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辰琛 王玲
【摘要】:“比比和朋友”课程是专为5-7岁普通年龄段儿童设计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对我国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发展有极大的启示。文章借鉴英国课程“比比和朋友”项目经验,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和实践反思,发现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践行的策略选择应该注意:遵循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规律,把握儿童社会教育核心经验、形塑儿童社会发展核心素养并发挥二者的引领作用,集体教学与日常生活教育有机结合,师幼主体间视域不断融合。
【关键词】: 儿童社会教育 社会性发展 “比比和朋友”课程
儿童社会教育是指在幼儿园阶段所开展的,旨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形的、无形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与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中的社会领域相对应。由于儿童社会性表现方面的反复性、情境性、场依存性,社会教育存在潜在的难题。正视儿童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选择相应的实践对策,是儿童社会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选择。
英国“比比和朋友”课程以培育儿童健康情绪和社交能力为宗旨,提高及预防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社会交往,这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比比和朋友”课程与缘起
“比比和朋友”(“Zippy’s Friends”)课程起初是由一家慈善组织“国际援助”( Befrienders Worldwide) 创设,后来该课程由英国慈善机构负责课程的监管、推广、发展和实施【1】。课程共分为六个大部分(单元),每个单元包含4节。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整个课程为期 24周,每周进行一个环节的教学。
课程单元是针对儿童的情绪健康、儿童的应对能力、儿童的社交策略等几个方面来设置,具有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课程展开的有效性【2】。
二、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审视
儿童社会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儿童的终身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虽然社会性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但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来讲,儿童社会教育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价值。如海德格尔所说,个体被拋入世就在不断的“操劳”中,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才能更好地领会自己的在世,才能更好地融入。一个能够融入社会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谈得上后续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3】。周念丽根据“社会脑假设理论”指出,“如能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机会,更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更多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社会脑’的生长发育。这不仅可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为他们将来获得社会成功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4】。
三、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践行的对策选择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地区、幼儿园对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成果经验的外显性、系统性和结果的验证性有所欠缺。笔者以亲身所开展近两年的“比比和朋友”课程为经验借鉴,进行内容分析、反思经验,以期对当下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践行有所启迪。
(一)儿童社会教育核心经验、儿童社会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社会领域的核心内容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在“比比和朋友”中,其应对情绪问题的总原则其实也只有两个,即“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不要伤害别人”。以此搭建的两到三个核心经验、核心素养把整个活动有机衔接起来,就如同“比比和朋友”活动的两条核心原则就可以被用到儿童平时的生活中去评价、引导其日常生活。当他们与好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出现了情绪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儿童自己都可以用这两条原则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集体教学和日常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提炼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经验和儿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之后,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符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来促进儿童对核心经验的把握和核心素养的养成,而此则非集体教学活动莫属。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幼儿的潜在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师幼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还应该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施,只有将二者的视角兼顾起来、融合起来,进行“视域融合”,达成“意义主体”间的“主体间性”,才有可能让儿童社会教育落地开花。这一点可以从“比比和朋友”回应纸的应用中得到启发。每一次“比比和朋友”的一个环节,幼儿会进行填写“比比活动回应纸”。同时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即“你喜欢这个活动吗?”“你在这个活动中的感受?”通过这样两个问题,不仅让幼儿学习识别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可以看到儿童的视角、感受,这是二者视域融合的前提。
四、结语
人终身都处在社会化的进程当中,而优秀的儿童社会教育则可以为人一生的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具有公民基本的素养和品质。借鉴“比比和朋友”项目经验,从内容分析和实践反思,在此基础上,相应经验研究也应丰富、扎实起来,切实为儿童社会教育问题的解决、推进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实现提供经验借鉴。最终实现儿童社会教育实践与研究两条腿走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切实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造就良好社会公民奠基。
【参考文献】:
【1】Allen Thurston.Evaluation of Zippy’s Friends fimproving socio- emotional and academic outcomes:Protocol for a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and process evau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7
【2】李生兰 .美国的幼儿社会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90(3).
【3】[德]马丁·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
【4】周念丽.幼儿社会教育中的“一脑三育”[J].幼儿教育,2012(10).
作者简介:吴辰琛(1995年-),女,浙江衢州,汉族,硕士在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