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倩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一位教师展示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视频《小鸭子上台阶》:一只母鸭子带领一群小鸭子在小区里散步,走到了一个台阶下面,鸭妈妈毫不费力地跳到了台阶上面,一群小鸭子都站在台阶下面看着鸭妈妈,不知所措地“嘎嘎嘎”叫着,不过很快就有一只小鸭子学着鸭妈妈的样子跳上了台阶,接着两只、三只、四只……小鸭子们陆陆续续跳上了台阶。但最后一只小个头的鸭子跳了很多次还是摔在了地上,鸭妈妈似乎并不着急,它只是在上面“淡定”地看着,时不时地“嘎嘎”几声,而下面的这只小鸭子并不放弃,突然使劲一跃,成功地跳上了高高的台阶,鸭妈妈这才带着小鸭子们继续向前走去……
视频中的鸭妈妈气定神闲地在台阶上等待着最后一只小鸭子跳上来,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时不时地“嘎嘎”叫上几声示意鸭宝宝快上来。在整个过程中,鸭妈妈似乎什么也没做,但小鸭子们都用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跳上了台阶。
这也正是这段视频给我们的启示:在教育中教师应学会“无为而治”,个体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会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应留给幼儿自主探索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等。但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急不可待”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致使幼儿错失了自主探索、自我发展的良机。
例1:晨间锻炼中,宁宁选择了“踩高跷”游戏,高跷的绳子打结绕成了一团,宁宁正在努力地想把绳结打开。过了好几分钟还没有成功。老师就走过去说:“我来帮你把结打开。”宁宁说:“我能打开的,老师。”可老师还是不由分说地拿过高跷说道:“你解这么长时间都不行,你再不玩的话,马上就要收玩具了。”
分析:幼儿专注地去攻克一道难关,教师却不由分说地要帮忙。对幼儿来说,教师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干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让幼儿安安静静地把这件事情完成的话,幼儿就能体验到活动的快乐。即使最后幼儿没能成功地解开绳结,过程中他为了解决问题去不断地观察、思考、尝试,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例2:在小班美术活动“太阳”的评价环节,教师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画的太阳是什么样的。玲玲刚说了“我的太阳是红色的”,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补充:“是的,你画的太阳的头发也很好看,看起来像波浪一样,长长的、弯弯的,还像妈妈的卷头发呢……”
分析:教师对幼儿不够信任,总担心幼儿表达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就一股脑儿把“正确”答案帮助幼儿全部说了出来。如果教师能够“放一放”,给幼儿一点思考的时间,相信幼儿一定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例3:在区域活动“鸭血粉丝店”中,“厨师”跑到教师身边说:“老师,做‘粉丝’的毛线没有了。”教师想了想说:“那我帮你找些皱纹纸吧,用皱纹纸也可以做粉丝。”教师一边用皱纹纸搓出细细的“粉丝”,一边讲解:“看,要搓得细细长长的才像粉丝。”“厨师”听了教师的话,回到活动区也搓了和教师一样的“粉丝”。
分析:教师不应直接或过早给予幼儿答案,而应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独立完成任务。比如,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想想看,除了毛线,还可以用什么来做粉丝?”这将有助于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
诸如上述之类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些教师往往在无意之中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自我发展的机会。不可否认,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努力、全面地帮助幼儿成长,但却忽视了幼儿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幼儿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尊重,从而给幼儿多一些空间、多一些自主。也就是说,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学会“无为而治”。
一、教师“无为”,尊重幼儿成长的天性
“无为”是《道德经》里提出的概念,“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和规律,顺势而为。在幼儿教育中,无为就是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天性。幼儿虽然在天性的指引下能够主动成长,但天性的展开、幼儿的成长需要适宜的外部条件。这个外部条件是幼儿自身无法控制的,所以幼儿的成长还需要成人的帮助,还需要教育。这个教育应是自然无为的教育,即在尊重幼儿天性、遵循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教育。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
(一)顺应幼儿成长的天性
幼儿的天性如同“自给自足”的种子,教师要像园丁一样相信种子生长的能力,准备好适宜的土壤,全力为种子及其出苗后的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但不能拔苗助长。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幼儿的天性并指导其成长,不在于赋予幼儿什么,而在于发现了什么,然后指导什么。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育者就是一个园丁,他照料着花木,但总是尊重他们成长的自然(天性):“自然世上的人的思想形象难以看到,但是可以把它比作草木的种子核仁。”
(二)引導幼儿天性的展开
