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摘 要:高校是面向社会各界培育优秀人才重要教育机构,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核心素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其中就业能力是综合性较强学生需具备素质之一,囊括心理素质、创新实践能力、专业素养、集体意识、职业精神等核心素养,这就需要高校在输出知识及技能基础上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展开育人活动。其中,社团活动是学生锻炼自己、接触社会途径之一,可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本文通过探析高校社团活动现况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期提高高校人才培育质量。
关键词:高校;社团活动;就业;影响
调查高校社团活动现况并探析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有如下价值:第一,总结高校丰富多元的育人经验,为高校创新社团活动形式,科学输出立德树人精神给予启发,使高校教学活动更具有效性;第二,了解学生心理诉求,明晰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状态,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设计更优社团活动,确保社团活动以人为本、科学高效;第三,探析社团活动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在关联,以培育“双创”人才为先导将社团活动视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平台,使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被新时代所接纳的优秀人才。基于此,为使高校人才培育水准得以提升,针对高校社团活动现况进行调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予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社团活动现况调查
1.调查目的。了解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现况、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需求,旨在为分析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提供依据,指引高效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2.调查对象。某校社团部分成员。
3.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及随机访谈方式针对在校社团成员进行调查。以社团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60份,问卷回收率约为86.7%,男生、女生比例基本持平。访谈对象在各个社团中随机抽选,囊括街舞社团、诗文社团、篮球社团等。
4.调查结果。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超90%学生为充实业余生活,展现自我风采参加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提升个人能力,扩大交友圈同时可以收获快乐。其中,80%学生表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个人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等能力得以提升;50%学生表示自信心明显增强;75%学生表示在社团内结交许多朋友;45%学生表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习到许多知识,如国学、象棋、舞蹈知识、演奏技巧等,在“玩”中“学”,使学生知识体系更为完善;86%学生认为社团是其步入社会的踏板,在集体中能够看清自己的位置,通过协作互助完成活动任务,赋予自身社会属性;35%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提升个人身体素质。另有30%学生认为高校社团活动形式单一、时间较短、针对性差,无法展现个人风采,社团活动质量有待提升;25%学生虽然报名参加社团,但却并未积极主动参与相关活动,主要根据兴趣喜好及学习规划有选择性的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参与率随之降低。
5.调查分析。通过对高校社团活动现况进行调查及访问可知,直接关注“双创”的社团几乎没有,虽然学校设有“外联部”,但主要针对需要兼职学生提供部分帮助,并未围绕就业创业展开日常活动。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有所收获,个人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主要源于社团活动丰富多元,由学生自主策划、设计、组织、实践,期间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基于社团活动在协调学业与社团活动时间、社团活动内容与学生兴趣喜好、社团活动与学生就业需求等关系层面存在阻力,使高校社团活动效果各异,造成部分学生丧失社团活动自主性,无法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社团活动形式僵化等后果[1]。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1.点燃创新热情,展现个人风采。在高校街舞社团、戏剧社团、文学社等较受欢迎,在社团中学生为使活动更具实效性,通过民主、平等方式各抒己见,共同设计探究活动内容,摆脱原有学习体系,学生之间探讨互动,有效展现个人风采,通过观察他人表现亦明晰自身缺点,为学生提升个人素质奠定基础。例如,戏剧社学生在编排剧本时加入自身想法,通过创新使戏剧情节更具张力,学生表现力更强,将学生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视为剧本创编资源,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在创业就业过程中创新能力必不可少,是企业考量人才关键指标之一,同时良好的个人形象会给应聘企业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求职成功几率得以提升,继而通过社团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2.增强实践能力,将知识技能化为己用。基于社團活动由学生组织规划予以实施,孵化活动项目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从活动设计到贯彻落实均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考验,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技能化为己用,通过反观社团活动成果明晰自身学习实践薄弱环节,以此为由探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向。例如,高校英语社团学生设计开展英文电影配音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英语知识学习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跨文化互动能力等素养,继而使学生可以将英语知识化为己用,通过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有效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奠定基础[2]。
