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司红玉
摘 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是当今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愿望。武侠电影使中国武术闻名世界,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便是“功夫”“李小龙”“李连杰”等。武侠电影凝蓄了人性的情思、智能与胆魄,可以引发观众的虚拟体验,增强对生命神妙功力的间接认识,激发和平环境里的人生理想与激情壮志。因此,在武侠电影中更该应弘扬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和武德,并结合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武术的传播和弘扬。
关键词:武术;传播;价值;武侠电影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体育局体育课题研究项目“少林拳在河南小学的推广创新研究”(2019031)研究成果。
一、武术的传播与武侠电影
武术的传播不能曲解武术的本质。武术,顾名思义,停止战斗的技术。武,从止从戈;术,思想造化、随通而行为“术”。武术从古老的先民生产劳动中一步步演化而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与演变,成为中华儿女的魂与魄。武术不仅能防身、攻击、健身、养生等,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瑰宝。武术正式成形于奴隶社会末期,《易经》中记载:“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由此,中国武术从产生之初就蕴含着阴阳五行观念和哲学文化内涵。秦汉“宴乐兴舞”,《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虽具有娱乐性但也有了早期套路运动的雏形。唐朝实行武举制,官方更加重视武。到了宋元时期,武术的民间结社活动蓬勃兴起。明清时期,流派繁多,拳种更是数不胜数。
进入近代以后,武术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和竞技体育高难美的特点,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的新生力量。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了武术队,为武术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步向国外发展”,这也是官方意义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武术要向国际传播。2010年,第六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4)》发展总目标提道:“促进国内外武术文化交流,活跃国内外武术市场,向武术的国内普及和国际推广目标迈进。”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源于武侠电影的热播,而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不能仅仅依靠武侠电影对大众的带动,更需要文化熏陶和武术自身的规范性。
中国武术先驱者蔡云龙先生为《功夫之道:李小龙的中国武术之道研究》作“序言”,其中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既有优势又存在现实问题。优势是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东方自身的文化特色;现实问题在于模式过于封建保守,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普及和传播的节奏。加拿大爱特蒙顿基宏太极拳学院院长曾说:现有竞技武术跳跃平衡动作对人体肌肉损伤较大,而传统武术尤其太极拳更符合西方人健康养生的休闲需要。如今,官方武术传播正在将竞技武术作为传播主体进而向奥林匹克竞技体育靠拢。梁守渝先生在北美传播武术多年,他认为:“如果你想认认真真地呆在北美推广武术,表演一些套路是很难长期立足的。”要想传播中国的传统艺术精华就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比如武侠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媒介。武侠电影能使观众的身心进入角色,使心灵经受一次次的情感考验、智性考验、意志考验与体力考验,从而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濡染了其内在的真善美品质,淘汰了自己身上的假丑恶,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并强化胆魄、锐化灵智。
二、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转型
武侠包武和侠,不仅仅是指武术的技术动作水平,更是对武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和侠义精神的体现。侠第一次出现在《韩非子·五蠹》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士和侠士被认为是蛀虫。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最早论述“侠客”。武侠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武术的侠义精神,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体现的更是身为侠士和武者的武德。他們化身正义,打败邪恶,铲除暴政。《黄飞鸿》影片中的“忍”,他们身上舍小我保大家和勇于牺牲的气节符合天下为大的侠义精神。
武侠电影产生较晚,20世纪初的《定军山》把京剧中的“武戏”银幕化了。20年代,《车中盗》开启武术电影的序幕,首次将武术搬上银幕。随后,中国武侠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一部部经典的功夫片《李小龙》《黄飞鸿》《少林寺》等上映。《女侠李飞飞》是真正意义上第一部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的上映开启了武侠片的创作高潮。贾磊先生如此解释兴盛的原因:“1928-1931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体制上正处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阶段。”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下令禁映怪刀乱神电影,武侠片浪潮平息下去,由此中国武侠电影进入动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港台两地武侠小说创作使武侠电影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而“新武侠世纪”的两位领军人物便是胡金铨和张彻。胡金铨的创作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乱世纷杂中塑造一个家国梦,充满哲学意味。而张彻的影片中多是表现男性的阳刚之气,主角悲壮赴死是一大特色。70年代功夫片取代武侠片响彻国际。李小龙的爱国主义动作片和成龙的小人物喜剧功夫片家喻户晓。《少林寺》由当时武打冠军李连杰主演,不再采用蒙太奇的手法而是直接拍摄武打镜头,将武林中的恩怨放在时代背景下,入少林学武艺,最终杀掉恶霸。21世纪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使武侠电影在新世纪有了不同的韵味。武侠电影提供了一种人造环境,让心灵重温辉煌的搏击和机智的斗争,让观众的情智意在一个虚拟的自由云空中随心如意的情感。
