提供了借鉴,成为维新变法学习日本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晚清政治现代化的路径依赖

“现代政治文明的直接标志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创立,后发国家在由传统政治制度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深深受到新制度经济学派所谓的‘路径依赖’的影响。”这一点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普遍现象。晚清政治改革在移植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现象。

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路径选择可以看出:第一,晚清政治现代化道路选择了本身传统制度相近的国家作为学习对象。虽然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倡导者不同,变革原因也有很大差别,但是这两次政治变革都共同选择了日本现代化的道路。近代日本的基本国情和传统政治制度与晚清政府具有一致性,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走向政治现代化,为处于相同背景的清政府带来了变革图强的希望。第二,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根深蒂固的本土传统对新的政治制度的架构产生巨大阻碍。晚清政治现代化的阻力巨大,清政府一方面企图巩固封建权力,加强对全国范围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想要实现政治变革,这种变革是传统范围内的变革,传统允许的改良。传统政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专制走向民主的過程,晚清的政治变革注定了其无法从传统的束缚中走出来。

三、晚清政治现代化机遇的断送

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半半社会,想要救亡图存,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一社会背景。从维新变法到清末新政,晚清通过政治改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机遇一步步丧失。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失败,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反帝反封建。

晚清中央权力对政治现代化的阻碍,使得政治改革从主动走向被动。首先,政治现代化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中央政府。晚清政府的实际权力自1861年起,便牢牢掌握在顽固势力手中。维新变法,没有强大的国家权力,没法与顽固派进行抗衡,变法的领导核心十分脆弱,使得推行变法受到阻碍,难以实行。其次,政治现代化实施策略加剧了传统势力对现代化的阻碍。顽固派和维新派是两个派别,维新变法颁布的新政措施,处处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最后,清政府失去了政治变革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依靠腐朽的清政府主动进行改革是不可能了,更多的有识之士转向了革命。晚清再想要聚集主动变革的力量已经困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更是逼迫晚清现代化道路走向被动。

迟到的清末新政激化了传统政治与政治现代化的冲突,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晚清政治现代化的机遇被断送。维新变法后,列强的逼迫使得晚清中国再次出现发展的机会。晚清政府推行“仿行立宪”,想通过宪政改革来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王朝的私利。然而,晚清的这场变革来的太迟,已经无法适应世界形势。

第三,外来资本主义现代化对晚清政治的冲击加大,但却是难以扭转的晚清封建王朝自己葬送了一次次现代化机遇。从外来资本主义考虑,帝国主义所希望殖民地发展现代化,必须是其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晚清社会面临的政治现代化机遇也是其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但是却被自身种种原因所葬送。从近代中国社会来看,半殖民地制度为殖民地国家带来了先进现代化因素,发展现代经济,扶植建立资本主义的制度,根本目的是实现帝国主义的扩张和利益,其不会让殖民地现代化发展超越其控制的范围,甚至扼杀。所以,反帝反封建就成了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首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白锐:《寻求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康有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丛日云 王志泉 李筠:《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