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发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散文教学的更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加强对培养和提升初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视,从而丰富初中生的精神领域,逐步提升学生的散文素养。作者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提高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有效性;具体策略
目前,初中阶段的散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依旧采取死板专制的教学模式,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生硬地朗读或者机械地背诵,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主体感受,使得散文教学变得没有生机,阻碍了初中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发展。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地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散文教学的形式,为学生营造丰富的、灵动欢悦的情境,引领学生切实体会散文本身的魅力,注重设计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充分开掘文字背后的意蕴,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丰富其文学素养。
一、联系日常生活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
导入是散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首要任务,有较强感染力的导入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较强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挖掘生活中的散文教学素材,并利用自身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设计优美的散文导入语,将学生引入一个贴近现实的散文情境中,有利于降低学生对新学散文的陌生程度,推动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新授散文的大致内容,从而迈出提高散文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例如,教师在教学《春》时,设计以下课堂活动。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对于春天你们有着怎样的印象和感受呢?”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进行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勾起学生脑海中关于春天欢快愉悦的记忆。学生一:“我喜欢在春天去郊游,可以欣赏到好看的风景!”学生二:“春天就该是万物盛开、争相怒放的季节,给我们、给世界带来希望和生机……”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独特的春天吧!”教师通过贴近日常的导入,既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也充分地引起学生对该文本的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深刻感知散文语言具体特点
在散文的教学中,朗读是让学生感知语言特点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有利于使学生深刻理解散文的具体意蕴,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关注文本中的字词、精彩的语句等,加深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印象,使其通过反复朗读切身感知散文的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作用,使学生把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知识的整体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设计以下课堂活动。教师:“同学们,请大家在音乐的配合下一同朗读这篇课文,尽情地感受文章散发出来的美。”学生们沉浸在朗读过程中,配合着音乐,切身地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教师:“接下来请找出你认为最美的词语或是最美的句子,对其加以朗读或记诵。”学生一:“只见一片辉煌……不见其终极。”学生二:“泛着点点……互相挑逗。”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自己认为的美句进行朗读,充分地发挥朗读对学生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魅力,深切地感知到散文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三、对比赏析挖掘文字意蕴,准确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师要将阅读的理论知识与课上的散文阅读实践互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比赏析文本中的具体语句,通过对比进一步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真正用意,用心感受词句的感情色彩,继而深刻地领悟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赏析语言是散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在教室引导下的赏析能够提高学生对散文的赏析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赏析中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内心感情,充分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刻意蕴,进一步领悟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率的散文课堂。
例如,教师在教学《背影》时,设计以下课堂活动。教师:“‘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这一句话在色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主要是暗色、冷色调。”教师:“那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父亲穿着的颜色呢?请大家去掉色彩再读一次,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他戴着布小帽,穿着布大马褂,布棉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通过对比发现色彩的作用,体会作者的用意。教师:“读出了什么样的感觉?”学生:“比较沉重,通过较暗的颜色感受到父亲被生活所累的感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对比赏析,让学生深切体会父亲细致的形象,同时领悟作者独特的情感。
四、从整体上把握散文内容,深入感知所学文章具体内涵
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准确地领悟所学散文的具体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大致内容,引领学生将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情节串联起来,逐步深入到散文的核心思想。由于散文的行文结构相对来说并不是太严谨整齐,散文的内容也是属于比较随意、比较自由洒脱的,但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却很集中,其内涵也有着深刻的寓意,如果没有把握散文的整体内容,就无法准确地感知其核心内涵。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散文内容的解读来感知所包含的隐藏内涵。
例如,教师在教学《那树》时,设计以下课堂活动。教师:“谁来概括一下那树的故事?”学生一:“由于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把曾经枝繁叶茂、为人类带来荫蔽的大树无情地砍伐掉。”教师:“大树为人类做了哪些事情呢?”学生二:“为人类遮风挡雨、给人提供一个很温馨很阴凉的环境。”教师:“大树身上有什么精神品质?”学生三:“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教师:“人类对大树做了什么行为?”学生四:“用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无情地砍伐大树。”教师:“那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吗?”学生五:“不对!人们应该放下手中的屠刀,让树的灵魂得以安息。”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整体深感感知散文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深入感知所学文章的真正内涵。
五、巧妙设疑激发探究欲望,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
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品质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要针对文本的具体内用来设计有效的、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逐渐获取散文知识,从而丰富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散文的具体内容寻找切入点,设置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思考,讓学生有所启发,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时,设计以下课堂活动。教师:“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些数量词呢?”学生:“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教师:“这些数量词有何作用呢?”学生:“数量词有点缀作用,使静谧的荷塘在月光下展现出迷人的美感。”教师:“文中还出现了哪些叠词呢?”学生:“曲曲折折、田田、高高低低、隐隐约约……”教师:“叠词的运用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多次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嗅觉……”教师引导学生在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文本,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体会其中情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该严格地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地考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原有的散文基础和审美水平,尽可能地从他们的现实需求出发,适当地运用其他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丰富的、生动优美的朗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散文的美,逐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注重针对文本内容设置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散文具体情节的深入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获取文章的内涵,不断提高初中生对散文的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清.情思飞扬 润美求真——浅论初中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5).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