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 徐菲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理想信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就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难点主要是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大学生自身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不够以及高校没有或极少安排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基于此,首先要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其次要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载体,第三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第四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资助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第五应该积极探寻与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高校教育只有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才能真正地实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期,如何能够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如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腐败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也在慢慢腐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不加等问题,并由此而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所以,积极有效的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我们也应当知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没有条件、没有前提的,它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需要高校的重视与配合,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其中,它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才能够顺利完成的。作为我们国家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者的大学生而言,就更是重要了,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占据一席之地,并且是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拟从理论层面上揭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及其所面临的困难,在洞悉其背后成因的基础上,在实践层面给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改进策略。
一、生态文明教育及其现状
何为生态文明教育?杨志华、严耕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一文中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为培养具有明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正确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实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技能、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热情的新型人才而展开的教育”,[1]这也是本文进行研究的概念范围。
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中,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与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基础并不完善。制度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根本性保障,凡是能够支持、保障和推动高校精神文明教育的具有引导性的和约束性的规章制度,都可以称之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从教育政策的角度来说,高校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并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没有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制度。
第二,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合理的架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高校要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常态,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而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只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存在,知识讲授的系统性都成问题,课程与教材均未形成一个体系,更何论及其课程架构的合理设计?
第三,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工作机制、作用机制、接受机制、外化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五部份,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整体。在工作机制方面,目前高校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专兼职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在图书资料和设备上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教学人员的配置上存在明显缺陷;在作用机制及接受机制方面,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很少或基本没有,未能建立起对生态文明具有引导性的良好校园氛围,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与认同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外化机制方面,目前高校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的较少,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评价机制方面,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未能做到评价内容上的知识行动相结合,评价方法上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评价性质上的动态性与肯定性并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十三五”规划当中。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展开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偏弱。首先,表现在运行实态方面的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就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他科教师兼任,并且其对大学生的学业考评与反馈机制都存在不足,重视书面知识的考察,而忽视实践与情感方面的考察。其次,表现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未形成一个教学体系,基本都是一些浅显表面的知识讲解,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并不深入。再次,表现在教材体系方面的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材比较少,且并不系统深入,缺少专门的、与时俱进的好的教材。基于目前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以及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是一种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它具有政治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任重道远的工程项目。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形势下,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这个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得以实现的一个基础。生态文明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了解掌握生态文明基本知识,提高生态文明保护意识,规范生态文明保护行为,从而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顺利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其基本内涵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传达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对于促使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将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作为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来加以认知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底线性,决定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是极为必要的。所谓的底线,就是人们所不能触碰或违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底线性,能够促使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底线性问题,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崩溃论证”,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使之更好地符合人们的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也使其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依托体。政治性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政治性是始终存在着的,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5]。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治文明建设、政治社会运作的联系密切。故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的。
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民性、全时性的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某些特殊性(如由国家统一策划、领导、统筹实施等),相较于其他生态文明的教育方式,要更为有效。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仅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6]。道家经典所云的“天人合一”,其核心与我们的“中国梦”是一致的。在现阶段,我们国家面临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难题。经济的发展如何去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其如此,我们的高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更应当在常規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融入精神文明教育的内容,从而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
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是只培养专业人才就大功告成的事,正因如此,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在各级各类院校开设环保课程普及环境教育有关情况的函》中即明确指出:“为了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将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和可行的,而且目前国内一些高校也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是从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7]。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主要表现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而引发的相关授课教师兼职非专职现象极为普遍,且任课教师的生态文明知识相对来说并不系统全面,都是表层的,浅显的,稍滞后的知识;相关教材的配套严重滞后,没有最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材被引进到课程当中;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或极少有课外实践活动,且课程考核大多采取的是笔试形式而无法考核到学生文明保护意识提高的程度。从学校校园环境方面来说,主要表现是:校园设施建设的环保性不能完全保证,未能够提供垃圾分类处理对应的垃圾箱,以及宣传栏、校园网站、广播等并未发挥宣传校园环境保护的作用等。从大学生方面来说,主要表现是:大学生们虽然从思想政治课上了解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并没有主观意愿去做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大学生们将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的能力较弱,对日常的一些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等的小事并没有做到;大学生们未能够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对于一些高校或社会团体组织的实践活动充耳不闻。基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这种种融合的问题表现,我们需要找到其中的症结所在。
(一)教育资源方面的困难
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并不热衷,重视度极为不够,并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当中,亦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到教学培养目标当中[8]。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它自身涉及的范围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态环境理论、污染与治理、环境伦理学、环境标准划分、可持续性发展等),跨学科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但是显而易见的是,高校目前在此方面人才的配备上并不完善。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由他科教师兼任,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微小部分,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来讲授,其不要说是形成一种教学体系,就是其课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都得不到保障,实际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培训不够,本就是兼任教师,没有得到过系统的学习,继续教育又不够,可想而知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效果当是如何。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对于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直接的影响的,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成熟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推行。但笔者在相关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高校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的了解程度非常低,并且在“是否随意把粉笔头扔在地上”的日常细节调查上,有60%以上的教育工作者的表现并不合乎人们的生态文明期望要求。除此之外,相关教材配套的严重滞后也是教育资源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虽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相关书籍有不少,但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更好的提供现实有价值的知识。还有就是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多数高校只是采用了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并未安排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从生活中向大学生推广有关生态文明的理念。并且,高校目前对环境与生态文明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的考核大多采取的是笔试形式,笔试成绩决定课程学分的取得,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到表层的生态文明知识,但却无法考核到他们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所以,就不难发现,课程考核上拿到学分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是对周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依然是存在着奢侈浪费的行为。
