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例背景
由吴川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吴川市英语学科开放日活动于2019年5月16日在吴川市浅水初级中学举办。包括来自吴川一中等十所学校的82名初中英语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吴川市浅水初级中学的李观清老师代表学校英语教研组执教了展示课。本节课授课时长为45分钟,该课例获得在场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人教版新课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 Section B Reading 2b的阅读板块。《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標准》(2011年版)中对于八年级的阅读要求是: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2.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6.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7.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8.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
本篇阅读文本是关于大熊猫的情况介绍,语言难度适中,共四个段落,第一段由成都研究基地早晨饲养员林伟喂养小熊猫的情景引入,以生动活泼的情节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段以林伟的言语直接描述了熊猫对于大家的特殊意义,第三段由表及里,说明熊猫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最后一段再回归研究基地为拯救熊猫而采取的行动。整篇文本具有说明文的特征,但行文结构不是学生熟悉的“总—分—总”结构,而是“抽象—具体—抽象”和“原因—结果”的逻辑结构。
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会发现文章有大量的数据和罗列大量的事实,因此,文本的阅读目标定位为“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和“通过罗列事实和数据,初步学习说明文”,即课标要求中的第3点和第6点。
2.学生分析。本单元的话题是世界知识(Facts about the world),语法点是能表达较大的数字和能熟练运用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李观清老师任教班级的学生。学生来自乡镇,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感兴趣,有较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于知识储备方面,他们在七年级学习过数字的表达,在八年级上册学习过比较级和最高级,具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尝试用大数字罗列事实和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目标。基于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备课科组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本课结束后,学生通过阅读,能够:
(1)感知KWL阅读法。(K: “What I know”;W: “What else I want to know?”;L: “What I Learned ”)——学习理解。
(2)通过搜寻具体信息,培养找读(scanining)的能力。——学习实践
(3)运用本节课所学语言,基于结构化知识,借助思维导图描述熊猫的情况,并分析文本结构、推断作者写作意图,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学习迁移
(4)基于文本,以小熊猫的自述,向大家介绍熊猫,并通过罗列事实及数据,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写作。——迁移创新
4.教学设计思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备课科组先确定了两条主线:(1)Ogle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指导阅读的策略——K :“What I know”,激活学生背景知识;W:“What I want to know”,激发学生阅读兴趣;L :“ What I Learned ”,分析和总结阅读所得。(2)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提出了WHW文本解读法——What: 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意义;How:文本的问题结构,语言修辞;Why: 作者的写作意图。
接下来,备课科组研讨了(1)what 的问题,即通过阅读,作者希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了解国宝大熊猫和动物保护);(2)how的问题,作者怎么组织文章,使文章达到预定的目标(具体情景到抽象本质再回归具体行动,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结构);(3)why的问题,作者为何写这篇文章(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在设定了教学目标和对文本进行解读后,备课科组确定了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Pre-reading
Step 1: Prediction
Ask students to predict what they will read abou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Purpose: To arouse students’ curiosity about the article that they will read about.
Step 2: What I know—sharing and improving
Ask students what they know about pandas and share their background knowledge together.
Purpose: To activate students’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make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Step 3: What else I want to know—thinking and learning
Ask students what they want to know about pandas and think about their reading aims .
Purpose: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While-reading
Scanning and skimming
Students scan and skim the text twice to get the facts about pandas: find out what the numbers mean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
Purpose: To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strategies and check their understanding.
2. 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article carefully. Guide them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2c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in 2d.
Purpose: To guide students know about the facts about pands and focus on the writing skills of expository writing by analyzing the text.
Post-reading
Step 4: What I learned—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What is this article about?
How does the writer organize the article?
Why does the writer write the article?
Purpose: To help students summarize what they learned while reading and develop their analysis ability.
Step 5: Discussion
Raise some questions for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hat other ways can we help to save the pandas?
If you were a baby panda called Beibei in the Chengdu Research Base, how would you make an introduction to pandas?
Purpose: To help students shar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and develop their reflective thinking.
Step 6: Homework
Writing: write a paragraph about whales.
四、教學反思
1.教学方法。KWL的阅读指导教学法的三个步骤,简单明了, 充分遵循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使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探索未知的领域,最后学到了新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富有人性化,规则化。而WHW文本解读,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行文结构的特点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探讨,使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信息的同时,也能内化所学知识。
2.教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个人抢答积分和小组积分竞赛的方式,学生的兴致很高,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认真倾听同伴的看法,但是由于现场有来自其他学校的老师,少数同学存在怯场的心理,导致自己不能像平时上课那么宽松自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稍微降低。
3.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学习理解→学习实践→学习迁移→迁移创新 ,知识的呈现由浅到深,教学任务从简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教学的活动存在下面两个人问题:(1)Step 2 的Ask students what they know about pandas and share their background knowledge together的活动设计中,李老师把关于熊猫的背景知识分句地在教学平台上展示出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果以小组讨论并分享的方式呈现出来,则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Step 5 Discussion (What other ways can we help to save the pandas?) 是个评估性问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李老师没能展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只把该问题一带而过,没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结语
本课例将以读促写的理念融入了教学活动中,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新知识的内化程度,为学生的写作理清文章脉络和搭建好文章支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但如何指导学生将其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则有赖于老师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观清,吴川市浅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