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婕 李传英
教育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批判已经持续多年,作为屡禁不止的现象无疑成了“老大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阶段的教育应当“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纵观目前的学前教育领域,打着“减小坡度”旗号的“小学化”教育是否真的从幼儿切身利益出发?禁“小学化”的放任自由式教育又是否真正尊重了孩子的天性?所谓“前书写”,可综合概括为:前书写是幼儿在进入小学接受正规书写教育之前,是幼儿以兴趣为主导所进行的通过纸笔或其他书写替代物涂写,描画出文字、图案或符号的非正式书写活动。本文将从前书写与幼儿的契合度及学习价值两个维度进行探讨,旨在探寻教师在进行前书写教学活动时的有效策略。
一、前书写与幼儿的契合度分析
(一)前书写与幼儿敏感期和天性之间的契合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敏感期”,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儿童拥有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本能和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学习。3~6岁的幼儿正处于敏感期,生来被赋予内在活力的他们渴望工作,这是他们生命本能的外在表现。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热衷于重复练习,当一项练习被教得越是仔细,越是深入到具体的细节,儿童越是热衷于重复它。[1]前书写本质上是一项教育活动,虽然以游戏或生活学习的形式展开,但立足点是“写”。对于处在敏感期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与充沛的活力来学习和吸收周围的一切。写字、涂字、摆字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项工作,需要重复地画、摆、涂。也需要老师在过程中对其进行个别的、细微的指导。在这种反复细致的工作中,游戏化的教学氛围使得幼儿不知不觉投入学习,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发展着自己的认知。对此,教师应少选择一些游戏并尽可能多地吸引幼儿主动重复练习,而不是用一连串不同的游戏喂饱孩子[2],让孩子在一个接一个的“丰富”游戏中无谓地消耗精力与时间。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曾提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荀子就把“求知”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之一。杜威也指出,人有很多种“本能”“意志”,其中之一就是“探究本能”,其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追求。[3]这充分说明,孩子作为一个人,他的本性是乐于求知的,对于知识学习有着天生的渴望。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刚出生的孩子还是咿呀学语的幼儿,都对外界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且绝无任何功利心。前书写作为一项非功利的教育游戏活动,出发点不是要让孩子通过几节课学会写多少汉字和字母,而是旨在培养孩子对于书写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让孩子在多元的游戏中,在内心兴趣的驱使下拿起笔或工具进行前书写活动。
《指南》提出,3~6岁的儿童应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他们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当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一定流畅程度时,喜欢“工作”的本能会使他们主动拿起笔尝试涂写。前书写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书写活动,在活动中的练习绝不应以“学会正确笔画书写”“规范汉字”为目的,幼儿在园进行前书写活动的时间有限,且中、小班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发展决定了不宜让他们进行过久的前书写练习,如果在幼儿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那么这项运动就不仅是孩子在园内进行的自发活动,还会自发延伸到园外。教师在选择书写内容时应注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适度适宜的基础上又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苹果”。
(二)前书写与当今社会期望的科学幼儿教育的契合
格赛尔以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结论:成熟和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卢梭也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容易腐烂。卢梭的经典名言一直在为我们敲着警钟,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被提前灌输了七八岁甚至更高年龄段的知识和技能,这无异于培养一个早熟的果实,会快速“腐烂”。超前教育教授孩子学习小学知识,很有可能因为负担过重而让孩子丧失学习积极性,入学后对已学过的知识失去兴趣等。王振宇教授认为,一个三岁幼儿会唱“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并不表明这个孩子懂得了数的序列。一个四岁孩子会流利背诵乘法口诀,并不代表他懂得数的组成和运算。[4]
随着《指南》的实施,教育界对于违反幼儿身心特点的“小学化”倾向教育的批判声不绝于耳。可如今一些谈“知识”色变的幼儿园实施的放任式教育真的有益于求知欲旺盛的幼儿吗?答案是否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其实幼儿阶段进行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愿意去接触并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主动去学,只要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愿,进行必要的知识学习和“揠苗助长”不能画上等号。我们应该极力反对“填鸭式”的教与学。对于前阅读和前书写而言,阅读的各种信息、符号及文字等就是在寻找一个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衔接教育的“度”,从而对幼儿的早期读写教育进行科学的启蒙,这与社会所期望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素养的诉求是契合的。
二、幼儿园前书写的课程价值分析
(一)前书写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指南》提到:“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学习品质的养成对每个孩子日后更复杂的学习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幼儿的探索欲极强,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善于观察身边的细微事物,基于此,教师应学会观察、聚焦每位幼儿,在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品质之间建立一种自然联系。学习品质通常包括与学习有关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特质等,它不指向具体的方法、技能和学科知识,而是指向幼儿是如何習得及使用这些方法和技能的一系列品质,它决定着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在画字、摆字、拼字的过程中,如果是个别活动,儿童会独立考虑自己应该用哪些材料,如何摆放与组合;在小组活动中,幼儿与同伴商量沟通,在此过程中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天生乐于求知,就如同他们天生就会游戏一样。然而因为成人的功利心,年幼且懵懂的他们尚未进入正式学习阶段就被驱赶到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功利战场上去拼搏。他们丢失的不仅是短暂而快乐的童年,还有本该属于童年的好奇心、自主探索带来的快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他在童年所汲取到的充分营养足够引导他在今后的人生里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因而学习品质、学习力是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真正“基础”,而不是学多少知识和能力为以后少学打下基础。“前阅读”“前书写”并不意味着提前阅读和提前书写。幼儿的前书写活动不宜以“量”为标准对幼儿进行知识的批量传授,更不宜过细过精。但这并不是毫无目的和要求地让孩子胡乱涂写乱画,而是要培养幼儿的书写兴趣和态度,做好幼小衔接,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的落差,为将来正式的学习打下基础。有学者认为,禁止幼儿园教幼儿有关拼音、算术、识字等内容,取消一切传统的知识学习,完全以游戏活动为中心是不科学的,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还给孩子快乐健康的童年。[5]布鲁姆提出,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以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职责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多少知识,也不是盲目跟风地避免让幼儿接触小学的一切知识,而是根据对孩子的观察和分析,找到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孩子从心里认同并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一生的发展奠基。
