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玉米粗缩病已成为驻马店市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以苗期发病最重,5~6片叶即可显征。该病大发生时,一般病田病株率达40%,平均减产l0%~30%,严重时绝收。
一、识别要点
夏玉米茎秆萎缩变粗,很少出穗结棒,植株深绿,叶片畸形、短而宽,病苗浓绿。患病株节间缩短,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易从土中拔起,病株根纵剖面木质部成黑褐色,故又名“万年青”。
(一)幼苗受害
叶色浓绿,根系少,节间粗短、矮化,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簇生,苗矮,类似生姜叶片。
(二)成株期感病
植株下部膨大,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粗壮,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谓之“脉突”。9~10叶期,植株严重矮化.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雌穗短,花丝少,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少数结棒的穗上只有稀稀的几十粒玉米,且发育不健全,参差不齐。根和茎部维管束肿大。雨后常出现急性凋萎型病株。
二、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是由植株呼肠孤病毒属的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可侵染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大麦等作物以及马唐、稗草、画眉草等禾草。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便终生带毒。该病毒可在冬小麦、多年生禾草及传毒介体上越冬。春季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并陆续从小麦向玉米上迁移,小麦收获期间形成迁飞高峰。第2代、第3代、第4代灰飞虱主要在玉米及田间杂草上越夏,随着玉米成熟便迁至禾草上,秋季小麦出苗后,第4代灰飞虱转迁到麦田传毒为害并越冬,形成周年侵染循环。
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种子及土壤中残留寄生病源,田间湿度大,温度在20~35 ℃,灰飞虱虫口密度大时,病情加重发生,且有传染蔓延趋势。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植株生长不良,免疫力减弱,也有利于发病。
三、防治方法
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使玉米对粗缩病毒的敏感生育期避开灰飞虱成虫传毒盛期,从而避开危害。
(一)加强监测和预报
在病害常发地区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粗缩病的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的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及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趋势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二)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粗缩病最简单、经济的有效方法。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三)合理安排茬口
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灰飞虱、蚜虫高发期,也是粗缩病高发期。合理安排茬口,切断传播途径,避开病害侵染高峰期。生产中可采用套作玉米或带苗移栽办法提前播种,待灰飞虱、蚜虫高发期时,夏玉米植株已生长健壮,大大提高了抗病虫能力和抗侵染能力。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种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能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
(四)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除自身抗病外,也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以清除病田带菌残株,控制传染源。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梅雨季节做好清沟沥水和中耕工作,不给病菌和灰飞虱、蚜虫留存空间。及时中耕除草,在玉米3~5叶期,每667 m2用烟嘧磺隆40 g/L,玉京香70~100 mL,对水30~45 kg,喷施在茎叶上,同时清除路边杂草和田间杂草,清除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对麦田残存的杂草,可先除草后喷药,可有效防治玉米粗缩病,同时拔除病苗。
(五)防治灰飞虱
1.喷施杀虫剂。可于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在相邻的麦田和田边杂草地喷施杀虫剂。
2.苗期喷药治虫。若玉米已经播种或播后发现田边杂草中有较多灰飞虱,以及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都有种植的地区,建议在苗期进行喷药治虫。
3.采用药剂拌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或每667 m2用咯菌·精甲霜100 mL+噻虫嗪100 g拌种,有效控制灰飞虱在玉米苗期的发生量,从而达到控制其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的目的。
(六)防治病害
玉米苗期喷施病毒抑制剂如菌毒清和盐酸吗啉胍·铜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并喷施赤霉酸等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在玉米粗縮病发病初期,可选用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或1.8%宁南霉素水剂250倍液等叶面喷雾,可增加植株免疫力,促进根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