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写作共同体,让写作与生活无缝连接

2019-09-10 07:22沈霞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7期

沈霞

【摘要】创建“写作共同体”是对学生写作生活深切关注的一种尝试。通过创建写作共同体让学生在“伙伴文化”的熏陶下自主获得写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写作共同体的多维度建构,附以相应的、多样的写作训练,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写作共同体 儿童生活 写作生活

一、儿童写作中的真实声音

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处在启蒙阶段,做好扎实有效的写作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可是,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却一直是一件头疼的事。

(一)没有东西可写!

学生天生就具有表达的愿望,但是通过组织语言文字形成文本来表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奇怪,每天在课堂中、操场上、食堂里,学生不是没有开心地露出过笑容,不是没有一起津津有味地讨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可是,当真的让他们下笔记录时,这些怎么都消失了呢?

(二)不知道怎么写

一般,我们在进行写作之前,都会让学生在班级里进行简单的交流。希望学生能在交流中获得写作的灵感,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但是,学生写作的成果却不甚理想。绝大多数孩子的文章简短,语言干瘪,更谈不上抒发自己内心的独特体验了。不是学生不想写,是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围绕一个主题,具体展开写。

(三)我真的不想写

“我真的不想写!”这一般是学生隐藏在内心的想法,很少会通过语言表露出来。写作,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是有压力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写作是一种学习任务,完成了任务不一定能够获得肯定,但是做得不好绝对会受到批评。学生一旦把写 作看成一种具有压力的学习任务,内心深处就会有一种排斥:我真的不想写!

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在写作中“老大难”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却能言善辩。其实,这并不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写作教学模式的问题。要改变写作的现状,就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写作教学的模式,创建“写作共同体”。

二、创建写作共同体,让伙伴文化浸润学生的写作生活

写作共同体就是以白发的或者固定的学生群体为单位,进行一定范围的书面文字为形式的交流团体。写作共同体间的交流是一种自然的同类群体间的开放式交流,在这种自然生活状态下的团体写作,不仅关注交流的内容,更关注的是群体成员在知识结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互相学习,从而带来团体成员的共同成长,这就是伙伴文化之于写作的价值。

(一)素材的“随处可见”

学生在独自写作时,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看到的那些白认为可以写的素材,但这些素材常常具有个体感知的局限性。而一旦把学生放在写作共同体中,学生发现不同素材的视角会不断扩大,捕捉新颖素材的直觉会更加敏锐。

(二)方法的“互惠共通”

教师在教学写作时,更多关注的是我该怎么教他们写作,怎样让学生掌握某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这固然是教师该思考的.但其实最好的学习是在自然状态下的学习,甚至连学生自己都没有认识到他们正在学习。教师的“教”的过程,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在学,而把学生放在群體中,让他们在群体交流氛围中的学习则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融合,此时的学习更自然、更深刻。

(三)表达的“自然流露”

学生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写给教师看的,交流的范围仅仅局限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这时,学生就会因为对象的局限而有选择性地表达甚至不敢表达等,从而产生表达压力和障碍。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框定在一定的对话空间里,要让他们面对更多的角色,大胆白然地用文字表达和交流。当把学生放在写作共同体中时,他们就有了同类群体做后盾,也就克服了局限在教师角色下的心理压力,他们的表达就会像在“论坛”里聊天一样自然而顺畅。

写作共同体,让学生的写作学习不再是机械的有功利性的学习,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困惑,而是他们在群体中表达的自然需求,是他们在群员间交流的方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多维写作共同体,让学生的写作在生活中真实发生

学生进入学校,从个人生活走进集体生活,对生活的感知逐渐丰富,需要通过交流交往来达成对自己的认同、批判,实现自我的发展。而写作共同体是学生在发展中的一种自然选择.给了他们更宽广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最大化。

