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情境背景下的幼儿园木工活动的思与行

2019-09-10 16:25周倩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问题情境深度学习

周倩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认真专注,敢于探索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木工坊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将健康、艺术、数学和社会等领域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为幼儿提供了语言、社会、科学等全方位的游戏空间,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关键词: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深度学习

幼儿园木工活动的价值体现

第一,木工活动能够锻炼幼儿动作技能和手眼协调性。例如,榔头和锯子的使用需要大肌肉运动协调,而拧紧一颗螺丝则需要小肌肉运动协调。

第二,木工活动能提升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材料,适宜的工具,技术支持,他们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实践和探索。当他们的技术变得日益成熟,他们便能使用更高级的工具并由此完善他们的想法。在孩子们确定一个设计方案的时候,他们要考虑作品的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第三,木工活动带给孩子们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社交合作能力。他们为了完成同一个制作目标,需要互相商量、配合、取长补短,这个过程自然地发展了孩子们的交往技能。

此外,木工活动对孩子的专注、耐心和坚持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当孩子们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探索、学习和创造的乐趣,同时也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幼儿园木工坊现状分析

幼儿方面:随着近年来,木工活动走进各大幼儿园,孩子们在木工坊活动中已经掌握了木工的基本技能,如:敲,钉,拔,量,锯等。但这些已不能满足幼儿的能力发展,他们极度渴望挑战高难度活动,完成更加精细化的创新作品。

教师方面:幼儿在活动中提出了新的需求,教师应该适时的、科学的给予回应。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兴趣爱好,发现和创设最适合幼儿的木工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下面以幼儿园大班孩子“木钉绕线画”主题活动为例,阐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领,以此激发幼儿自主探索,深度学习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学习

首先为了创设“问题”,教师采取了相应措施。

例如在一次木工坊活动中教师向幼儿展示了一副木钉绕线画作品——天鹅。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住纷纷表达了对作品的喜爱,同时也激发出了创作欲望:怎么绕线的?怎么钉钉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了第一个问题:

木钉绕线画的步骤

通过幼儿的讨论,得出以下步骤:

1.在木板上设计图案

2.沿图案轮廓用钉子钉出基本形状

3.用线沿基本形状绕线

接下来孩子们进行了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如:如何构图?如何钉钉子?如何绕线?在反复的探索,总结,反思中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得出了相应的最优策略。譬如,构图时图案要设计的大小适中,钉钉子的环节要注意钉子之间的间隔距离均匀,绕线时要尽量规律有序等。

在问题情境的牵引下,孩子们自主探索,不断总结、反思,解决问题,创作了许多作品:绕线花卷,爷爷的眼镜,彩色小蝴蝶,爱心,高高的房子等。更重要的收获是他们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提升,如:动手操作,语言交流,创新表现,合作交往等。

二、思考问题,持续探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幼儿对木钉绕线画由“不会”转变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累了探索经验也激发出了更多的探索欲望,于是他们在探索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支架的制作

1.发现问题

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作品总是被平放在作品栏上不便于欣赏。

2.展开讨论,寻找策略

结合生活经验,幼儿以家中的相框摆件为启发,认为可以制作支架将作品支撑起来。教师把握此次教育契机鼓励幼儿大胆实践。

3.出现问题

怎样制作支架呢?

4.解决问题

有了前期经验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幼儿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测量-锯-定位-连接。

5.实践成果

幼儿将他们的制作命名为:单脚支架,双脚支架,统称为“固定支架”。

在问题情境中,幼儿发现问题、寻找策略、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迁移的能力等。

三、问题冲突不断,幼儿探索不懈

活动支架的制作

背景介绍——在最近两周的观察中,西西的支架一直没有钉进去,他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支架中,高投入的工作中……遇到困难没有退缩,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这引起了教师的注意。

第三周观察:

西西:我的支架总钉不进去……

教师:为什么?

西西:木块太硬了钉子钉不进去

教师:怎么办?

西西:……

西西主动向教师发出了求助信号,同时有的孩子反应有了支架不好携带、收放!

教师的支持:集中讨论、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支架。

最終幼儿在一次一次的合作,总结,反思,经验迁移中制作出-活动支架。

随着幼儿探索经验的不断丰富,愈来愈多的幼儿在探索中有了新的需求,他们在概念框架中不断探索,经验得到再一次的升华:思维品质,数学认知,空间方位,感知几何等。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时,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中提到:让学生独立探索。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有,后面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综上所述,一开始是由孩子的兴趣引发了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明锐的观察力,及时判断问题的价值意义,把握教育的契机。幼儿在问题情景中,主动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同伴和教师的建议,尝试用有效的的方法去寻求答案,逐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积极的探索者,认真的思考者。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获得探索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从教与学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真实问题的发现者、问题价值的判断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经验建构的促成者、关键信息的提取者。

参考文献:

[1]宋慧慧.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3]王秀玲.《小小木工坊——幼儿园木工坊的建设与利用》.

[4]维果斯基.“支架式教学”理论.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问题情境深度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