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家和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挥,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方法,因材施教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如何实现因材施教进行系统的研究,了解因材施教的教学背景以及实践意义,并对于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实施进行探究,为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落实提供科学的建议,从而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因材施教;实践对策
引言:
高中数学是比较重要的学科,现阶段高中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了能促进高中数学的高效,在教學中还需要凸显基础性、实用性以及创新性的目标,让学生能够牢牢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教师要提升对学生个体的关注,通过因材施教来更好地教育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更专业化的培养,提高现阶段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
一、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均衡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特点,无论是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还是未来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高中阶段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务实基础,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因材施教之所以能够得到教师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主要在素质背景下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均衡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教师通过因材施教,将教学教点集中在学生主体上,了解学生的特色以及学习需求,承认学生个体所存在的差异性。可以让高中数学的教学兼顾整体,又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化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往往存在差异化的现象,学生数学成绩参差不齐,很难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而通过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落实,将教学精力集中在我们每一个学生个体上,针对学生主体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同学能够吸收学习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让班级内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得到显著的进步,缩小学生的层次,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成绩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实践方法探究
(一)科学树立因材施教教学目标
为了充分落实好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工作,教师要基于学生个体化发展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科学树立因材施教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树立要紧随素质教育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例如:班级内数学基础牢固,数学成绩高的部分学生,要关注学生数学潜能的挖掘,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力,而对于班级内成绩靠后的部分同学,要将教学目标和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方面,牢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关注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除此之外,在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确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奖惩方案的设计,对于学习基础薄弱个性比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而对于惰性比较强的同学,教师要适当的督促和监督,这可以进一步提升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节中落实因材施教
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落实,首先要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科学分类,学习成员要合理搭配,能够保证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互帮互助,对于学生的分类标准可以通过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保证不同组别的同学个性能够得到有效地激发,能够优势互补,这种归类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激发,可以为因材施教的落实奠定基础。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因材施教,要充分保证对每一个学生主体都能公平对待,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做好知识点的渗透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三)设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数学成绩的提升和知识点的巩固要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来完成,在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针对主体差异性设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于数学成绩靠后的学生,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要以知识点的巩固为要点,所选择的题型要能和高中数学知识点相衔接,在数学题的练习中来更好地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而对于成绩靠前的学生教师在练习题的布置中要选择难度较高,并且思维能力比较强的题型,对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数学学习的思路也能够更好地拓展,这对于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实施会提供有效保障,让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得到科学的引导,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特色,让成绩与专业素养得到双重的提升,数学知识更好的积累。
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阐述和分析,对于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实施,笔者提供了实践的思路和想法,高中数学因材施教是对于学生更好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本的思想,将教学方案的设计更加具体化,能够更加全面的提升高中数学的成绩,这是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探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于学生高中数学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乃至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涛.因材施教——高中数学差异性教学方法漫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17.
[2]张凯.浅析因材施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7(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