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玲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是综合考查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将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整合的方式是检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在数学教学中,各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知识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学生掌握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才能够顺利解决应用题。本文从应用题的教学入手,主要依据“强化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融入画图解题,明确题目要求”三个方面讨论了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分析后得出:应用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理解题意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为单一,学生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解题思路单一,看到相似的应用题就采取以往的解题方式,导致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发散等等。这说明,应用题的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提出以下几种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
在应用题的讲解和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审题、标注、梳理、解决问题、验算等阶段来学习应用题,将题目的解题思路放大,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解题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学生的解题思路,并针对题目的梳理来渗透解题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理解问题,得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从A港到B港的距离为320km,同时从A港和B港驶出一艘货船,两艘货船相对而行,其中一艘的行驶速度为35km/h,另一艘的速度为25km/h,问这两艘货船什么时候能够相遇。针对这种“相遇”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在拿到这道应用题时就将题目中涉及的关键字标注出来,如320km、相对、35km/h、25km/h、相遇等,并根据这些重点梳理题目的结构以及解题思路,最终将解题步骤写出来并进行计算。学生在审题和解题的过程中会认识到“相遇”问题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同时,严谨、规范的解题步骤也会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解题思路,逐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不足,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加偏向于感性的认知,这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感觉解题太难。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从熟知的内容开始进行应用题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主要是激起学生参与解题的欲望,使得学生依据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讲解两步骤的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题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的重合,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原题为:明明带30元去买了3支笔,每支5元,还剩多少元?变式后的题目为:我们班上的秦浩宇同学在上次的数学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为了奖励他,爸爸给了他30元让他去买文具。秦浩宇共买了5个练习册,每个7元,爸爸给的钱够吗?与原题相比,变式后的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性更大,能够让学生在审题时就产生迫切地解决问题的想法,而顺利解题后的成就感也能够促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应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
三、融入画图解题,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是审题上的题目要求的不明晰,还是题目结构的不明确等,都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解题方法的选择,容易使得学生的解题过程出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解题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如画图,就可以将题目中的无关信息或干扰信息屏蔽掉,简化解题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例题“张洪嘉同学总共有11个数学本子,用完的本子有5个,那么还没用的本子有多少个?”中,学生可以将题目中涉及的本子用“○”画出来,每用完一个本子就在“○”上打一个“×”,这道题共用了5个本子,最后剩余的没有划“×”的就是题目中的要求。这种方式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更加奏效,他们会在逐步的推理和计算中逐渐摸索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总之,小学阶段的应用题目主要是让学生在计算和思考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突出學生的主体性,也要格外重视自己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学生的审题及解题步骤上进行适当的干预,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其次,在讲解题目时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以精心设计的题目来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最后,丰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尽量简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减少学生面对应用题的紧张感和压力。
参考文献:
[1]江腊九.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7(27):117.
[2]李汉朝.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