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而到了大学则需要重点培养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许多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往往将“科学调查与研究”列为自主招生的考查项目之一,这就对即将迈进大学校园的高中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动力,这就意味着社会调查不但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为了使大家对社会调查有所了解,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高中生应该如何做好社会调查。
一、高中生为何要学做社会调查
(一)社会调查有利于培育高中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社会调查有一套规范的格式和科学的方法,高中生参与其中,就必须运用这些规范的格式和科学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和数据, 并对信息和数据进行质化与量化分析, 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讨论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一套流程既需要严谨的理性思维,又需要批判和质疑精神,而理性、批判和质疑正是科学研究精神的要义所在。
此外,社会调查的特性决定了调查者必须亲自参与整个调查过程。高中生开展社会调查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索与发现的乐趣,进而培育出他们的科研精神。
(二)社会调查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以教材〔2017〕4号文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纲要》要求高中生在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要达到以下目标:
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社會调查一般都是针对某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的,在调查过程中, 往往需要将这一实际问题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并设计相应的调查项,进而根据各项的调查结果,采用相应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社会调查是高中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纲要》将考察和探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并在考察和探究的阐释中将社会调查列为最主要的方式。
(三)社会调查有利于培植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可以锻炼高中生们勇于挑战、勇于接触社会的素质。社会实践活动之初,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环境陌生或者认为自己没有经验或者专业知识准备不足等原因而有所顾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他们在面对社会的时候就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因为高中生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调查研究,就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进而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植于心田, 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被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的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社会调查活动对于高中生发展出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显然都是大有裨益的。适当地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学生们认识社会、增长见识、体验生活、感受人文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所以,高中生在保证学业的情况下应该多多参与社会调查活动。
二、高中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一)确定调查选题
所谓确定调查选题就是确定你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或主题,可以是某一个单一的问题,也可以是由若干个问题组成的方向性主题。比如本刊在2018年第12期刊登的《高中生智能手机使用行为特征调查》就是单一问题选题。2019年本刊第3期又刊发了《高中生持有智能手机之教师与家长认同度调查》,实际上这是一组调查,后续的还有对高中生智能手机成瘾率的调查,以及智能手机对高中生学习干扰度的调查。那么这一组调查就构成了《高中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这一方向性主题。
高中生社会调查的选题切忌好高骛远,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选题,一般来说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兴趣先行、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社会需求。
(二)确定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社会调查需要根据不同的调查问题和对象以及自己的实际,选用相应的调查方法。就高中生来说,适合的调查方法有:
1. 问卷调查
过去我们做社会调查经常使用纸质问卷,现在纸质问卷的所有功能已经在网络上实现,而且网络问卷的自动统计等功能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目前流行的提供专门问卷服务的网站有问卷星(www.wjx.xn)、问卷网(www.wenjuan.com)等,其组卷、统计等基本的功能都是免费的,比较适合高中生使用。当然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排除纸质问卷,比如针对老年人的调查。
问卷一般由说明信、填答说明、问题及答案、其他资料四部分组成。
(1)说明信
说明信主要是用来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劝服、感谢被调查者合作等信息,达到消除被调查者疑虑、促其参与的目的。
比如,前文提到的《高中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的说明信:
亲爱的同学:
你好!当你打开这份问卷时,请接受我们对你的一声问候:学习辛苦了!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我校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听取大家的心声,以便引导同学们合理科学地使用智能手机,我们特组织这项调查。
问卷中所列的每个备选答案无所谓对和错,我们只想知道你的真实情况和想法,请你按照填答要求尽量回答每一个问题。
这次问卷大约需要占用你5-10分钟。
这次问卷调查均为匿名,我们不会将答卷对号入座。
感谢你的参与!
**中学校团委
2018年6月19日
(2)填答说明
填答说明分为特定指标的说明和填答指导语两类。特定指标的说明是指对某些容易产生歧义,又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概念、题干、答案等做出确切的、详细的解释。填答指导语则是规范填答行为的说明。比如:
