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何为文化?对于这一点,人们都有自己的理解,文化不是具象的,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产物。世界各国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习俗、服饰、美食等属于乌市文化,而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也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是其不断发展、进步的根基,也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创新发展
引言
正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内圣”,民族复兴则是“外王”,对于民族文化来说,不仅要求“内圣”的坚固,还需要考虑到“外王”的迭代更新。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之路,传统文化如长江之水延绵不绝,一代代中国人在中华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下努力奋进,形成了坚固的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如佳酿,时间愈久,愈是香气怡人。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对于世界、生命的认知与感受,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的体现”[1],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所提出的发展观点,可见,想要保证国家进步能够更得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传统文化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应将其提到国家戰略的高度,从而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在中国人一代代成长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结合道、佛二家一同形成整体框架,并融合价值趋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与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共同组成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思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理念与规范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参照。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再加上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2]。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肆虐,“地沟油”、“毒奶粉”、“豆腐渣工程”等不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良知正遭受考验;传统工艺的流失、非遗传承后继无人....年轻人热衷于西方情人节、圣诞节,忽视中华传统节日等,不禁让人深思:传统文化究竟应当如何传承。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笔者认为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对于一些合理的、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优质内容”,应充分吸收与积极发扬,而对于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背离、不科学、体现出封建主义的“糟粕”应予以摒弃。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作为主干内容,儒家文化提倡的是“仁者爱人”的理念,强调人与人相处要相互尊重与信任。儒家文化还提出“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是善性的,提倡人应当奋发图强、积极入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3]。道家文化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直到今天还在警示我们应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总的来说,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精华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分辨、思考与正确地进行传承。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途径
从政府的角度讲,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被提到战略高度,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基于本国国情、参考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提供动力;从民众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关乎每个中国人的大事,在这种社会现状之下,我们应当共同努力,积极提高国家形象,积极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在校大学生是民族发展的未来,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对于在校大学生,应系统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递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社团等方式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4];从社会的角度讲,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媒体应当乘势而上,利用信息化的高效性和其传播优势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造势,使整个社会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热潮,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大事。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放眼世界,对于外来文化应持有正确的态度,打开思想、不拘泥于形式,吸收可取部分,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越来越多地留下精华部分。
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军事与政治等方面的进步意义非凡,特别是在竞争形势愈发严峻的现代社会,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作为核心竞争力,文化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发展息息相关。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也应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文化传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促进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马琰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同行,2016.(15).
[2]陶建群.传承创新传统文化须向基层延伸[J].人民论坛,2016(04).
[3]杨生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J].新视野,2016.(11).
[4]张蕾蕾.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的养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6).
作者简介:
郑亚赏,女,汉族,籍贯:山东省,学历:本科,延边大学临床医学 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