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9-09-10 08:55苟光鸿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教学有效性

苟光鸿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实施,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被提到日程中来,并被作为重要的目标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来说,它的教學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质,使之在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受到良好道德思想的熏陶,成长为正直、善良的人。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之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课外实践

以“犯罪”“轻生”等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青少年儿童在其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处于大好年华的学生选择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所在,还是道德观念的缺失造成的。因而在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究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开展情景创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亦是如此。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及思维的开发,致使学生对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而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寻求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情景创设法作为近年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注意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借助多媒体或是各种生活化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例如,以《诚信是金》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课堂伊始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电视节目《非你莫属》的视频,视频讲述了一个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找工作、应聘的过程,他品学兼优、精明能干,有着丰富的学识、才华和经历,然而却因为有三次坐火车“逃票”的经历被灭灯,无人赏识。视频播放至此,我将其暂停,让学生围绕视频的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思考这名“海龟”被刷下来的原因,并顺势引入“诚信”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其中,顺势开展了教学活动。如此,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

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学生交流合作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新课改倡导并强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它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出发,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学习。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活动时,我就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了小组合作教学。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询、搜集资料,将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我国的五个自治区等相关内容搜集起来,在课堂上,让各小组派出代表来汇报各自小组的课前学习效果,阐述各小组对于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各个民族有哪些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最后我再对各小组所说的内容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并将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此,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推动着课堂教学朝着顺利的方向进展下去。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道德认知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品质的学科来说,尤其如此。受年龄及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小学生易对外界新鲜、奇特的事物感兴趣,理论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并验证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以《美丽的生命》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师可以在完成课文知识的讲解活动后,组织学生到动物园或是植物园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种类动物或是植物的名称,它们的生长、生活习性,并鼓励学生自己养一盆花,或是养一只小动物,亲自体会生命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又如,为了培养学生珍惜、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可以在完成《我们的生命》一课知识的讲解活动后,带领学生到革命先烈博物馆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献血换来的,应当倍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或是敬老院献爱心,帮助无家可归的老人或是儿童,使学生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体会到真、善、美的意义所在。如此,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修养,将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了出来。

总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及学生对课堂的积极主动参与。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不断寻求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以往灌输式、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及良好品德的培养,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生机,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不断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8).

[2]吴天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教学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