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也从课本知识的单一灌输转变为了教授学生学习技能、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意识和态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觉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活动中,从而有利于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下面,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数学;趣味;生活;探究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及应试技巧的灌输,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进而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立足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与创设,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自主的、灵动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且更加倾向于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趣味场景中,而非通过机械地背誦和记忆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之初,教师应立足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之初,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者对国王说道:“请在第一个格子里放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都要是前一格的2倍,直到放满64格。按照目前世界上小麦年产量6亿吨,千粒麦粒的质量为40g计算,你认为国王能满足他的要求吗?为什么?”如此,通过以一则趣味故事导入新课,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新知的迫切愿望,这便为新课教学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以更好地服务生活、改善生活。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重新搭建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来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加强对学生学科观念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极富生活气息的问题:“在一天夜晚,从某水库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条电话线路长达10千米,而且每隔5米就有一根电线杆。通常情况下,需要维修工人爬上电线杆挨个进行故障测试。但是这种做法既费时,又费力。如果你是维修工人,你会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这样,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和应用意识。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究学习的开展。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教师应力图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自主获取新知识,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这部分内容时,为在根本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做10次投硬币实验,即在离桌面相同的高度将硬币自由落下,同时将总共投掷次数和正面朝上的次数记录下来。在实验结束后,我引入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将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汇总,进而制作了一张“投硬币实验数据分析表”。接下来,我向学生提问道:“正面频率栏和累计正面频率栏的数据有什么变化规律和不同之处?你还能够根据以上得到的实验数据得出怎样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在组内展开交流探讨。如此,通过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并在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熟悉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侯小恒.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1):13-15.
[2]张方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