3.基础能力有所提升,为就业铺平道路。面试是就业的第一关,听懂面试人员的问题且可以妥善解答相关问题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前提,这就需要学生懂得倾听、学会分析、善于表达。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群体为达成共识协同完成活动任务不断输出个人观点,在讨论、争议、总结过程中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沟通技巧,通过倾听对他人意图有所了解,自我认知能力得以提高,一方面可在沟通交互中找准自身位置,另一方面可通过自我管理落实社团活动目标,使学生基础社交能力有所提升,助力学生通过面试成功叩开企业之门。
4.健全人格,疏解压力。社团活动是集体活动,学生需在集体意识加持下展开相关活动,避免社团犹如一盘散沙且无法达成活动目标,在学生参与互动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自信心、责任感、思维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在互帮互助、平等尊重状态下使学生人格品质更优,摒弃自私自利、独断专行、任性等不良性格,继而使学生人格更加健全,能够以良好心态面对就业创业考验。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在与同伴开展相关活动时会收获成功喜悦,达到帮助学生疏解学习压力目的,学生心理素质更强,使学生有能力承担就业创业压力[3]。
三、高校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方略
通过对高校社团活动现况及其对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知,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提升创新实践、社交、自信等素养,同时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强大内心,疏解成长压力,继而以良好心态迎接就业创业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在明晰社团活动育人有效性基础上不断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使社团活动更具育人成效。
1.丰富社团活动形式,将社团活动与学生专业发展关联在一起。高校在发展普适性较强的社团活动基础上需根据学生专业发展切实需求作出调整,引导学生根据专业创设社团,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围绕营销实训开展社团活动,如在校内创建跳蚤市场,邀请同学将无用且有价值物品放在指定区域内售卖,旨在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还可组织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创设“校内食堂最受欢迎菜品”、“图书借阅率TOP5”等调研主题,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将学生兴趣与专业知识技能关联在一起,使学生可以通过活动提高专业能力,为其成功就业创业给予支持[4]。
2.提高高校社团活动管理质量。一方面高校社团活动应为学生搭建民主、自由、和谐、稳定社团活动平台,根据学生活动需求优化配置管理资源,为学生完成社团活动任务扫除障碍,另一方面高校需在“校政企”合作育人理念加持下做好干预性管理工作,面向社团活动输出新时代社会及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切实需求,充实社团活动内涵,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例如,高校可在企业帮助下鼓励学生围绕所学专业从社团出发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将社团成员视为“双创”小组,共同设计并实践创新创业课题,高校可组织开展评选活动,通过管理孵化有价值、可行性强的“双创”课题,帮助学生攻克创新创业难关,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就业实力,使社团活动科学管理行为成为连接学生与企业的纽带,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干预性管理活动基础上建立健全交互体系,向内积极了解学生心声,根据学生喜好打造特色社团,向外掌握市场动向,解读国家人才培育政策,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合作育人关系,使高校社团管理有据可依、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目的。
3.加大社团活动研究力度,完善社团活动评价机制。高校需定期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分析、全面统计明晰学生社团活动参与诉求,对学生心理、能力、知识在社团活动中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以此为由进行评价,针对社团活动质量予以剖析,确保学生不仅可在社团活动中感到乐趣、轻松愉悦,还能提升综合素养,渗透立德树人精神。例如,高校可在“校政企”协同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基础上将政府机构、企业设为评价主体之一,针对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予以全方位解读,为引入政府育人观念、企业用人需求铺平道路,使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找准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方向,完善其学习体系,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使高校人才培育质量得以提高其需重视社团活动,丰富社团活动形式,将社团活动与学生专业发展关联在一起,提高高校社团活动管理质量,加大社团活动研究力度,完善社团活动评价机制,使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自信心、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健全人格、强大内心加持下开拓进取,继而助其实现就业创业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少芳.山西省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2):126-128.
[2]李恪軒.社团活动对于高校新生的影响研究[J].才智,2018(29):164.
[3]文雯,曹志敏,徐若尧,等.西藏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调查研究 ——以西藏大学为例[J].西藏科技,2019(3):26-29.
[4]戴舒.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8(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