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英
摘 要:小学数学的学习,往往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思想的阶段。数学思想是数学课程学习的精髓,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数学思想之后,结合教师教授的数学技巧,才能把数学这门课学好。在未来的初中课程与高中课程中,才会有一个从量到质的改变。本文通过简单的阐述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合理的使用数学思想,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渗透
引言:和其他的任何课程一样,数学的学习,也有他自己的体系和最至关重要的数学思想。每一门课只有掌握到课程中的重要思想,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对数学的学习才能做到毫无偏差。小学数学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刚刚接触到数学的时候就开始做好数学思想的基础工作,才能在小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应用自如。
一、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碰到很多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思想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小学生碰到问题之后,能够用数学中学到的思想,例如归纳,分类,转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找到问题的关键并解决问题,意味着学生已经对数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认识。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继续学习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中碰到的问题能够进行自主的归纳和总结,从而进一步对数学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入[1]。
二、数学思想的教学渗透
1、数形结合,开拓解题方法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难免会碰到图形的学习。例如,长方形、圆形等。当然数学不可避免的数字是一定会存在的。因此,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解题过程中,就常常被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图形的有关知识点时,往往就会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给学生开拓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就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如何将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的问题。例如公园内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它的面积是多少?单纯的图形是无法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向同学们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图形上标注出平行四边形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图形和数字结合能够加快解题速度的好处,给小学生带来开拓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减少抽象思维的使用[2]。
2、数学归纳,理清知识点
数学归纳的思想在数学这一门教学过程中被普遍的应用。例如数字运算,小学生接触数学是从0到10的加减乘除开始的,随后便扩展到100以内,再后来就是更庞大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到的是相同的数学思想,即都是数字通过加减乘除的规则运算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对数学内容的归纳,无论数字如何的改变,只要知道在运算过程中的运算顺序,清楚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等数学的思想,归纳总结之后,数学计算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再例如小学整个阶段过程中会学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如此多的面积计算公式需要背诵,对学生来说是一项繁重的负担,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渗透数学归纳的思想,通过对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归纳,可以总结为长×宽等于面积的通用公式,帮助学生理清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学生可以在通用公式上进行一系列的知识点回顾,不易忘记。同时加强学生对面积计算问题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容。
3、符号思想,具备数学基本常识
数学的学习不仅需要归纳总结,对于最基础的符号的运用,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必备技能。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对符号的学习不那么重视,在考试过程中,碰到没有学过的符号或教师教过但没有引起重视的符号往往就会严重影响学生解题的能力,导致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渗透对符号思想的教学,让学生重视符号的应用,明白每个数学符号的意义,对数学解题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小学生刚接触到数学时,教师就会教学生如何运用加法符号和减法符号。随着年既的不断增加,学生需要学会乘法符号和除法符号的运用。除此之外,还要对括号的应用进行认识,明确括号位置的改变会严重影响计算的结果。再比如学习到三角形的知识点时,教师就会使用三角符号来表示每个角的角度,在学习圆的过程中,教师会用π来表示圆周率。而这些符号的知识点,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清楚明白并能进行自如的应用,否则不能够做到正确的题目解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结束语
数学思想是几百年来对数学学习的高度浓缩,是数学这门课的精神所在。小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对很多教师讲授的数学解题技巧可能已经遗忘,但在数学中学到的数学思想却已经深刻的映入脑海,伴随一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确保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数学思想对人的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涛. 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56(5):52-53.
[2]黄伯钊. 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浅析[J]. 新课程(中), 2018,23(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