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其对于数学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达成学生对相应知识内容的完全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能结合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实施数学精准教学。通过精准教学的过程,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漏洞达成有效的修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初中数学;精准教学;教学研究
数学学科从学生接触以来就一直是很多学生烦恼的科目,特别是到了初中阶段之后,数学学科的知识复杂性和理论抽象性有明显的提升,部分学生在这一阶段就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十分的困扰,不知道如何才能学好数学。而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达成对数学问题的突破,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能明白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采用精准的教学手段实施数学教学,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教学。
一、精准教学概念分析
精准教学是基于行为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种方法。在其刚起步时,其是被应用于通过设计相应的研究过程,来对小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追踪的策略,以便于让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在现在,其意义已经得到了引申,其是指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表现三者的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的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措施,以达成对学生三维能力的有效发展。总的来说,只有达成了精准教学,教师才能实现课堂的有笑话、高效化,让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收获与进步。
二、精准教学的意义
在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并不能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匹配,其提出的教学方法策略也是依据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出发的。虽然其实施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教学保持正常的推进,但由于其教学是偏离了教学实际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往往会感到很吃力。并且在知识点内容的讲授方面也缺乏针对性,一开始讲解就会长篇大论的进行讲解,相关知识的重点不突出,重心不明确。而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学生只是缺乏教师的点拨,若教师可以顺利的发现学生知识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突破。所以在这时,教学的精准性就显现了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知道,教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言简意赅的点拨发言要比全盘灌输好用的多,也更符合如今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能正确的理解精准教学的内涵,明确其作用,并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精准教学。
三、实施数学精准教学的具体方法
接下来,笔者依据自身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简略的谈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精准教学。
(一)结合学生学情,实现精准备课
备课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的备课过程可以让教师更好的达成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往往只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和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在其中并没有认真的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这就使得教学设计的精准性比较差。使用这种教学方案进行教学,由于缺乏精准性,所以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可能会感到对课程的主题不够明确,即使有不懂的内容,也是感觉模模糊糊,似懂非懂,教师也很难快速确认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在哪里,这就使得教学变得低效化。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能意识到,教科书的设计是基于区域内整体学生的情况而设计的,所以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结合学生的特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可能会与学生产生冲突,进一步影响教学的效果。基于这些原因,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能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备课,实现教学设计的精准化,明确学生会出现的知识薄弱点,提前设计应对策略。
例如,在“平行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能明确本课知识的重点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实现精准化的备课。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能先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其确立出来。在本课中教学目标主要为以下四点:1、帮助学生认识平行线概念;2、让学生学会使用平行符号,明确符号在数学表示中的应用;3、掌握利用直线外一点画出其平行线的方法;4、明确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相应直线平行的规律。然后教师再根据这四点内容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突破内容,根据实际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本课知识的难点即是平行线的具体画法,所以在进行备课设计时,教师就要将这一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设置相应的教学过程。像这样,通过精准备课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提升教学设计的质量,达成对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预设教学活动,达成精准实施
初中数学相比于过去的教学更有难度,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顺利推进,教师在教学中要能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利用相应活动的开展,达成对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提升教学的效果。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于活动的形式,而没有过多的看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提升,这就使得很多教学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谓的活动教学也只是在浪费时间。还有的教师在活动的实施方面没有投入过多的注意力,这就使得原本的活动步骤设计很难在实际教学中推行,这都使得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需要能保证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精准性,从学生的发展和提升方面进行预设。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实际的案例展示,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在学生明确了相关方法的使用步骤之后,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们开展一次探究活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班级中所有同学每天买零食所花费的零用钱数量与所购买零食的种类进行统计,最后再结合相应的数据处理,得出有多少学生每周会将自己30%以上的零用钱花费在零食的购买上。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引导学生标准的搜集处理数据。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自学活动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对相应知识内容的探究。如,在“菱形”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保证自学活动的精准实施,教师在开始教学前要能帮助学生设置相应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可以在进行自学活动时,以相应的问题为研究方向,开展对相应知识内容的学习。在自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師也要能实时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像这样,通过对教学活动的有效预设,可以提前将活动的过程进行规划,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进而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达成对学生的能力提升。
(三)运用信息教具,实现精准展示
在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工具已经在中小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多媒体工具本身所拥有的灵活性与形象性,其在小部分知识的讲解突破上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若教师可以将其灵活的应用起来,针对具体的数学学科内容进行讲解,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精准化。
例如,在进行“一次函数”的教学时,由于函数的学習需要能结合图像来进行,所以教师在实施相应知识内容的解答时,就可以将信息教具的作用发挥出来,结合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开展对相应知识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将函数解析式y=kx+b中代入相应的系数和常数项,然后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生成相应的图像,再结合具体的图像对相应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又比如,在“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中,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借助三角板等几何教具为学生进行旋转的展示,但这种方式操作起来较为繁琐,且展现形式也不够直观,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会比较慢。而在现在,随着信息教具的应用,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利用相应的几何教具为学生展示图形旋转的全过程,使学生清晰的看到图形旋转前后所发生的变化,达成精准的展示。
(四)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学生精准评价
大数据分析是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兴起的一门技术,将其应用在教学之中,就可以为每一个学生都生成一份独有的教学档案。在其中通过对相应指标的处理分析,就可以对学生在当前所处的阶段与其能力发展特定进行直观化的展示,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完全掌握,使教师直观的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在具体教学的实施上,教师就可以将学校的云平台利用起来,结合平板电脑等电子教学段实现教学的数据化、精准化。
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在一节课完成后,就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学平台为学生分发相应的测试题目,学生通过学生端进行答题。在学生答题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上传,然后平台智能判卷,得出学生的分数,并根据相应的答题结果将各个题目的正答率统计出来。这样,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对相应内容的观察,明确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智能生成每个学生近期测试题总的分量的变化图,通过其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示最近学生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在将学生的表现进行加权,得出哪些学生最近表现比较好,又有哪些学生最近表现不佳。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案,达成对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像这样,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辅助教学进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更精准的评价,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精准教学,有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基于这一原因,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做到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精准备课。教师也要能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事实重视起来,通过教学调整,精准的实施相应的活动方案,达成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还要能教信息技术工具都作用发挥出来,进行精准的教学内容展示,实现知识点的突破。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评价的精准性,教师可以将大数据分析引入课堂之中,给学生进行更为具体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周毅.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精准教学[J].福建中学数学,2018(03):35-38.
[2]马燕.谈精准化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分式方程》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J].数学之友,2018(02):44-45+49.
[3]陆俊霖.浅谈初中数学探索课中探究点的精准教学[J].中学数学,2019(14):82-84.
[4]张正清.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准[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