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琼 段若鹃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文章从分析“德”的内涵入手,试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为着力点,强调以敢为人先的理念“树”创新之人,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树”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之人,从而提出在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065-03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et th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DE", this paper firstly tries to emphasize the vital role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played in instructing the educators and the students. Secondly, the paper has stressed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ill encourage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pioneers in innovation fields and fully developed persons according to the talents view of Marxism. Finally, an effective path of implemen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put forwar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core values; building of educators; innovative talents; fully developed person
引言
黨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高校培养人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方略。2018年1月20日,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文件也强调“坚持兴国必先强师”,要把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师德养成。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造性地加以建构和不断完善。本文试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为着力点,形成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建构体系,从而分析立德树人的内在结构和主要元素,探索其工作机制,揭示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路径。
“立德树人”有两个要素,一是“立德”,二是“树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等多项职能,但是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主旋律,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同时,立德树人还涉及两个主要方面,教师和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的教育工作离不开教师,因此,国务院的《意见》提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欲树人,必须先立德;欲兴国,必须先强师。该《意见》还特别提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富民强国的“重要基石”[1]。那么在现今的中国社会,我们应该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呢?答案显然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树立教师和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一)立德树人是以爱国主义为立足点树“目正”和“心正”之人
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是教育工作的主旋律。那么什么是“德”呢?“德”的甲骨文左边是双人表示行动;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垂直竖线,表示目光直射,不斜视。金文在“目”的下面加“心”,表示目光正,心意正。因此,从该字的构成和本意得知,“德”即为:目正、心正且要落实在行动上,才算“德”。 据《周礼·地官》注,“德”表示“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这样的解释与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相一致。“德”的字义为道德、品行。由“道德”引申指“客观规律”。由“道德”又引申为“信念”、“心意”。如“同心同德”。又由“道德”引申为“有道德的贤明之人”[2]。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在这个“德”中,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最深层、最根本和最永恒的主题,是人“目正”和“心正”的根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世界文明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华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体现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国家的阴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尊重和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宿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既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善于从世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断增加中华文明的生机和活力[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三个层次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
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不仅在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要积极地学习其他国家的文明和文化。全世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有,它们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历时数千年艰苦创造的结晶。我们对国外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兼容并蓄地加以吸收,这有利于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和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智慧和文化。高校教师无疑承担着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的责任,肩负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成为“目正”和“心正”之人的光荣使命。
(二)立德树人是以敢为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和创新能力”[5]。习近平總书记指出[3]:“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者、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提高创新思维就是敢为人先,不迷信经验和本本,不迷信权威和惯性思维。以敢于突破藩篱的勇气解决问题,开创局面。然而,创新并非与过去彻底断裂,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具有源头和延续性的变革。创新是在新旧之间,历史和现实之间,理论和实际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
国外“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大都来自于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创造性人格(creative character)或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特点的研究。在英国,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6]。”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6]。”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基本达成的共识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7]。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社会的创新人才是:既立足于现实而又能面向未来;既有博与专的知识准备,又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既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又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根据网路百度的定义,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具体特征为:(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创新人才素质应具备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
(三)立德树人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在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全人”或“完人”指的是[8]:他们首先应该成为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有些个性自由发展的人不一定都有创造性,但没有了个性的自由发展,实践证明,创新人才是不可能诞生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所谓全面,是指人的活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5]”。美国哈佛大学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度发展的人才。
现在,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快速发展新时期,教育思想必然体现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必将形成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也产生过从孔子到陶行知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产生过如《论语》,《师说》《大学》等世界名著,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以及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其特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并重发展,重视家教和社会教育,强调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着重发挥人的内心自觉[9]。
诚然,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造就一支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1]。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我国将有序推动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双向交流,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从教育实践的前瞻性看,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学校还要不断回归教育的本质,要探索适应未来需要和终身学习的模式,不断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教育永远是一项涉及人的工作,因此,教育工作的重心要以人为本,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这项工程很伟大也很艰巨,我们教师将在其中添砖加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教学工作当中。
二、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比喻为“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3]: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一种价值观从来不能止于说教,不能停留于理论,它应该是鲜活的,是诉诸于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的思想指导和行为规范。在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学校为学生开设多种选修课和文化讲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让学生在追求知识和掌握各种技能的同时,逐渐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我们教师有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生动具体地讲解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在创新过程中,从守旧到创新只有一步之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也可以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做法,在我国高校开设经典阅读课[6]。经典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经验总结,是连接新旧之间,是架构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例如,世界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他们将柏拉图的《对话录》和孔子《论语》这类世界经典作为核心课程,教导学生处处思考和感受人类关心的深刻而基础性的事物,在传承文化精华的同时,发展学生心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推动中外经典阅读对发挥经典的育人功能有着深远和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总是以其立国的宗旨和道德取向为根本。我国十八大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光荣的课题。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程,它关系到我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大問题。同时人才的质量和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总之,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有理想、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2).
[2]王朝中.汉字形义演释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张亚群.什么是好的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2016-5-10(14).
[6]席酉民.大学的价值是让学生更有智慧[N].光明日报,2016-5-3(13).
[7]易帅东.新时期青年道德人格提升的四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6-3-2(13).
[8]于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大学生休闲教育[N].光明日报,2016-3-27(06).
[9]曾天山.践行中国特色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6-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