你每天使用智能手机做以下事情的平均时长为:
A. 3小时以上 B. 2-3小时
C. 1-2小时 D. 0.5-1小时
E. 0.5小时 F. 0小时
联系家长、老师(包括电话、微信、QQ等)
自主学习(如:背单词等各类学习APP)
获取信息(如:看新闻、看视频、了解天气交通信息)
……
上述调查中小括号里的内容即为特定指标的说明。
再如,下面这项调查中小括号里的内容即为填答指导语。
您每天什么时候使用智能手机最频繁?请按您使用的频繁程度排序(只需排前三位):
A. 晚修后到睡觉前
B. 自习课
C. 课间
D. 乘坐交通工具或走路时
E. 上课时
(3)问题和答案
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通常问卷中的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被访者个人信息方面的问题,比如:年龄、性别等;第二类是事实与行为问题;第三类是有关意见、立场、态度、看法等主观的问题。我们在设计问题与答案时要注意尽量避免过于主观抽象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中介性的指标将主观问题转化为客观问题,这样的调查结果更令人信服。比如中央电视台“你幸福吗?”的街头调查就过于抽象主观,以至于最终沦为笑柄。如果将“你幸福吗?”细化为“你家人均住房面积多大?”“你家有几台小汽车?”等具体可以量化的客观问题,则调查效果要好得多。
(4)其他资料
其他资料包括问卷编号、发布(发放)以及回收日期等。
2. 量表测量
量表相当于一把“尺子”,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调查测量工具。量表由一组问题组成,通过细化的指标测量人们的真实态度、立场等。比如:
量表的核心在于测量项的编制,测量项越客观越具体越好。比如要调查智能手机对学习的干扰,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知识的人可能就会设计这样的问题:“智能手机对你学习的干扰程度:A、非常大 B、大 C、说不清 D、小 E、无干扰。”这样的调查实际上是把你想调查的问题直接交给了调查对象,等于没有调查。上述量表将问题细化为5个可量化的客观项进行测量,这样所得的结果才是较为科学的。
3. 投影测验
投影测验常用于潜在心理、态度的测试,通常是给你一个图案、一个假设,然后将被调查者的态度、立场、动机、感情等间接地投影到有关的情景中。比如:想象你在一片雪原,突然一只小白兔跳出来,你希望它带你去哪里?这就是一个趣味心理投影测验题。
4. 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也是社会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通常是就特定问题对特定对象进行较深入的访谈。深度访谈前需要查阅资料对相关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访谈中要做好记录,访谈后要尽快整理。
三、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当我们收集到足够的问卷信息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归类并分析这些信息,然后撰写调查报告。
(一)掌握基本规范
1. 常见结构
调查报告通常包括标题、作者及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导言、主体、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等。
调查报告的标题通常不超过20字,不用英文缩写词,如果无法控制在20字以内,可以考虑改成主题+副题的结构,通常以一行题为好。
摘要通常描述调查目的、调查方法、数据结果、讨论结论、对策建议等,要求言简意赅,站在第三方立场来表述,避免筆者、本文等第一人称的表述。字数在500字内,以300字左右为佳。
关键词可以从标题中析出,也可以从文章内容中提炼,3-5个即可,要求实词,切忌虚词。如果不知道如何拟关键词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思考,比如《海南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情况调查》提炼的关键词为:海南高中生、智能手机、学习干扰、手机成瘾。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将“海南高中生”作为关键词,而不是“高中生”,为什么没有把“情况”“调查”“现状”“对策”等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词语作为关键词。
参考文献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他人著作或论文的观点或内容的参考或借鉴,一般作尾注。大家要将注释和参考文献区别开,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一般作脚注。目前注释和参考文献比较混乱,常见的是将参考文献当注释,参考文献中列举的“文献”往往在正文中找不到对应内容。我们主张,参考文献不管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在正文中都应该有对应之处。调查报告的附录一般包括调查问卷、原始数据、相关量表等。
2. 常见格式
在格式上高中生最常犯的错误有序号、图表、参考文献。
目前比较常见的序号格式有两种:
第一种:
一、一级标题
(一)二级标题
1. 三级标题
(1)四级标题
以上要注意数字1后是“.”,不是“、”,括号后不能加“、”。
第二种:
1一级标题
1.1二级标题
1.1.1三级标题
1.1.1.1四级标题
我们建议高中生使用第一种序号格式。有同学可能要问,如果还有五级标题怎么办?通常四级标题就足够用了,如果在四级标题下还要分类,可以采取第一,第二……的表述。如果五级标题避免不了第一种情况可以用①②……
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表格要求为三线表,图表其他格式目前无定论。一般可将表注(指表的序号和标题)放表头,图注放图尾,如果图表少则直接按表(图)1、表(图)2……顺序标注,如果图表较多则按章节标注为表(图)1-1、表(图)1-2……表(图)2-1、表(图)2-2……顺序标注。同学们可做参考。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可参考本文,也可参考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二)正文写作要点
1. 导言
导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文献综述,调查情况简介等。调查情况简介主要介绍调查的主题、起止时间、参加的单位、人员等信息。
2. 主体
调查报告的主体撰写一般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研究结果的表述顺序:从一般到具体
研究结果的表述通常先给出总体的、一般性的陈述,然后才是个别的、具体细节的陈述,即分别讨论和表达各个分部分的结果。
(2)研究结果的论据说明:图示清晰,解释具体
在调查报告中展示详细、具体的证据的结果时,要对这些数字、图形表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各种图表都必须有清楚完整的标题(即表注,图注)。同时,在说明和解释的文字中,必须线索清晰地引导读者找出图表中的主要结果,而不是笼统地说出结论,然后期望读者自己去表格或图形中搜寻具体的证据和结果。
(3)研究结果的分论表述:平滑转折,及时小结
在对各个部分结果的陈述中,各个分论之间要尽可能用过渡句或转折句平滑衔接。在分论的表述上,要注意在每一个部分的结尾尽可能做小结,这样读者在阅读下文时不必回头去查找前文的要点。
3. 讨论
在对主体的调查研究结果陈述之后,还要进一步讨论一下,要将这些结果同最初的研究设计的预期相联系。讨论部分要注意不要简单地再次解释和重复前方已经总结的观点。讨论部分应该重点阐述:从调查研究结果中能得出什么样的推论?这些推论中,哪些同研究的数据资料结合得紧密?验证了哪些理论成果?讨论的结尾可以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建議。
要注意的是,结果、讨论、建议的区别,在较简单的调查报告中这三个部分常常归并到一起写,如果调查报告较长,调查的结果较多,则可以将这三个部分单列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