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鹏
摘 要:现如今,更多的高中生物教师意识到了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有效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在努力将其落到实处,但不得不說,囿于种种因素,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重教轻学,只顾教书,不顾指导学生……整体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鉴于此,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就如何构建更有效的高中生物课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给出了几点参考策略,希望能够为更多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实践工作的展开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构建策略;案例分析
立足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找到现存的问题和不足,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更多新的更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此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迫切而重要,是时代赋予我们一线教师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落到实处。因此,本人在研读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探究。
一、趣味导入中激发探索欲望
仔细分析和探究高中生物知识,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乐趣,蕴含着很多的奥秘,能够更好的为我们生活服务,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但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都觉得生物比较枯燥、难懂,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记忆的点很多,殊不知,如果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自然能够印象深刻,不用死记硬背,也能够收获不错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个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生物学习习惯,有助于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而采用趣味的语言、故事、游戏等来导入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将其落到实处。
例如,我在教学“遗传规律”这一内容时,一上课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听起来又滑稽、有搞笑的故事:一对双眼皮的夫妻,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这时候孩子的父亲就想我们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这是会遗传的,孩子怎么可能是单眼皮呢?孩子是不是我的亲身骨肉?于是去质问自己的妻子,妻子听到后大发雷霆,觉得他怎么会有这么荒唐的想法,于是夫妻之间开始了争吵,那这个孩子究竟是不是这对夫妻亲生的呢?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学生们都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此时,我在展开“遗传规律”内容的讲解,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最终收获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二、问题探究中深入理解
问题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探究更深奥生物知识的有效力量,同时,不断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一线教师的神圣使命,更是学生获得更理想生物学习效果所必备的基本功。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学生所处学习状态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顺利的解决更多的问题,更好的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时,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之后一上课就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两个问题:染色体是细胞核中主要的和遗传有关的结构,那么它主要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那么哪种物质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呢?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既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需要重点探究和学习的内容,之后,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则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经过探究之后,知道自己薄弱和优待提高的地方,自然会更认真的听,最终达到了比较高效的学习效果。
三、微课应用中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是新时代的今天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工具,时间短,内容精,打破了时间、空间对学生学习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实现自主学习,经实践证明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实际展开高中生物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巧妙的制作微课,将一些重难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去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减数分裂”这一内容时,就录制了微视频,视频中以Flash动画的形式呈现出了细胞的分裂过程,并且有相应的分解图,而且就减数分裂涉及到的概念、有什么特点、容易出什么样的考试题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通过形象、动态的画面,以及简洁明了的表格,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知识点,最终当然收获了更高效的生物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努力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让当代高中生收获更好的生物学习效果,是时代赋予我们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将其落到实处,但这并非一件易事,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实践、探索、总结的过程,本文所做的研究不够细致,所给出的趣味导入、问题探究、应用微课三个策略仅仅是对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个人认为比较实用、可行的三个策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到相关内容的研究中来,共同为学生收获更好的生物学习效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构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12.
[2]贾景荣.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8(22):69.
[3]陶秀英.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8(2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