如今,随着武侠电影受到当今时代商业和时代要求,为制作出高难度的武打场面,通常采用特技。李连杰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采访时曾说:“我几十年练的功夫,现在用特技两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了。”特技在对武侠电影带来视觉冲击和满足观者的心理需求之外是否也会为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包租婆的狮子吼可凭借内功将人震开伤及内脏,这些剧情不符实际,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武侠迷的模仿可能会伤及自身。这值得深思。
中国武侠电影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每一部武侠电影都是综合所处时代背景以及观众的心里欲求创作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片子。它提供了一种悲欢交集的虚拟的境遇,使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整合身心、强化生命。武侠电影所展现的侠义精神使中华儿女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侠义英雄梦。在乱世中的扶贫救世、身怀天下、“梦英雄”亦或“英雄梦”都推动中国武侠电影不断发展,逐步走向世界。
三、武侠电影与武术传播
“武”是武侠电影的核心,而“侠”是武侠电影的主要内涵,因此武侠电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也就失去了独特魅力。电影通过“武”来表现“侠”,“武”和“侠”在相互促进中发展,使中国武术不断发扬和传播。
(一)武术对武侠电影的作用
电影是一种艺术,而武侠电影更是独具特色的艺术,武术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武术大典》收录的武术拳术数量达300多种,各个拳术都有自身特色。例如,少林拳严密紧凑,动作刚健有力;长拳舒展,大开大合;太极拳柔中有刚,绵绵不绝;南拳发力猛烈,以气催功,等等。正是武术的样式繁多、博大精深,才使武侠电影表现形式多样。
武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使武侠电影充满人文气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之语,由此可见司马迁在西汉时已将“德性修为”作为传兵论剑的首要条件。武术所蕴含的武德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是师门伦理。在血缘宗法的封建社会师徒传承成为除血缘传承外的另一模式,徒弟必须符合门派标准,否则很难成为入室弟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对师门要忠敬。其二是习武品行。礼作为儒家的品德教化在武术中也有体现,少林武术便有“宁可受人打,决不先打人”的规定,要求武者谦虚礼让,切忌张狂自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在要求武者勤奋不畏艰辛。《少林寺》觉远练就基本功三年,砸地有坑。其三是交手要求。“和为贵”“忍为上”,不单单凭借武力。要求武者体现武德在武侠电影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电影《霍元甲》《叶问1》等内容中的打斗细节,通过武术这样的载体,传播的是中华民族谦让勇敢、艰苦奋斗的侠义精神。
(二)武侠电影对武术的影响
任何事物带来的影响都是双面的,武侠电影对武术传播的影响同样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1.就积极的方面而言,武侠电影促进了国内国外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国内,武侠电影的发展使广大观众接受武术并喜爱武术,从而加入到习武的队伍中来。这不仅有利于武术的传承,更是有利于练习者自身的身体健康,并养成不畏艰苦、勤奋坚毅的品格。据《时代周刊》统计,中国男人99%中有匡扶正义的“武侠梦”,96%的女人有飞檐走壁的幻想。武侠电影使学习选择武术项目、武术学校的人数增多,促进了武术的传承和发扬。
在国外,武侠电影推动了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有调查显示: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天安门(紫禁山)、中国菜、中国功夫。西方对中国武术和功夫的认知源于武侠和功夫电影的输出。任何的民族特色都需要文化的浸染,武术也不例外。武侠电影中除了武术本身的传播,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即匡扶正义、嫉恶如仇、劫富济贫、忠君报国、勇于牺牲的侠义精神,传递了中华武者的文化力量。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强大,重要的是文化强大,否则难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而武侠电影不仅仅传播了武术,更是传递了其中的武者文化,让外国人了解了獨属于东方、独属于中国的武侠文化和精神。
2.就消极方面而言,武侠电影对武术存在误导。现代电影特技的使用使武侠电影失去了本真的民族特色,故意夸大的情节使电影反而更不真实,在刻意追求视觉冲击的同时忘记了武术的根源和魂魄。我们更应该保留本民族的武术特色,同时适应时代要求,将武术更为规范化地推向世界。
东西方对武术的印象错位导致武术在海外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实情况,大多数外国人觉得中国武术神奇,幻想成为电影中的人。他们将武术和功夫混为一谈,认为武术就是武打。当真正学习武术套路时又很失望。生活中武术分为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而武侠电影中分为演练和武打。在曲解中,武术在国外出现尴尬境遇。由此,在武侠电影的创作中,更要倾心于观众的体验,使观众的意象经“体相”而入心灵,又经心灵而投射于“体相”,繁衍传播。
四、结语
中国武术以武者的身份通过武侠电影发扬光大,传承着国人艰苦奋斗、谦虚礼让、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格。不管是武术技巧还是蕴含的精神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瑰宝。武术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我们在继承的同时更应传播和发扬,纵向时间上传承,横向空间上传播,使武术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符合时代要求。这其中武侠电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陈磊.中国武术在海外[J].中华武术,2000(12):48-50.
[3]王林.武术养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4]丁峻,崔宁.审美教育心理新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作者简介:张婧,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健身气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
司红玉,博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