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泽华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各高校也都致力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经管类专业是大多数高校开设的专业,作为典型的文科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直处于没有技术特长、没有行业优势、缺乏动手能力等比较尴尬的境地,很难得到学校和其他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因此,变革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根据专业特色构建务实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措并举使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才能更好地推进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途径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应用型高校更要凸显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需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改革。经管类专业也面临转型契机,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激发传统专业教育的新活力,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热点问题,各高校都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经管类专业受专业所限,缺乏技术特长,往往选择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理论指导性课程。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些高校将这些项目列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否则不能修满学分,甚至把是否指导了学生的项目和竞赛当作考核教师工作的指标之一。
(二)增加实践类课程或学时
为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把部分专业理论课改为实践课,或者把理论课的部分学时调整为实践或实训学时。这些课时的设计和使用应由任课教师安排,对于经管类等文科专业,大多实践学时用于开展问卷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和计划书等内容,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课程也以沙盘演练、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参观校外实习基地、请校外专家讲座等为主。这些方式对开阔学生视野有一定作用,但与真正的创新创业还有很大差距,也很难得到学校和其他部門的重视与支持。
(三)建设实践基地或孵化中心
很多高校都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学院、校内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机构,但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并不显著。尤其是经管类等文科专业没有行业优势、缺乏动手能力,很难形成好的创新创业产品,往往困于问卷调查、市场分析、销售产品等,而这些与真正的创新创业还有很大差距,很难落实。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尚未开展精细化合作,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创业资源对接机制,成功案例不多。
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脱节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趋势和改革热点,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这类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多以理论为主,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多采用理论教学或讲座等传统方法,停留在纸上谈兵。而且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是由学校统一安排,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为政,缺乏深层次的结合,学生的反馈并不理想。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保证了各专业的普适性,却忽略了各专业自身的特点。这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备,单纯灌输创新创业意识和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也缺乏实践性。这导致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作品脱离所学专业,创新创业并未落到实处。也有可能导致“顾此失彼”,学生急于创业,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并未掌握创新创业的必要基础,不具备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师不足
创业创新教育的推进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行业实践和创业经验,导致很多高校相关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只能由没有创新创业背景的教师讲授创新创业类课程,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比理科专业,文科专业的课程多偏重理论学习,鲜有实验、实践类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度不够。教师固有的思维观念、思维意识、授课方式等也限制了专业理论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整合,难以培养出符合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
(三)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环境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所在区域的发展状况和环境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经济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区域,或临近高新区、工业园等环境,耳濡目染成功企业事例,有利于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激起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其次,学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全校规模的创新创业计划虽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但是也存在弊端。一是部分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学分,采取应付态度,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论证,上报的项目缺乏可行性。二是所有学生都参加此类项目和活动,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无法给予项目所需的资金和必备条件,很多项目也沦为空谈,无法付诸实践。四是全国类别的竞赛竞争很激烈,不可避免地将大多数学生阻挡在外,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受到打击。
(四)学生的创业意愿不高
传统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经管类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就业、轻创业的情况,对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预期固化为公务员、考研等,缺少创业的勇气和激情。经管类等文科专业的学生没有技术特长,没有行业优势,缺乏动手能力,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条件不足,缺乏资金、缺乏支持、缺乏创新创业平台,对创业风险的担忧、实践指导及咨询服务不到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降低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创业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就业,真正选择创业的学生极少,这势必降低学生的创业意向,打击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三、提高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具体途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科学、合理、精准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避免“一刀切”和“以偏概全”,既要重视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又要注重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构建务实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打破经管类专业没有技术特长这一僵局,力求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关键是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兴趣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模拟训练、商业经营活动体验等,实现针对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定向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与行业发展接轨,满足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首先,安排具备创业经历的教师讲授创业创新教育类课程。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意开发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往往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拓创新的勇气,既能充实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又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其次,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教师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培训、进修、访学、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增加行业和企业相关工作的实践知识,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体系。只有教育者自身具备了相应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才能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的结合点,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点变为新颖有趣的创新点,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的教学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三)建立多元化创新创业团队
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时往往会以寝室、班级为单位组建创业小组,虽然有利于沟通,但是无法突破专业限制、年级限制,不利于团队协作,不容易产生思想碰撞,形成切实有效的创意。建立多年级、多学科交叉的创业团队有利于实现专业互补,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和能力。着力培养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团队,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推进长效的创新创业活动。这种多元混搭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这些都是未来学生创业所需的必备能力。
(四)加強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支持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集中在校园里,政策意识薄弱,对行业和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高,缺乏对创业时机的鉴别和把握。这就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关注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研究国家和地区关于融资、税收、创业培训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为大学生提供的优惠性、补贴性和扶持性的支持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政策优势。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投入资金、场地、导师等相关资源,支持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此外,通过研究代表性案例,关注产权关系、法律法规、成果转化、企业文化建设等创业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风险控制意识,将政策信息转换为管理决策,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