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芳
摘 要:一节数学课,讲授环节基本是在师生的问与答中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教师及时吸收课堂反馈信息,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提问 思维 课堂教学 技巧
【中图分类号】G 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8-0073-01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课堂体现在师生互动上,而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是一问一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恰当的课堂提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谈谈本人的看法。
1.你提问要一问到底,发掘出数学问题的核心
数学知识逻辑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在讲解例题时通常要通过互动提问来进行,在提问过程中要一问到底,将一道题讲通讲透,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掌握知識。
教学片段一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的底角相等。
学生1板演
证明:如图,作⊿ABC的中线AD,
∵在⊿ABD与⊿ACD中 AB=AC,
BD=CD,AD=AD
∴⊿ABD≌⊿ACD(SSS)
∴∠B=∠C
教师再问: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2:还可以作BC边上的高AD,然后得到两个RT三角形,用斜边直角边(HL)AB=AC,AD=AD,判定⊿ABD与⊿ACD全等,就得到∠B=∠C了。
学生3:还可以作∠BAC的角平分线AD,然后得到两个三角形,用边角边(SAS)AB=AC,∠BAD=∠CAD,AD=AD,判定⊿ABD与⊿ACD全等,就得到∠B=∠C了。
这节课通过教师的一问再问得到多种方法解题,并引导学生推导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等腰三角形的的底角相等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一问紧接一问,由此及彼,慢慢将题目的核心发掘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一问一答中,激发学生去思考,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提问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掘出题目的核心“三线合一”。
2.提问要学会“等待”,让学生充分思考
一节40分钟的课堂教师既要讲授新课,又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在现在提倡“精讲多练”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为了节省时间,刚提了问题,学生还在思考时,教师就匆匆的引导出答案。答案虽然有了,但基本是教师“灌”给学生的,这样的提问往往会失去效果。想得到想要的答案,必须要学会“等待”。
教学片段二
去括号法则的教学中,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得到2个等式:
(1)a+(b-c)=a+b-c. (2)a-(b+c)=a-b-c.
提问:①观察(1)(2)式,等号的左,右两边都表示相同的量,你认为那个表达更好(简洁)?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如果你将左边的括号去掉变成右边的形式呢?这时“等待”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得到答案而作下列引导:
第一,观察(1)(2)式去掉括号后:b,c的括号是不是改变了?
第二,学生回答(是,否)后讲解去括号法则。
提问要能体现教材的重难点,有利于攻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提一些关键问题后要学会“等待”,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助于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等”是为了得到期待的答案,把握知识的模糊点,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对知识进行定位。同时提问的时机要准,等待时间也要掌握好。
3.提问要有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直达问题要点
数学知识逻辑关系密切,环环相扣,系统性强。数学学习心理认为,数学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结合点,准确定位切入口。所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层层深入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实质。
教学片段三:
在初二《勾股定理》这一章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老师先问1:为什么3、4、5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不够一分钟,又提问题2: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呢?不够一分钟,又提出问题3:若三角形的三边为α,b,c,有α2+ b2= c2,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怎样证明?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且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是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问,直到学生明白带着问题去学习,找出答案为止。追问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直至达到准确、严谨、深刻的理解为目的。
“疑问”是发现之母,数学课堂上的一问一答无不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怎样问才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确实是一门艺术。以问的方式,让有效教学向纵深推进,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田淑元.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速读(中旬),2014
[2]牛平平.浅谈提问在数学课的作用[J].读写算(数学教学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