(一)练笔——共同发生的课堂生活

课堂生活是学生进入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堂生活不仅是学习学科知识,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课堂中,师生和生生地交流和交往,是学生实时体验的生活。

1.实态的价值共同体

组建:在课堂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文本情感的把握、文本结构的安排、文本表达方式等方面会有不同体验,教师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体验真实、充分地发生,教师可以让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学生组成练笔共同体。

操作实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围绕“爱因斯坦究竟伟大不伟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提出了这一核心问题之后,学生立刻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类是认为爱因斯坦不伟大的。于是,笔者让学生根据观点的不同,分小组展开讨论,用笔整合小组观点后进行全班交流。不管是哪种观点,学生们都能在群体合作中走进文本,研读文本,结合经验,关注文本细节。在这样头脑风暴式的群体合作后,笔者再让学生静静地下笔,用笔书写自己对爱因斯坦的认识,对“伟大与不伟大”的认知。

2.拟态的角色共同体

组建:课堂中文本的内容本身就是外在知识,可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缺乏真实体验。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建立角色体验共同体,让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就身处其中。这样的角色虽然是拟态的、虚构的,但却能激发共同体内学生在写作时的互惠互助的动力。

操作实例:《有趣的动物共柄现象》是一篇科普说明义,介绍了犀牛鸟和犀牛、燕干鸟和尼罗鳄、百舌鸟和金黄鼠三组动物间的共柄现象。为了让学生深入地走近文本,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共柄”,在教学这篇文本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撰写“森林最佳好友”演讲稿的环节。在让学生着手写之前,笔者先提供了一个范例,以犀牛鸟的身份介绍自己的朋友犀牛,让学生仔细听,接着,让学生发现范例中的介绍方法,然后让学生选择另外的角色进行演讲稿的撰写,最后推选学生代表进行写作交流。

介绍朋友,这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而文中所介绍的动物,却离他们较远,把陌生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成为其中的某个角色,自由地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介绍自己的朋友,这样的设计,不知不觉就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学生的学习很自然也就发生了。

(二)日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地域背景等都不一样,不同的背景导致他们的生活体验多样,对生活体验的理解和表达也不一样。通过日记共同体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多样化、视角的多方面、思考的多角度。

1.随机共同体

组建:学生自由组队,形成人数相近的小共同体,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小组”。每个小组一本日记,采取组内循环的方式进行记录。每个小组经过组员推选任命组长,讨论组内写作规则,设计小组口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凝聚小组的凝聚力。

操作:组長给组内的成员进行编号,按照顺序依次传递写作。写作的内容不作要求,采取一人写作,其他人员和老师评价的形式展开。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只稍作点评,而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形成班级讨论话题。

每组之间可以借阅,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话题或内容讨论,书写自己的感受。循环日记,必须选择一个时间做统筹的交流,可以按照小组的顺序,读一读自己的日记、别人的日记,也可以评一评别人的日记,说说自己的写作所得,在这样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学生的日记和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日记中的主角。

2.主题共同体

组建:每一个阶段,都会发现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是大部分学生都关心或者参与的话题或活动,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交流的需要。比如,科学课,有一段时间研究“蜗牛”。这时,教师就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新鲜话题,创建阶段性主题共同体。主题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间推选主题日记管理员。每组成员根据商定白定阶段性研究内容,将白己的观察发现、研究所得记录在小组主题日记上,记录内容的多少不做具体限定。

操作: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这不仅是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他们能在主题日记交流中表达自我、互相沟通,看到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的视角和想法。

延伸:主题日记是阶段性的,但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阶段性的主题交流,整合群体的观点,构思主题作文。主题作文的素材不是网上摘抄,不是即兴写作,而是结合主题活动,在白我观察、群体沟通的基础上形成的,写作内容就是学生们主题交流的内容。

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写作,是学生对生活的表达。教师为学生创建写作共同体,才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关注生活,捕捉写作素材,习得写作经验,让学生在共同体的交流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