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济宁地区传统武术的因素分析

2019-09-10 14:25朱猛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济宁水浒传统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7-13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梦,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教育、经济、审美等功能。济宁地区的传统武术具有特殊的位置,他的历程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缩影,由过去的百花齐放,到如今的许多传统武术已经失传或者面临失传的境地。所以研究影响济宁地区传统武术的因素,不仅有利于济宁地区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而且对其他地区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下面就影响济宁地区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1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必定孕育着不同风格的武术。济宁地区总体地形平坦开阔,不管是套路练习还是实战搏斗,双方都可以较大幅度地闪展腾挪,动作风格都是大开大合,舒展大方。更擅长利用自身的优势,弹、蹬、踹、铲、勾的长击腿法更是运用得淋漓尽致。不像南方因为河流、湖泊众多,多丘陵地带,地势狭窄而不平。首要考虑自身的稳定性,同时考虑自身体质的因素,腿起半边空,很少有大开大合的腿法。更多地要求动作矫健而步伐急促多变,诠释了“一寸短一寸险”的内涵。

中国有句古话“穷文富武,武不受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济宁地区丰富的物产,繁荣的经济为济宁地区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温床。有些富豪人家,为了防土匪,便会重金请拳师看家护院。这对武术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能够潜心研究武艺者,不一定是大富大贵,但一定是衣食无忧之人。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为济宁地区的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儒家思想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在我国封建社会占着统治地位,孔子不仅强调“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思想,也很注重体育的重要性,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文武兼备。孔子强调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御”和“射”就是武艺。

济宁地区的传统武术更是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对武德要求更高。崇尚武德是武林人士的优良传统,表现在习武与修身、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儒学和武术家都把自身的完善当作生命最高的意义。练习武术是一种积极的入世行为,主动练武强身,心中有浩然之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外练武艺,内塑高尚的人格。

儒家思想激发了古代习武者对“舍生取义”的追求,趋利当趋天下利,要有胸怀天下的精神。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当民族处于危亡之际,就有英雄豪杰挺身而出,杀身成仁,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抗日期间,梁山武术高手王传俭、王俊山、李相山等爱国人士,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凭借自己的武艺和智慧,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多次成功进行暗杀,让敌军心惊胆战,魂飞魄散。

儒家要求克己正身,以君子的标准去收徒弟,济宁地区的武术的传承,对徒弟要求很高,必须考察徒弟的品性,未曾习武先习德。心地善良,胸襟宽阔,谦恭稳健之君子方可为徒,拜师仪式一般也很庄严隆重。例如,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子午门功夫特别注重师徒关系,“叛逆师门者,人人得而诛之”,无论是技法特点还是门规戒约,都表现出浓郁的儒家文化底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众多拳种的流行,无不体现济宁地区海纳百川的精神。

3水浒文化

水浒文化是水浒区域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总称。水浒地域处于齐鲁大地,受当地黄河流域文化、齐鲁大地儒家与兵家思想的熏陶,水浒文化自然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崇文尚武、不畏权贵、爱恨分明、见义勇为是水浒文化最大的特色。虽然每位英雄行侠仗义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忠义”,把这种精神凌驾于生命之上。

济宁地区深受水浒文化的影响,每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从小便对武术有着无限的崇拜和热爱。每到冬季农闲时,群众便会会聚,一起切磋武艺。夏天在大的空地挖一地窖,当作武场。武术成为济宁人生活的一部分,形成武术繁荣的大好局面。

4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土壤

在中华文化的海洋里,济宁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她像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会发现灿烂的光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开启中华文明的始祖文化,三皇五帝等人的足迹與济宁密切相关。有影响中华文明前进方向的儒家文化,有以开放融合为特色的运河文化,有忠义千秋的水浒文化,有至死不渝的梁祝文化,有以铁道游击队为代表的现代革命文化。儒、释、道、兵、农、医百花齐放,文哲史、宗教、教育、科技、艺术、科技百家争鸣。“上层”与“下层”文化同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共存,东西南北文化交融。传统与外来文化争鸣,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交映,既有特色,又有多元的特性。

济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交映,文化景观丰富,有伏羲陵、少昊陵、“三孔”“三孟”、颜庙、曾庙、济宁崇觉寺铁塔、兖州兴隆寺塔、张良墓、摩崖刻经和佛照相众多。济宁自古有四爻、八景、三塔、七寺、十八阁、七十二衙门之称,城区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分布城关各处。济宁也是“非遗”大市,如祭孔大典、麒麟传说、山东梆子、鲁西南鼓吹乐、鲁锦制作技艺、嘉祥石雕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微山渔家虎头服饰、山东渔鼓、梁山武术等36个项目入选省级文化保护名录。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丰富的文化是武术能够繁盛的保障,文化昌盛武术才能够生长。

中国传统文化由统治阶级的士文化和被统治阶级的俗文化组成,从武术的内容和性质来看,武术应该属于俗文化。不管从武术的服饰、基本技法还是武术理论体系,都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间置教头,习兵仗,聚为社,常常聚众习武,武术扎根和渗透于黎民百姓生活之中。民俗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影响是深刻的,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武术的价值内容等发生一些改变,但是其俗文化的特征依然存在,这也是广大民众对传统武术怀有特殊感情的基础。

作者简介:

朱猛(1990.12—),男,汉族,山东微山,助教,硕士研究生,济宁医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济宁水浒传统武术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四大名著趣解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济宁有线“屏屏通”便民惠民生
社会 “水浒”化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