(二)前书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与认知能力
英国科学家瓦特幼年时偶然看到开水沸腾时壶盖上下跳动的场景,对此产生兴趣并常常进行观察、思考,后来他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3~6岁是观察力和认知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打好良好的基础对儿童来说非常关键。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观察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而认知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幼儿进行更深入复杂的观察。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还是在对教师展示内容时的细致观察,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美国图书馆学家姆亚认为,“儿童从图画和故事书中获得的印象是永恒不灭的”,他旨在说明早期阅读对于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孩子从自己的书写(画)中获得的能力是有深远意义的。既然儿童在丰富的图画细节中得到的印象永恒不灭,那么他在观察字时,收获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也让他受益终身。幼儿的书写和成人书写的不同在于,已有知识储备的成人可以提笔立马写字作画,将头脑中的信息以文字形式输出,而幼儿(特别是小、中班)在未经正式书写训练之前,他们需要通过观察字或物之后才可以对其进行描绘和书写。
(三)前书写有利于幼儿的想象力
中国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艺术感以及构字方式都承载着古人对于中华文化的审美表现,“书画同源”正是汉字的典型特征。幼儿喜爱用各种符号、线条来表证自己所见、所想,而我国文字在形体上正是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幼儿在写和画的过程中,通过临摹、描画,以自己的兴趣和方式进行着这项活动,在想象的世界中愉快地建构着关于书写的初步认知。
幼儿在进行前书写活动时,由于手部肌肉发育未成熟,大多只能采取“画”字的方式[6],老师不仅不应过于限制,还应鼓励并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帮他们丰富想象、拓展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在写出一个“四不像字”时,甚至能和同伴、教师娓娓道来作品的含义、由来及自己的想法。虽然效率远不能和端坐静写汉字的“小学化”教育相比,但老师把时间花在了引导孩子观察、操作、思考甚至讨论上,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得出结论。恰是这种着眼于观察和操作的“慢教学”,给了幼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积蓄的关于“书写”的想象力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也会得以显现。
三、对幼儿前书写活动的建议
(一)从幼儿的角度开展前书写活动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影响者和指导者,不仅要站在专业的角度对幼儿的前书写内容进行审视,还应站在幼儿的立场去看待和认识他们眼中的事物。
在选择幼儿前书写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目的选择适合内容。如果由教师用图片展示统一文字让孩子写画,幼儿就只能是简单地复制图案,这种书写无异于小学生照书抄字。如果这个过程持续时间过长,幼儿易感到枯燥无趣进而不愿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拿起笔。
教师的提问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对前书写活动的兴趣和效果。活动开始时,老师的引导如:“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一些字母”与“字母小朋友们今天要完成换装游戏,你能开动脑筋帮帮它们吗”等,实践表明,后者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将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他们的思维也常是泛灵论的,认为事物是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的。因此,老师可以将书写内容拟人化,拉近书写内容与幼儿自身的距离,幼儿更能在学习活动中投入兴趣和热情。也可以采取角色约束法,让幼儿在活动中担当某一角色,有助于幼儿在较长时间里对这一活动保持高水平的热情与参与度,培养其学习的专注力。有的幼儿无法依据自己的视角和亲身观察经验将自己的想法倾注到字的书写上,久而久之会挫伤幼儿书写的想象力和兴趣。[7]教师在展示象形文字如“人”“大”“月”“田”时,可以用身体摆出相应形状,让幼儿根据观察进行看字画形。笔画较多的字,也可邀请幼儿合作摆出字形完成。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示前书写的内容,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来记忆、观察和描绘字形。大量研究指出,在动脑的同时动手书写更有益于记忆。
(二)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允许超前和落后,使处于不同能力阶段的孩子都能获得有效发展。不同年级幼儿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互动交往,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8]蒙台梭利认为,混龄学习有利于儿童的交往和合作。通常年龄大的幼儿会自发地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被年幼儿童重复时,就会提高自我要求,为年幼者做出积极正面的行为示范,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能从年龄较大幼儿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同伴交往过程中的学习,受幼儿自身内驱力的驱动,比教师或家长强加的学习更为主动。幼儿园的前书写活动,其设置应具有个体差异性、明显层次性和适应性,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根据本阶段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达到本年龄段的普遍标准。
四、结语
书写活动和前书写活动虽一字之差,但对于幼儿的意义却有着很大不同。这个“前”字就是让孩子对书写活动有一个初步感知和兴趣,这和进入小学阶段的正式书写完全不同。孩子对于整个世界的感知,是从体验、操作、观察到的直接经验,逐渐向抽象的间接经验过渡,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自身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我们不能跳过某个阶段而直接迈向更高的阶段,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珍视前书写活动对于幼儿学习阶段的重要价值,把握好“度”,让幼儿在体验初步的书写活动过程中,培养起浓厚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
[2]弗莱娅·雅福克.和孩子一起游戏[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刘小红,廖其发.“禁教”:幼儿教育必须走出的误区[J].课程·教材·教法,2012,(8):34-39.
[6]李文艺,王明晖.关于幼儿園前书写教育:另一种观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3,(7):24-27.
[7]刘宝根,李林慧.早期阅读概念与图画书阅读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13,(7):55-60.
[8]周采.国外学前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 1999,(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