(二)教育氛围方面的困难
高校的校园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品德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一般而言,它包括校内设施、校园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校风、学风等诸多方面。校园环境保护的相关规范不健全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校园设施建设的环保性不能完全保证,主要表现在装修材料的选择、教具的选择以及校园绿化面积等方面;二是并未能够提供垃圾分类处理对应的垃圾箱,校内保洁人员配备不足;三是宣传栏、校园网站、广播等并未发挥宣传校园环境保护的作用;四是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采取传统的面授授课的形式,即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形式单一走过场,并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授课教师除了宣传一些生态文明的知识外,很少有组织性地在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保护的实践活动,没有能够营造出一种校园生态文明保护的环境氛围。我们应该知道,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上的教育,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渗透影响教育。因此,目前的这种学校教育氛围其生态文明的教育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三)教育受众自身的困难
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教育风气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频率比较低,对身边的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比较弱,对破坏环境生态的行为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的比较多[9]。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大学生们虽然从思想政治课上了解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并没有主观意愿去做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未能够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对于一些高校或社会团体组织的实践活动充耳不闻。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匮乏。一些院校即便是开设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选修课,也因为缺乏相关配套的、与时俱进的教材而流于形式,并且许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雄厚,对于生态文明之类的选修课程,只是由他科教师兼任授课教师,教师自身关于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并不系统和全面。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主要是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也是比较零散,而且对于那些觉悟性并不高的大学生而言,就更是杯水车薪。这就导致一些大学生连植树节、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等是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三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日常行为脱节[10]。大学生们将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的能力较弱,对日常的一些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等的小事并没有做到,并且由于受社会上攀比、奢侈、浪费等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也存在不理智的消费行为,一味的去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不考虑资源的節约,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克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难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并不是单纯地在讲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五位一体”的新文明。我们要实现这种新文明的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去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促进社会整体的转型。教育作为实现转型的重要工具,当务之急是要“把教育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连接起来,把受教育者应接受的教育与未来连接起来”,面向未来[11]。对于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加大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师资配备
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此,高校是大学生获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作为高校的领导,应当意识到高校在传播知识,培养大学生意识行为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在相关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着力,及时准确地传达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要加大学校方面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金的投入,并且要积极寻求政府资金的支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去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领导应当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积极用思想政治的理论思想引导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相关教师的专业性培养[12]。要及时选用最新的生态文明保护教材,将最新最前沿的生态文明保护知识信息传达给大学生。对于高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应该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身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自觉地将授课内容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的细节入手,从自身的言谈举止入手,努力的去培养大学生正确生态观念的确立。要知道,言传身教,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应该做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传所授所解惑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思想和意识行为上的引导。要充分的去发挥生态文明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学生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带领群众实践改善生态环境,从身边点滴做起,例如上完晚自习离开教室前随手关灯,看到水管漏水及时报修,节约生活用水,不互相攀比,不奢侈浪费,积极争取用自身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去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形成一种正能量的合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积极探寻与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下,应该积极寻求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辅助渗透,例如教师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的微信群,在群里转发一些生态文明的知识,或是一些环境保护的新观点、新事件,与大学生之间讨论互动,或是建立师生互动的QQ群,或是在博客中分享一些优秀的生态保护相关文章,并将自己的博客告知学生,让他们可以经常到自己的博客中了解一些生态文明保护的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PPT演示、投影仪演示、翻转教学等方法,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案例,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二)积极创造校园生态文明氛围,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首先,高校应当确保校园设施建设的环保性,积极采用环保型装修材料来进行相关教学场地以及大学生活动场所的设施的配置,在教具的选择上也是一样,也应当选用环保型教具,还应当加大校园的绿化面积,积极寻求建设绿色校园;其次,高校在校园内应当多配置垃圾分类处理箱,配备一定数量的校内保洁人员,努力寻求创建整洁校园;第三是高校要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载体。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校风、班风、学风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报纸、校园网站、BBS、标语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们感受到,生态文明涉及你我他,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要经常举办一些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文艺表演活动,开展生态文明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将其与大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与毕业推荐评价挂钩,促进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13四是高校应该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争取在政策与资金方面得到保障。如果高校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支持,得到地方政府提供的相应的教育实践基地,就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组织性地在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保护的实践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校园生态文明保护的环境氛围。
(三)全方位纠正大学生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观念及行为上偏差
针对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们到当地的生态工业园、蔬菜研究所、自然保护区等实地参观考察,使大学生们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风土人情的知识,而且也切实地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周边环境也就是为自己日后的发展留了一个退路,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例,自觉从自身去做起,端正自身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灵活运用自身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针对大学生生态保护知识匮乏的问题,高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解决: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通過环保宣传、净化校园环境等方式,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二是教育工作者要对志愿服务的场地、内容等提供指导性建议;三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以更好地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针对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日常行为脱节的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示范引导和树立生态文明保护典型模范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他们知行合一。
五、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你我他,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大学生在生态保护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寻求通过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探索、课程考核方式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9):19.
[2] 丁金光.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N].人民日报,2014-11-24.
[3] 刘晓萍.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2):14-15.
[4] 刘丁慧.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62-63.
[5]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1.
[6] 钱易,唐孝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4.
[7] 李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2018:9.
[8] 姬明华,董海军.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4):5-8.
[9] 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5-101.
[10] 丁武泉,何家洪,徐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7,(3):168-172.
[11] 王晓娟,任凤琴.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8,(5):69-73.
[12] 刘妍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1.
[13] 林晓伟.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策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9):19.