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淑琪
摘 要:民俗类非遗是非遗项目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它根植于民间沃土,是民族的根与魂。它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服饰特点等,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是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贵阳市乌当区石头寨苗族跳场为例,探索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关键词:民俗类非遗;石头寨跳场;保护传承;路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人民的生活智慧。
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 的日常生活服务。”1在非遗的十大类别中,民俗类非遗具有其独特性。民俗类非遗主要表现于农历节日、民俗信仰、生活礼仪等方面,它反映了群众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精神风貌、社会认识、交友结亲等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特的存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类别中,民俗属于基础文化,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是进行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在当代的保护传承。2
一、石头寨苗族跳场及其发展现状
贵阳市苗族跳花坡约有30余个,举办地点是各村寨宽敞的草坪或土坝,举办时间不尽相同,但是跳场的形式基本相同,都有踩場、正场、散场三个环节,整个活动由场主或苗王主持进行。乌当区石头寨是贵阳市花苗跳场的主要场地之一,于每年二月十四至十六举行,因此也称为二月跳场。石头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云锦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然村寨。几百年来,当地一直举行一种传统习俗活动,即石头寨苗族跳场。据说在清朝时候,当时清政府推行“蛮悉改流、苗亦归化”的残酷政策,致使苗族同胞深受灾难。为了谋求生存发展,苗族同胞奋起反抗,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起义,结果起义不幸失败。1743年农历2月14日-16日,被清军所俘的苗族首领及同胞在石头寨黑土坡英勇就义。为了祭奠英烈,告慰英魂,当地苗族同胞就在黑土坡兴起了跳场。3
苗族二月跳场除乌当区石头寨外,还有白云区都拉乡的都溪村、南明区的永乐乡罗吏村(一说在高寨),因为三处是同一祖先,因此跳场活动一直都是三地轮流举办。但皆以石头寨为主场,原来是六年为一个周期,在石头寨跳三年,后三年转场。2010 年以后石头寨每年都组织跳场活动,不再移场,也不再歇场,为贵阳市周边保存现状最好的跳场活动。
跳场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踩场、跳场、散场,分为三天进行。每日立旗杆祭祀后,寨上的姑来(即姑娘)和后生(小伙子)们出场,姑来跳舞,后生吹芦笙,开始“朗场”,围着旗杆先转三圈,以表明主人身份。之后,宾客们才能入场,与寨上的人一起“朗场”。
现如今,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农历二月二月十五这一天,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齐聚石头寨,上万名苗族同胞,身着自制的民族盛装,群集石头寨“跳场”场地,在一系列祭祀活动后,开始吹芦笙、跳舞、“朗场”、斗鸡等娱乐活动。
苗族跳场是一种兼具祭祀性、交际性和娱乐性的民族民俗活动。它既是一根纽带,也是一种承载,同时它还是青年男女交际的一个平台,也是同胞们难得的一次欢乐聚会,它更是促进民族和谐、民族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文化挤占了民族的传统文化,苗族语言、习俗遭到一定破坏,跳场的文化空间也受到一定冲击,石头寨苗族跳场场地几经改变,最终确定在目前地址。
二、石头寨苗族跳场存续状况良好原因分析
(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对本民族习俗遵循与传承。在石头寨,跳场节是老人小孩人人参与的重要节日活动。他们开展祭祀活动纪念祖先,通过吹奏芦笙、跳舞等活动展示自身文化,这些都体现出他们都自己文化的认同。现今石头寨苗族,已申报了石头寨苗族跳场、花米饭等非遗项目,自发保护传承他们的非遗项目。
(二)当地政府的支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使该非遗项目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1、通过申报,将该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007 年 11 月,石头寨苗族“跳场”被列为乌当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为贵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 年 4 月,石头寨“跳场”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建档建立了该项目的音、视、图、文数据库,保留详尽的项目资料进行数据化保护。
3、认定公布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鼓励、支持项目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收徒授艺,培养后继人才。
4、在场地的落实方面,政府也主动协调与落实,最终使石头寨跳场活动场地得以确定。目前,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每年投入经费支持“石头寨跳场节”举行,大大的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
(三)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扩大该项目的影响力。民俗活动作为一种群体活动,需要当地苗族同胞的集体参与。跳场节活动中,“苗王”作为仪式的领导者和支持者,有很高的权威。因此“苗王”作为传承人亲自举行、参与这一活动,也带动了当地的苗族同胞。
在日常生活中,“苗王”也通过各种活动讲述着本民族的历史、展示本民族的习俗。今日的贵阳,被苗族先民开发的时候叫做“格罗格桑”(苗语音译,即今贵阳喷水池一带),是古代苗族聚居地之一。由于城市化等原因,贵阳周边苗族延续多年的喷水池“四月八”跳场节活动现已被取消,但石头寨这一只苗族至今还延续着四月八当天去喷水池祭祖的习俗,“苗王”在这一天的凌晨3点多会出发去喷水池进行祭祀活动。他对本民族历史的认可,更是影响着其他的苗族同胞。
(四)当地的经济条件给跳场活动的举行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前举行跳场活动的时候家里一般都会来很多人,吃饭时至少是四五桌,要有充足的粮食招待客人,而石头寨一直是该区粮食种植规划区域,正是有这一物质保障,石头寨的“跳场”一直存在且从不曾间断过。而附近大桥正月场停了100多年,2012年才重新开始。由于经济情况限制,乌当区罗吏现今已不再举办,白云区都溪苗族跳场也不再每年举办。
三、民俗类非遗保护传承路径探索
(一)讲述民俗活动背后的历史文化,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
民俗活动是非遗的集中展示,在活动中我们可以见到民族的服饰、歌舞、祭祀仪式、传统技艺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展示活动。但是如何让民俗活动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的时代,焕发新的活力,还应该深入挖掘民俗活动背后的历史,讲述活动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参与这一活动,形成自发保护传承的良性发展,最终融入生活,才能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的。
(二)突出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精神意义,民族历史
石头寨苗族跳场现如今每年举行,被叫做“石头寨苗族风情节”,虽然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但是活动内容倾向表演化、固定化。在主题设置、氛围营造、节目选取等方面,我们应该侧重凸显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精神意义、民族历史等,杜绝形成千篇一律的节日活动。而且活動举办时,周边小摊贩较多,如何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也是该项目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要防止民俗非遗项目舞台化、碎片化的倾向。作为旅游大省,民俗非遗项目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不能以商业开发冲击非遗保护,让现代审美和价值判断“修改“民俗非遗的原真性。4
(三)合理的运用新媒体
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进程中,新媒体早已成为主流信息传播途径。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与保护也需要适应这种社会潮流,重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5例如抖音推出的“非遗合伙人”计划,截至2019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平台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这1214项国家级非遗内容,在抖音上,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许多的传承人通过在抖音开设账号,其产品销量迅速递增,非遗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我们要合理运用新媒体带给我们的机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合于信息化的形态中。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这些非遗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是不完整的,同时也会失去了它的魅力与韵味。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的是其保留与发展延续,需要全民齐心协力,使非遗文化展现其生机,施展其文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A].
[2]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李荣启.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N].艺术百家,2018.
[4]周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之思考[A].文化长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