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花
【案例】
生: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因为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信。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候?
(立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分析应该有理有据。
(学生一听,有的面露难色,有的亟不可待地高举手臂。)
师:理由是什么呢?别急,读读课文或联系人物特点分析一下,也可以讨论讨论。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几分钟后,小手如林。)
师: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考验刘备的请举手,谈谈理由。
生:诸葛亮是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刘备两次请诸葛亮都没见着,我想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他是诚心诚意的,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是第三次来隆中,诸葛亮见刘备还蛮有诚心的,就决定再给他一次小小的考验。结果刘备经受住了考验,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师:你真是个分析家,说得头头是道。
生:老师,诸葛亮是个大能人,他不会那么轻易让人请走的,如果他不是故意的,像书上写的那样,刘备来请他他就答应了,那也太简单了。
生:那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把他请走吗?诸葛亮肯定不是这么轻易就能请得动的。
生:他一定会设计考验刘备值不值得帮。一个不诚心请他的人只会利用他,不会尊重他。这样的人诸葛亮是不会帮的。所以诸葛亮首先要知道这个人诚不诚心、值不值得帮。
生:还有,他睡了半晌功夫后又睡了一个时辰,他这么大的人了,不会这么贪睡,肯定是装的。
师:说得有趣。听同学们分析起来确实有道理。但王老师还想听听另一方的理由,你们也来谈谈,为什么说诸葛亮不是故意的。哦,等等,有改变主意的吗?
生:没有。
师:很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轻易被人说服。
生:我觉得诸葛亮事先不知道刘备要来,就算他料到刘备会来,也不知道他到底哪天来呀。他料事如神还不至于真是神吧。
师:对,世上没有神仙。(此时,紧张的辩论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生:刘备决定去的时候,并没有事先通知诸葛亮。
生:书上说“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他们没有大声喧哗,不会惊动诸葛亮。
生:诸葛亮也没有密探,不会事先就探到刘备要来的消息。
师:是啊,诸葛亮虽然料事如神,但也不至于会算到刘备哪时哪刻来吧。同学们各抒己见,真让人难以判断。但王老师还是很高兴,因为在刚才的辩论中,我们的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善于思考,大胆设想。读书就该这样,自己发现所得才是真正的收获。
【案例反思】
全国小语会副事长丁培忠说:“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上面的案例中,王老师很好的给我们解读了何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一、抓住契机,鼓励“创”读,尊重独特体验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話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时常会出现一些极富创意的想法,甚至很多都是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就如上述案例,教师事先并没有考虑到“诸葛亮是不是故意睡觉来考验刘备的诚心”,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王老师并没有回避或轻描淡写模糊处理,而是及时抓住契机,发散儿童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由于教师的机智,引发了学生一场极富个性化的争议,虽然教师最后并没有指出结果,但我们知道,结果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之门打开了,通过个性化阅读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发”,这才是最可贵的。
二、立足课堂,引导“研”读,撞击思维火花
有教育专家这样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的确,课堂才是生长个性最好的土壤,然而,这片土壤往往被我们的老师无意地破坏了,学生个性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被扼杀了。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大都都有从众心理,喜欢人云亦云,这也是扼杀“个性”成长的致命所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为了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按照自己设定的思路在进行教学,整节课中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往往有个别学生提出了异议,教师也轻描淡写模糊处理了,更甚者将学生批评一顿。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孩子有这种强烈的要求,那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满足他们,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上述案例中,王老师立足课堂紧扣文本,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思维,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敢于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的理由,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撞击出火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这样在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