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

2019-09-10 07:22邹德美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作业设计高中

邹德美

摘 要:虽然课改在不断地深入,但历史作业的设计没有突破原来的瓶颈,仍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这对学生的思维深度的训练远远不够。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尝试设计分层作业,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作业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核心素养做出了分层培养的设计,本文试图以《工业革命》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探索新课标中核心素养落实的具体路径。

一、确定作业设计目标,巧用活化教材资源

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学界一般认为,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在这近100年的时间里,生产技术的革新由一个部门迅速扩展到多个部门,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的历史教学,“工业革命”都至关重要,所以如何通过各种史料把事件放到当时的空间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并落实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这样的唯物史观,以及借鉴历史,思考如何为发展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对上述历史问题的理解,并培养他们探究重大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但问题是,无论是文字史料还是图片,都只是讲述史实,没有结论。一线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某个问题有着很深刻的研究,所以在讲课的时候会涉及很多,但是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畴,或者说,对于某一问题过于深入的研究会冲淡整个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影响;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一线教师接受了“只是教教材”的观点。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因此笔者在作业设计中,巧用活用教学素材,让学生利用手头现有的“佐料”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如何运用教材资源,恰当引导学生,关键在于巧妙地选材和设问,也就是“怎么样”“怎么问”,下面这个课后作业试题就是笔者以教材上的原有史料作为主要依据,基于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进行设计的。

问题一: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国的崛起总是伴随着创新事件的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

材料二: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论正确)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时空背景,理解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从中把握相关史实之间的时空联系,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对历史事实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界定。把三者联系在一起重新定位国家发展的需求,既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探索分层评价,凸显思维培养

预设层次1:学生能从材料中还原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和影响,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根据材料二可以概括出英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而新的政治制度需要“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扫清了政治障碍。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的水平1,即能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符合史料实证的水平1,即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符合历史解释的水平1,即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预设层次2:学生能把握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三者之间的时空联系,认识到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开始主导世界,并开始原始积累,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同时二者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符合历史学科素养时空观念的水平2,即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符合史料实证的水平2,即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符合解释水平2,即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符合唯物史观水平3、4,即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学生观点: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国的崛起总是伴随着创新事件的发生。

论证:(1)瓦特改良蒸汽机车,使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

(2)斯蒂芬森发明火车,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巩固了资产接机的统治地位,营造了自由、平等、和平的环境,国力强盛。

结论:国家的发展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新才能使国家崛起,要继续探索创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不仅仅局限于英国,还把中外历史都考虑在内,可以说考虑问题是非常全面的,而且对史实的运用,能解释清楚历史问题,做到了“论丛史出,史由证来”。形成了“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学生的思维非常严谨,能从事件背后隐含的信息,挖掘出逻辑链条,并进行论证,最终从历史事件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

三、审视评价结果,落实核心素养

问题二:有人认为,需求是发明之母。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和三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材料一:

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英国煤矿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上》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以教材中出现的图片为主,图片作为史料的一种,有着文字史料难以企及的作用。因为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它揭示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段、侧面、状态等情况,是教材的有机组成的部分。把这三幅图片组成一道材料论述题,抛出“需求是发明之母”的问题,比单纯的讲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学生观点:需求刺激的发明与创新。

论述:(1)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人们需求增大,所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瓦特对蒸汽机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而蒸汽机需要煤作为燃料,推动新能源的开采。

(3)新能源的开采促进蒸汽机车的诞生,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结论:人类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发明创造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教师点评:学生的观点提炼、论述过程和结论的提升紧紧围绕着工业革命与之有关的内容,逻辑性强。可以看出学生依据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已经具备,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及相关素养在论述中完全可以体现,并对历史问题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上海师范大学李稚勇教授认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課后的习题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重新归类,进行逻辑的重组,更能够让学生得到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在做材料论述题中获得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做材料论述题的过程中,如何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如何组织语言进行论述,如何把已有的认识升华到唯物史观,并落实到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上,这不仅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理解更为深刻,也使得学生在历史解释和评价过程中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2]骆增翼.被误解的图片历史——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08).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作业设计高中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