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媚
【摘要】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学会朗读是语文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堂朗读教学可分为三步:正确读文、流利读文和感情读文,辅以形式灵动与设境体验,可让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情味和意蕴,进而热爱朗读,让学生带着童心的旋律舞动在琅琅书声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童心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有声语言将文字呈现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有益于发展智力,熏陶思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明确规定: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可见,朗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最终会指向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储备不足,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难以正确、流利,并符合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该如何让珍贵的童心舞动在悦耳的琅琅书声中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正确读文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前充分的朗读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汉语拼音知识,学会拼读生字词,读准字音,再让学生“以点到面”地把课文读正确,为学生日后学会自主朗读课文打好基础。正式上课时,教师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自由汇报和展示。此时的读文可以是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形式。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的过程中,注意读音,指导学生把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为学生流利读文打下基础。
二、流利读文
顿读和唱读往往是小学生最初的朗读方式,此时教师切忌急于求成。学生的朗读水平跟预想成果存在差距,是因为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熟练,他们需要慢慢地去消化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若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练读,流利读文的效果自然就会露出水面。当学生熟读到一定程度时,必要的朗读训练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初期,首先要向学生讲清不同的标点符号及段落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等不同语句的读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领读,侧重引导“读得流利”。例如,告知学生句子及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可以在心中默数一秒再读,自然段之间则是默数两秒。起初,学生会有些许困难,渐渐地,便熟能生巧,掌握停顿的方法。如此一来,相信学生对字、词、句之间的衔接会有比较感性、直观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感情朗读获取必要的技巧。
三、感情读文
朗读的感悟是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里所蕴含的味道,在读中接受感情的熏陶,以读促悟、读促读。任何没有感悟、没有思考的朗读只会让真正的朗读失去颜色,流于形式。
1.咀嚼重点词,童心思悟
理解是为了更好地朗读,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文眼”,启蒙童心,让稚嫩的童心发现字词的精彩。如一年级课文《两只鸟蛋》中,小男孩的动作是“小心地”“轻轻地”。读到这些词语时,可以问学生:“怎样读才算是小心?怎样读才会感觉是轻轻?”在教学这个片段时,教师紧抓住重点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感悟。因此,童心的发现,肯定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朗读味道。
2.寻品关键句,童心缭绕
如果咀嚼重点词是为了读好句子中的重读、语气,读出味道,那么寻找文中的关键句,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魅力,找到文章所要抵达的内涵和本质,从而使童心浸泡过的文章散发出独一无二的旋律。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教师紧抓住“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反复诵读品味,再带领孩子加入动作,亲身体验数星星的不容易,渐渐地,一个有恒心、不怕苦的“张衡”便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这样读句,既有童味又充满了真情意,怎不叫人心醉?
四、形式灵动,童趣盎然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活跃好动、模仿能力强,教师要巧妙地变换朗读的方式,他们才会始终对语文的学习抱以热忱之心。如,在《四个太阳》一课中,对于自己喜欢的太阳,你可以自由读一读,也可以同桌合作读、男女赛读等方式,读出你对这个太阳的喜爱。如果学生读不出喜爱的味道,教师可以采取边扶边放的范读和领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读出自己的味道。事实证明,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学生的音律。如,在《荷叶圆圆》一课中,教师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具有童味童律的小老师范读和领读,从而快速读出学生特有的腔调与旋律。另外,教师亦可巧妙地利用学生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佩戴头饰,全身心地加入自己的动作进行朗读,边读边演,以演促读,让本身枯燥的读书变成快乐的嬉戏。
五、设境体验,趣情相生
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入情入境,才可以感悟作者文中所流淌的真、情、趣。朗读本身就是一门有声艺术,只有身临其境,我们才得以感受到静态的文字中声音和色彩。
1.营造情景
情景的营造可分为配乐创设、语言描述,这两种方式可单独使用,亦可交叉使用。这两种方式可以为我们的朗读定下基调、营造氛围,学生朗读起来会更加入情入境。如,在古诗《春晓》朗读教学中,配以古筝音乐,学生更能读出爱春与惜春之间的强烈反差,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
2.感应情景
低年级的学生多以直观、感性的思维为主,因此,利用图片、影像和生活经验来感应课文情景,为理解课文内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美丽的小路》一课中,通过“美丽的小路”的图片的展示,学生可读出以动物在小路上快乐的心情;而“消失后的美丽的小路”,则能让学生感应情景,感受大家的担忧和失望。可见,这一幅幅直观、生动的图片往往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中,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只有朗读可以让语文的课堂成为有声有色的万千世界,才能领略到语言文字情味与意蕴。当学生学会了朗读,爱上了朗读,相信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所萦绕的是令人为之惊叹的童心旋律,这些醉人的旋律舞动在琅琅书声中,久久不散……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周梅.書声琅琅,读出课堂最美旋律[J].教法,201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