把幼儿比作种子或花木,把教师比作园丁,这是一种类比。实际上,幼儿比种子或花木要复杂得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也要复杂得多,尽管它们拥有类似的规律。裴斯泰洛齐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生长作为生命现象有其一致之处,但是人类又不同于动植物,人可以意识到外部的一些影响并加以自我调整。”人的成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人面对同一环境时可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从而主动地参与自我塑造活动。花木对于园丁是受动的,而幼儿面对教师则有其积极主动的一面。因此,相对于园丁来说,教师不仅要发现并顺应幼儿成长的天性,还要引导幼儿天性的展开。
二、教育“无为”,给予幼儿发展的时空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无为”,应给予幼儿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幼儿,适当放慢“教育的脚步”,让幼儿自由发展。
(一)相信幼儿能行
教师应相信幼儿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相信幼儿成长的天性,并尊重幼儿的天性。陈鹤琴先生在谈论幼儿心理时,提出七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好模仿的,他们充满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 这就告诉教师在教育幼儿时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幼儿,唯有如此教育才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处理事情。
例4:角色游戏时,几个孩子一下子都涌到了理发店,不一会儿就从里面传出了争吵声:“我当发型师, 我先来的! ”“不行,我也要当发型师,我还没当过发型师呢!”原来是欣欣和楠楠因谁当发型师而争得面红耳赤。只见欣欣一手抓着电吹风,楠楠一手攥着卷发棒,他俩谁也不让谁。我并没有急于干涉,而是在确保能够及时制止冲突升级的情况下躲在不远处进行观察。不一会儿当顾客的林林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两个人,一人当一回可以吧?”这时楠楠也想出了办法,说:“要不你先当发型师, 我当迎宾员, 然后我再来当发型师,你当迎宾员好不好? ”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让孩子们靠自己把问题解决。
分析:每名幼儿都会遇到难题,幼儿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争执。有些教师往往会急于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却忽略了恰恰是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幼儿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积累交往技巧。因此,教师不妨在发生问题时多给幼儿一些信任,多给幼儿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要相信幼儿,他们能行。
(二)给予幼儿适当的自由
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幼儿展现自己天性的权利不受阻碍。杜威认为所谓儿童要自由,即是让他有机会,可以把各种天职的行动,和各种心性的倾向,在他自己所处的环境中间,逐一试验一番,辨别其性质,把有害于他自己的弃去,把有益于自己及别人的尽量发展起来。蒙台梭利更是认为允许儿童自由活动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步,教师要让儿童按照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对儿童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
例5:我班值日生工作的规则是在当值日生的那周,幼儿要戴上值日生挂牌。轮到文文当值日生时,她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不戴。”说着就要哭。很明显,如果我坚持要文文戴挂牌会影响她一天在园的心情,得不偿失。于是我说:“这样吧。今天先把挂牌放在你的橱柜里,明天入园后再来试试,好不好?”
第二天入园后,文文一看我拿着值日生的挂牌就叫起来:“不要不要。”我说:“我们昨天不是讲好了吗?今天再来试试吧。”文文还是一个劲地摇头。我说:“好,你不要,那就让我戴吧。”说着,我把挂牌挂在脖子上。这时文文笑着说:“你又不是值日生。”我说:“我不是值日生,那谁是今天的值日生呢?”文文指了指自己。我说:“你是值日生?那这个值日生挂牌该你戴,我让给你。”说着我摘下挂牌就往文文的脖子上挂。文文迟疑了一下,又扭着身子小声说:“我不要嘛。”我说:“那好,我们今天还是把挂牌放在你的橱柜里,明天再试一下,好吗?”文文说了声“行”,就跑开了。
第三天,文文一进教室,我就从口袋里掏出值日生挂牌问:“文文是想把挂牌挂在胸前还是背后呢?”文文认真想了一下,说:“背后吧。”她把身子转过去,让我把挂牌挂上了。下午妈妈来接她的时候,睁大了眼睛吃惊地看着我,忍不住说:“文文一向不肯在脖子上挂任何东西,你是怎么让她听话的?”
分析:如果教师能在一些无碍大局的事情上(如文文不肯戴掛牌)向幼儿让一步,多给幼儿一些空间和自由,幼儿就会很愿意和教师“合作”。我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让文文决定怎样做——是把挂牌挂在胸前还是背后,这既满足了文文的自由需求,又达到了我的教育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大技巧是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受教育。”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有“无为”的思想,要依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去帮助他们成长,不要刻意地去让幼儿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师还要努力修炼自己的品质和修养,成为幼儿的优质榜样。我喜欢把教师比喻成玫瑰,因为玫瑰在绽放时会散发出它的美和香,当受教育者和玫瑰在一起时,自然就可以欣赏到它的美丽,熏染到它的芳香。所以,教育的发生是以自己的品质来影响对方的品质,是以自己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来感染对方,而不是以言语说教来教导对方,这也许就是无为教育的精妙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