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伟
【摘要】目的 :对比并分析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32 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32 例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各有66例患者。为 B 组患者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为 A 组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Harris 评分、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中进行透视的时间、术后的引流量、骨折部位完全愈合的用时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A 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 89.4%,其 Harris 评分为 91.5±2.6 分。B 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 87.9%,其 Harris 评分为 91.2±2.7 分。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和 Harris 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A 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和骨折部位完全愈合的用时明显短于 B 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A 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明显少于 B 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A 组患者术中进行透视的时间明显长于 B 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均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各有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锁定钢板;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19)15-0036-0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下肢骨折类型。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遭受直接暴力伤害或摔倒时股骨部位直接着地而引起的,其患者多为老年人[1]。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股骨转子部位疼痛、肿胀、下肢活动受限、下肢外旋畸形和下肢短缩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均是临床上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方法。为了进一步比较用这两种手术方法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笔者对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32 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2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我们将这132例患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各有66例患者。在A组66 例患者中,有男性39例,女性27例。本组患者的年龄在63-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9±2.6)岁。本组患者发生骨折至就诊的时间为(1.6±0.3)d。在 B 组 66 例患者中,有男性 38 例,女性28例。本组患者的年龄在63-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8±2.5)岁。本组患者发生骨折至就诊的时间为(1.5±0.4)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生骨折至就诊的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实用骨科学》[2] 中规定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患有其他严重的骨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的患者。
(2)合并患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或语言、听力障碍的患者。
(3)中途转院、死亡或随访期失联者。
(4)年齡不足 60 岁或超过 80 岁者。
1 .4 治疗方法
1.4.1 对 A 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 为 A 组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方法是 :(1)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2)在 C 型臂 X 线机的引导下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复位。(3)在距离患者骨折侧大转子顶端约20mm处做一切口,并对其骨折处进行钝性分离。(4)使用空心锥在患者的骨折处开孔,并将导针置入。(5)使用空心髓内钻将小孔扩大,并将防旋髓内钉沿导针置入小孔内。(6)在 C 型臂 X 线机的引导下将导针置于距离患者大转子顶端约 20mm 处,并选择合适的螺旋刀片置入其髓腔。(7)使用远端锁钉和尾帽对防旋髓内钉进行固定。(8)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1.4.2 对 B 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 为 B 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方法是 :(1)让166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2)在距离患者骨折侧大转子顶端约 50mm 处做一切口,并将其股外侧肌纵向切开。(3)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复位。(4)在确保复位完成后,将锁定钢板置于距离患者骨折侧大转子顶端约 10mm 处。(5)使用克氏针对锁定钢板和患者的骨折处进行临时固定。(6)使用锁定螺钉对锁定钢板和患者的骨折处进行加固。(7)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1.5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Harris 评分、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中进行透视的时间、术后的引流量、 骨折部位完全愈合的用时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6 疗效评定标准
我们根据《实用骨科学》[3] 中制定的关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评价标准将治疗的效果分为优、良、可和差四个等级。(1)优 :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Harris评分在 90 分以上。(2)良 :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Harris 评分在 80 ~ 89 分之间。(3)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Harris 评分在 70 ~ 79 分之间。(4)差 :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改善,Harris 评分在 70 分以下。优良率 =(优例数 + 良例数)/ 总例数 *100%。
1.7 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 SPSS15.0 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n(%) 表示,采用 x² 检验,用 P <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和 Harris 评分的比较
A 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 89.4%,其 Harris 评分为 91.5±2.6分。B 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 87.9%,其 Harris 评分为 91.2±2.7分。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和 Harris 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详细结果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A 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和骨折部位完全愈合的用时明显短于B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 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明显少于 B 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 组患者术中进行透视的时间明显长于 B 组患者, 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结果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结束后,A 组患者中有 1 例患者发生了内固定失败,有2例患者发生了髋部内翻畸形,A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B 组患者中有 2 例患者发生了内固定失败,有 2 例患者发生了髋部内翻畸形,B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6.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X2=0.151,P=0.698)。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 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 Harris 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 A 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和骨折部位完全愈合的用时明显短于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 B 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明显少于 B 组患者,其术中进行透视的时间明显长于 B 组患者。这与梁昌详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4]。
综上所述,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均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各有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田伟 . 实用骨科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邱贵兴,戴尅戎 . 骨科手术学 ( 第 3 版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 彭涛 , 寿康全 , 付纳新等 .3 种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J]. 临床骨科杂志 ,2015,26(2):187-190.
[4] 梁昌详 , 郑晓青 , 昌耘冰 , 等 . 精确定位防旋髓内钉置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35(17):2685-2690.
(信阳市中心医院骨外科 河南 信阳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