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兰
【摘要】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引导小学生阅读童话故事,让他们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爱上童话,爱上阅读,进而爱上语文。
【关键词】童话阅读 大声朗读 指导朗读 对比阅读
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童话故事单元,有四篇课文:《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均为新选人课文。
拿到课本,我们首先进行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样本班学生调查,最后一项调查为:你最喜欢哪个单元,写出理由。我们实验班的调查结果为:通过统计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单元是第七单元,受欢迎程度达65%。理由是这个单元的童话故事很有趣,可见学生对童话故事很感兴趣。同时,这个单元也是我们学校的试教单元,可能教师的试教也是激发学生喜爱本单元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调查问卷第十八题:请列举本册教材中您最喜欢的5篇课文。通过统计发现,教师喜欢的课文主要有:《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彩色的梦》《祖先的摇篮》《传统节日》《开满鲜花的小路》《一匹出色的马》《传统节日》《我是一只小虫子》《沙滩上的童话》。其中《蜘蛛开店》一课的受喜欢程度是88.9%,其余课文的受喜爱程度都在50%以上。
如何发挥好这些童话故事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在完成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爱上童话,爱上阅读,爱上语义,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下文笔者以《蜘蛛开店》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初读,大声朗读,读通故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与内容关于“阅读”板块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第一,读准字音。主要的目标是解决识字问题。首先,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分散识字,形成策略。新教材每一课的识字量比老教材要大一些,如果我们将所有的生字放在一个课时教学,这样课堂会有一些枯燥,对学生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怎样才能做到有效识字?笔者改变了以往第一课时学完全部生字的方法,将15个要认识的生字和9个要求书写的生字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这样分散识字,再加上一定的识字策略,既减轻了每堂课的识字任务,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其次,笔者开展字理识字,做到图文并茂。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这样将一个复杂的生字演变成一幅幅图画,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例如,文中的“罩”字,笔者出示了“罩”字的演变,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也自然记住了“罩”这个字。笔者再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对“罩”进行解析,使学生加深理解。
第二,读通句子。在備课的时候,笔者觉得本文内容相对浅显,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读通句子方面应该不是问题。但在课堂中还是出现了情况,那就是长句的断句问题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牢固,如“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原来那位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于是在学生有困难处,课堂“慢”了下来。笔者指导语感好的学生进行范读,带动有困难的学生,解决读通的问题。
第三,理清脉络。在这一环节中,笔者主要指导学生在初读故事中提炼基本信息。信息一:蜘蛛先后开了哪几家店?用横线画下来。学生回答:口罩编织店、围中编织店、袜子编织店。笔者指导学生用上句式“蜘蛛先后开了____、____ 和________店。”使学生明白这样能讲得简洁而清楚。信息二:再次朗读课文,都有哪些顾客光临了蜘蛛的编织店?学生回答:小猪、长颈鹿、蜈蚣。两条信息展示在黑板上,整个故事的脉络就清晰了,为学生讲故事、续编故事做足了准备,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如何理清脉络。
二、再读,指导朗读,读懂故事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坚持选文的营养与趣味并重,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读到长颈鹿脑袋从树叶间露出来,正对着蜘蛛笑呢,也会会心地一笑:读到蜘蛛累得趴倒在地上,会同情地一笑:读到蜘蛛看到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吓得匆忙跑回网上,会哈哈大笑……不用教师解释,不用追问缘由,读着读着,学生们全都懂了。
于是再读课文时,笔者只做一件事:让学生们按情节发展反复朗读着这些故事情节,带上自己的心情,带上自己的理解……正如董卿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所说:“2014年我在美国进修,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组成小组,每人带一本书,在草地上朗读、分享。其实在欧美,朗读是一种传统,作家毕飞宇参加完《朗读者》后给我发了长长的短信,说他去荷兰、丹麦参加书展,看到世界各地的作家聚在一起,在酒吧里朗读文章——有人读、有人听,像看电影一样稀松平常。他说:‘在那些人的世界里,每天的生活似乎还比我们多了一顿饭,耳朵的饭。”’笔者也希望自己的这节课让学生们的耳朵享受着童话的盛宴。看着学生们朗读时的认真劲,陶醉样,笔者想,这一刻自己应该做到了。
三、三读,对比阅读,编写故事
对比阅读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阅读策略。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重比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对比找共同点。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大概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此时抛出思考问题:蜘蛛先后开了口罩、围中、袜子编织店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对比读,找出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蜘蛛想:口罩、围中、袜子织起来很简单。
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
蜘蛛想:还是卖围中吧,因为围中织起来很简单。
蜘蛛累得趴在地上,心里想:还是卖袜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
了解了原因之后,一个简单的过渡语“结果跟蜘蛛想的一样吗?”再次比较阅读蜘蛛开这三种店的结果。课件先后出示相关句子对比读,品词品句,读出其中的不简单。
小猪嘴巴那么长,口罩好难织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终于织完了。蜘蛛织啊织,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中……
对比找策略点。如果这是一只有诚信的蜘蛛,发现光临袜子编织店的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会吓得匆忙跑回网上吗?它会怎么做?
生:蜈蚣有四十二条腿,袜子好难织啊。蜘蛛织啊织,整整织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织好了蜈蚣的四十二只袜子。
笔者提问:续编好在哪里?学生回答:通过“好难织、整整、一个月、终于”这些词看出这单生意真的很难做,袜子编织店不好开:第一次用了一整天,第二次是一个星期,第三次是一个月,一次比一次用的时间长,故事很有逻辑性。学生掌握了续编的策略,笔者再指学生们续编这个片段就水到渠成了。虽然学生们编的片段大同小异,但看着他们轻松而又快乐的神情,笔者甚是欣慰。
对比寻结构点。轻松续编了一个小片段,并不是最终的训练目标,只是一个小热身。此时,续编要求有了提高:蜘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成了蜈蚣的生意,挣了一元钱,接下去它是继续开编织店呢?还是做点别的什么?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打开想象的大门,续编故事。学生通过前面的两次对比阅读,很快找到了故事的结构点:
蜘蛛累得在家整整睡了一天,心里想:还是卖帽子吧,因为帽子织起来很简单。再说也没有哪个会有多个脑袋呀。
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帽子编织店,每位顾客一元钱。”
只见一位巨人顾客缓缓走来,光两只耳朵就像两把巨大的蒲扇。蜘蛛一看,原来是大象。
蜘蛛织啊织,没日没夜地忙了半年,才织好那顶巨大的帽子。
分析学生续编的故事,不难发现其中的结构:心想——换招牌——顾客——编织。这就是对比阅读的效果。
经过这样的训练,如果再加大些难度,鼓励二年级的学生编一个完整的童话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
童话阅读,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