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汉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直观的画面感,在教学环节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因此,本文对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实践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的展现出来,利用动画、声音、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課件教学在减轻教师课堂教学负担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掌握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能实现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整合资源,制作学习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导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中。
例如,以小学语文《白鹭》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在课程伊始用视频展示白鹭生活的画面,用直观美好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深深的被白鹭吸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
2 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因为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知识理解不清。另外,一些诗词和文言文等在内容上难以理解。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符号、视频、语音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认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暮江吟》为例,这首诗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如果单纯的让学生朗读课文的话,可能会感受到诗句的语言之美,但是对诗歌情感的认识不够深刻,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的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诗人笔下描绘的画面,同时配合诗文朗读和恰当的音乐,使学生仿佛穿越回唐朝,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情景再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3 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通过网络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既可以调控整个教学环节,大大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又能拓宽课堂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增加课堂容量。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方便、简洁、顺畅,缩短了教学时间,可以给学生展示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课上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检测和巩固,增大练习密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和完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的画面,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出课程主题,使学生快速进入课程中,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大概内容。随后,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书写,既避免了教师板书的文字不规范对学生造成的误导,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在讲授完新课后,教师可以展示几种类型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设计看拼音写词语、理解词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等题目,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4 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平衡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多媒体课件完全依赖,还要适当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补充多媒体课件教学所忽视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有机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将板书与课件展示相结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时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中;也可以通过直观展示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多媒体课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定要掌握好度,在更新教学方式的同时要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齐华.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9(07).
[2] 王曙明.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2).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先锋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